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银河证券左晓蕾:全球经济四大失衡

http://www.sina.com.cn  2011年01月18日 03:20  中国证券网-上海证券报[ 微博 ]

  左晓蕾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近日在北京钓鱼台举办每年一度的中美战略和合作研讨会。正值胡锦涛主席访美前夕,关于全球经济失衡问题再度成为主题之一。笔者认为,以往讨论全球经济失衡有许多误区和偏颇,故而希望从三方面作再分析:全球经济究竟哪里失衡、失衡主因是什么、如何寻求适度失衡下的全球半均衡。今天先谈第一个问题。

  笔者认为,全球经济今天在四个方面存在严重失衡。

  第一方面,国际贸易失衡。这是以美国与99个国家的逆差为特征的。全球贸易失衡始于上世纪70年代。历史数据研究显示,上世纪70年代至80年代初,占GDP不到1%的贸易逆差主要对应德国、日本以及南美各国的顺差。从80年代中期到90年代,美国顺差扩至占GDP的3%左右,亚洲四小龙、四小虎成为对应美国贸易逆差增长的新的贸易顺差国。进入21世纪,美国贸易逆差最高扩大至6%左右,中国成为美国新的贸易顺差国。2007年,美国贸易逆差占GDP比重达到5.85%的最高纪录,全球也达到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最大贸易失衡。

  第二方面,全球外汇储备失衡。数据显示,全球外汇储备自2000年起大幅增长,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外汇储备大幅超过国际共同认定的三个月进出口需要的合理水平,亚洲各国外汇储备平均水平增长更大。2000年全球外汇储备1.936万亿美元,2010全球外汇储备达到8.986万亿,是2000年的4.5倍。2001年开始外汇储备逐年以超过18%速度快速增长,其中半数以上年份增长超过22%,远远超出全球同期3.93%的贸易增长和全球同期2.5%的经济增长水平,带来全球外储的空前失衡。

  第三方面,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失衡。2006年《经济学家》杂志曾撰文说,2001年至2004年,全球外汇日交易量上升到1.9万亿美元,增长57%,衍生品日交易量达到2.4万亿美元,上升74%。2006年,美国共同基金规模超过10万亿美元,比过去4年增长66%。2007年12月27日,国际清算银行公布,全球外汇市场交易,金融衍生品市场的交易全年规模达到596万亿美元,十倍于全球GDP总量。资产价格泡沫迅速膨胀,虚拟经济脱离实体经济过度快速扩张,最后把失衡推向了危机。

  第四方面,发达国家主权债失衡。依照国际社会共识,国债占GDP的60%是安全经济线。20年来,日本已累积的国债达GDP的两倍,低迷的经济使日本国债还在不断增加。欧盟,特别是欧元区各国始终难以达到《里斯本条约》保持财政赤字水平不超过3%的规定,依靠滚动国债发行推动高福利体系下的经济增长。欧元区主权债总额占GDP的79%,一些国家爆发主权债危机,说明欧元区国债规模失衡。2007年危机之前,美国未偿还国债总额占GDP的64%。2010年三季度美国国债超过13万亿,达到GDP的89.73%,其中4.31万亿为外国人持有。20年来,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是依赖不断增加负债推动增长的方式。

  透过四大失衡,我们看到,全球经济失衡是非常复杂的问题。

  失衡首先是全方位的,不仅是贸易失衡,而是全球商品贸易,金融资本,货币债务等多方面失衡的相互交织。资本、金融和债务的失衡比贸易的失衡更严重。贸易失衡也不只是美国与中国之间的失衡,而是美国与全球各国之间的贸易失衡。

  国际经济大环境从上世纪70年代就一直处于不稳定的失衡状态,近年来演变得越来越严重,最终导致了百年不遇的经济危机。

  另外, 2008年美国爆发的经济危机加剧了全球失衡。受危机影响全球消费市场萎缩,贸易规模2009年第一季度全球贸易负增长,受刺激经济计划影响第二季度贸易大幅反弹,危机导致贸易骤降骤涨更不稳定的态势;全球流动性加大对新兴市场的流入和外汇储备的进一步大幅上涨,泰国外储超过1300亿美元,4倍于亚洲危机时的水平;韩国外储较2000年增长近3倍;印度增长了7倍;中国外储2007年危机前较2000年增长10倍,危机后的2010年,较2000年增长16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疲软,但金融资产价格已快速恢复到危机前水平。为拯救危机,发达国家主权债规模空前扩大,美国2009年和2010年国债规模分别增18.8%和17.61%,大大超过前10年8.72%平均增长水平。2011年美国国债可能达到占GDP100%的水平。欧元区主权债2009年和2010年分别增长8.34%和10.24%,是前10年平均增长水平的两倍。用泡沫救危机,用新的失衡救危机,会否再次陷全球于更大的危机之中,令人担忧。

  后危机时代,全球各方需要深入研究失衡的最主要的原因,以找出最有针对性的、最合适的解决方式,方能走出失衡——危机——汇率纷争、贸易摩擦、货币战争——更大的失衡——新的危机死胡同这样的恶性循环。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分享到: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1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