⊙谭浩俊
CPI破5,外汇储备突破3万亿,国际热钱虎视眈眈,地方政府投资热情一点未减,特别是CPI,未来几个月再创新高的可能性很大。央行昨天下午宣布,从4月21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
不过,面对各种可能出现的矛盾和问题,以及需要克服的困难和压力,已让货币政策变得越来越微妙。虽然央行行长周小川(专栏)在博鳌亚洲论坛最后一天的小型记者见面会上,给出了一个初步答案——货币政策将持续收紧,但他同时也承认,这些主要针对物价和通货膨胀的政策手段,也会产生许多负面作用,如国际热钱、资本的大量流入、对实体经济的伤害等。更重要的,就目前的实情而言,货币政策持续收紧,已不仅在于会产生多少负面作用,而在于能不能有效遏制物价的上涨和通货膨胀,能不能使流动性过剩的矛盾得到有效缓解。如果加息、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等手段频繁使用,但物价继续上涨、通胀压力进一步加大、通胀预期进一步增强,那就必须认真审视一下目前的货币政策了。
很显然,此轮物价上涨,是成本与需求共同作用、国内需求与国外输入共同影响的结果。就需求来看,面对国际原油、大宗商品等价格的持续上涨,国内的需求似乎一点也不见减缓迹象,一季度的贸易逆差,很大程度上也是铁矿石、原油等大宗商品需求量过大、价格上涨过快等原因所致。而从成本与价格的关系来看,在国际原油、大宗商品、重要原辅材料价格不断上涨的情况下,国内产品的销售价格却被行政控制措施压住了,特别是生活必需品和日常生活用品的价格被严重管制,以至于这些企业大多出现了成本与价格倒挂,经营难以维持的现象。
要知道,行政对价格的管制,只能是阶段性的、局部性的,而不能长时间、大范围,否则,会引发更大的矛盾。这是因为,生活必需品、日常生活用品等生产企业,不仅是劳动密集型企业,而且大多也是微利企业,对稳定就业、保持居民收入增长有大贡献,且这些企业这些年并没有得到金融部门太多支持,一旦这些企业因为价格管制出现经营困难,势必影响社会稳定、安宁、和谐,并有可能使供应出现矛盾,引发更为严重的通胀。
对此,笔者以为,当前尤其需要重视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的共同作用、协调运行,更多地发挥财政政策的调节作用。
首先,对在货币政策收紧中受到影响的实体经济,尤其是承担着就业和收入增长重任的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三农”、新兴产业等实施减税或免税,同时,对高能耗、高污染、产能严重过剩行业,实施加税,以促进经济结构的调整和产业的优化。
其次,严格控制和压缩政府投资项目。除保障房建设、民生工程建设等,地方原则上不应再上马新的政府投资项目,尤其是楼堂馆所、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等。在这方面,铁道部放缓高铁建设速度的做法值得肯定,我们期待其他行业也拿出实际行动。
其三,在收紧货币政策、控制信贷规模的同时,调整和改善信贷结构,提高实体经济在信贷结构中的比重。建议新增贷款至少70%以上应用于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民营企业、“三农”和新兴产业,而存量贷款也须通过结构调整,将实体经济贷款的比重提高5个百分点以上。
其四,采取一切行之有效的手段,加大提高中低收入阶层收入的力度。而提高中低收入阶层的收入水平,依靠企业加薪已很难做到。现在看来,提升低收入群体的最低生活标准,增加养老保险标准,弥补保障房资金的不足等等,必须动用财政手段。必要时候,甚至可以考虑动用一部分外汇储备,以补充养老保险基金、医保基金。
(作者单位:江苏省镇江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