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二五期间物价水平将整体走高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14日 01:52  上海证券报

  (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十二五”期间,拉动中国整体物价水平走高,主要有四大因素:一是消费需求的持续旺盛,二是美元的持续贬值,三是国际“热钱”涌入,四是人民币升值的“双刃剑”效应。对于未来物价趋势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

  “十二五”期间,中国物价水平将呈现整体上升趋势。有些年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涨幅有可能超过3%,达到5%左右;同期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I)涨幅甚至会达到或超过8%。对于未来物价趋势要有清醒认识,同时应未雨绸缪,积极应对。不可因为一些商品的产能过剩而掉以轻心,放松对物价趋势的监控。

  拉动整体物价水平走高的四大因素

  “十二五”期间,拉动中国整体物价水平走高,主要是受到四大因素影响。

  1.消费需求的持续旺盛。由于方兴未艾的“两化”(城市化与工业化)进程,以及大量“新消费群体”的涌现,不仅是“十二五”期间,而且今后10年,甚至更长的时间内,中国都处于商品需求的旺盛增长,并且还是加速度增长时期。在这个期间,中国将有更多品种的商品消费数量(并非消费金额)进入世界前列,成为全球头号消费国家。

  比如在“十二五”期间,中国粗钢需求量(含出口,下同)将达到或超过9亿吨,甚至逼近10亿吨关口,而不是先前预测的8亿吨水平,再上一个新台阶。中国钢铁需求的进一步增长,进而带动铁矿石、煤炭、燃油、物流等原材料和服务的大量需求。

  从终端产品住宅和汽车来看, 根据预测,“十二五”期间中国每年新增城镇人口达到1000多万,再考虑到已建成的部分住宅(含商铺,下同)的大规模拆迁改造,今后5年内全国需要新建住房面积超过20亿平方米,需要建设投资数万亿元。除住宅外,“十二五”期间,中国汽车产销量将达到或超过2500万辆,占世界汽车产量的30%,比美国历史最高水平还多,世界最大汽车市场的地位难以动摇。

  随着中国人民生活质量的提高,将会需要更大数量规模的肉、禽、蛋、奶,以及它们的转化物质——各种谷物、大豆等。

  “十二五”期间,中国还必须进行巨量投入,加快节能减排、淘汰落后、环境保护等方面步伐,为此需要超大规模建设、技术改造和设备更新。比如,为了保持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后劲,国家在2010年中,还陆续出台了区域振兴和中长期发展规划、拟推出5万亿新能源投资规划、增加高铁建设投入等等。所有这些,都会极大增加今后5年中国大宗商品的需求总量。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测算,2010年,全国煤炭、石油、铁矿石、有色金属、橡胶等9种重要大宗商品的表观消费量不低于60亿吨,比上年增长15%以上。即使今后年均增长幅度仅为8%,到“十二五”末期,中国上述大宗商品的表观消费量也会达到或超过80亿吨,比上个五年计划末期增长5成左右。

  这么大的消费需求,对于中国商品价格水平而言,无疑会产生很大的支撑力量。

  2.美元的持续贬值趋势。因为负债累累、巨额财政赤字、经济前景不佳,以及获取战略利益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今后美元的持续贬值趋势不可避免。投资银行高盛公司甚至预测未来6个月内美元就会急剧贬值。由于美国经济“坏前景”短时期内难以扭转,实际上,美元贬值将会有较长一段时间。又由于今后数年内美元作为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主要计价单位的局面难以改变,因此美元的持续大幅贬值,势必引发国际市场各类商品,尤其是大宗商品价格的相应上涨,大大增强中国的输入性通胀压力。

  美元的贬值,除了直接导致国际市场商品价格上涨外,还会引发大量避险美元涌入大宗商品和其他商品领域,引发各国货币的竞相贬值,结合中国等新兴经济体的旺盛需求,国际资本推波助澜炒作,从而将一些初级产品价格,尤其是资源性商品价格水平推向极致。比如,“十二五”期间,国际市场石油价格超过150美元,铁矿石价格接近200美元/吨,其他如谷物、油料、棉花、食糖等农产品价格创下历史新高,并非没有可能。

  美元的持续性大幅贬值,由此引发的输入性通胀压力居高不下,不断增强,应当是“十二五”期间中国物价水平的最大威胁。

  3.国际“热钱”的大量涌入。避险美元在进入大宗商品市场的同时,也会大量进入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尤其是进入中国股市、楼市等“硬资产”领域,寻机抄底,拉高资产价格,也会成为整体物价水平走高的重要推手。

  一些迹象表明,从去年以来,国际“热钱”进入中国就呈持续增加趋势,主要表现为在贸易顺差增长放缓,甚至下降的情况下,中国外汇占款量持续大幅增加。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4月份外汇占款量增量超过2700亿元,8月份外汇占款较7月份又新增2430亿元,创出4个月来新高。

  另据外汇局披露的数据,2010年8月银行代客结汇总额为1132亿美元,银行代客售汇额为841亿美元,顺差291亿美元,顺差数额承接7月强劲反弹之势,较7月份再增9.4%,表明各方持有人民币的意愿比较强,跨境资本回流之势仍在持续。由于人民币的持续性升值趋势,未来国际热钱流入的因素将会强化,态势仍很严峻。

  进入中国的境外“热钱”,除了赚取息差,获得人民币升值红利外,主要方向是进入中国房地产、股市等资产领域进行“抄底投资”。据商务部统计,2010年1-7月,外商直接投资房地产开发及城镇固定资产开发的投资累计总额为248亿元,同比上涨10%,而前6个月的累计总额为203.92亿元,同比上涨4%。前7个月利用外资进行房地产开发及城镇固定资产开发的投资累计总额为302亿元,同比上涨近11%,其中,前6个月累计总额为249.88亿元,同比上涨近3%。

  有数据显示,自2009年5月起,房地产开发资金来源中的外资资金同比增幅一直是负数,而从今年6月起,外资资金的同比增幅开始转正,并呈现迅速增长。仅6月份当月利用外资的资金额就达到80.91亿元,超过了4、5月份的总和。有数据显示,2010年内,包括摩根斯坦利、高盛、麦格理、瑞银、美林、华平投资、软银亚洲、凯雷投资、凯德置地等众多国际投资公司均以不同形式进入国内房地产业。最近,港资开发商以34亿元拿下上海宅地单价新地王,其背后难免就有“国际热钱”的身影。

  国际“热钱”,借助于人民币升值、美元贬值预期和宏观调控的阶段性成果,大规模进入中国房地产市场进行“硬资产抄底”,势必推动今后数年之内的中国房地产投资活动,甚至出现出乎意料的强劲增长,进而推动房地产建设投资,增加大宗商品需求。与此同时,资产泡沫的搅起,势必产生或扩大居民财富效应,导致流通领域中购买资金的增多,,刺激吃、穿、住、行、玩等商品价格与服务价格上涨。

  4.人民币升值的“双刃剑”效应。因为多方面因素影响的结果,“十二五”期间,人民币将呈现升值趋势,而且升值幅度不会太小。预计一、两年内兑换美元可以达到1:6汇率水平。整个“十二五”期间,可以见到1:5,甚至更高的利率水平。

  当然,人民币升值会使得中国货币单位购买力提高,相应降低进口商品,尤其是原材料进口成本,大为缓解现阶段和今后的成本型物价上涨压力。但另一方面,人民币的较大幅度升值,对于中国物价水平,也会产生一定的向上推动力量,加大物价水平的调控难度。一是人民币升值后,美元相对贬值,势必提高以美元为计价单位的大宗商品价格。二是人民币升值后,单位货币购买力提高,对于国际市场大宗商品行情也是一个很大刺激。前不久中国实施新的汇改措施,增强人民币汇率浮动幅度,就引发了国内外大宗商品价格的应声上涨。随着人民币升值的逐步实现,这种“利多”影响还会进一步显现。在这种情况下,人民币升值对于进口成本的下降,将难以抵消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更大涨幅。算总账中国进口成本将因为人民币升值而有增无减。

  由此可见,人民币升值能否真正缓解今后中国物价的上涨压力,尤其是输入性成本压力?还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实际上是一把“双刃剑”。关键在于其升值所产生的进口成本下降,能否完全抵消美元贬值、“热钱”涌入所增加的输入性通胀压力。从今后大的趋势判断,这一形势不容乐观,后者影响力有可能大大超出前者。

  主要应对策略是什么

  在这种情况下,未来“十二五”期间,中国物价的输入性成本推动力量还很强大,即使人民币升值也难以逆转这个局面,甚至有时还起相反的作用。再考虑到今后工资、动力、环保等多方面费用的增加,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还要持续一段时期。尤其是出现重大地缘政治事件,或者遭遇重大灾害的情况更是如此。为此,对于“十二五”期间中国物价水平,必须高度关注,未雨绸缪,及时做好各种防范和应对措施,绝不可以因为一般性加工制造业产能过剩而掉以轻心。

  1.适度调高物价增幅控制目标。鉴于今后一段时间内的物价上涨压力有增无减,因此,“十二五计划”期间,全国物价(CPI)涨幅的年度调控目标,应当予以适度调高,也就是说,要从目前的3%,调高到4—5%以内。这样做的好处是:比较实事求是,并且可以实施较为宽松的货币政策和较为积极的财政政策,为经济增长提供更大速度空间,实现更高水平的劳动就业。

  2.谨慎对待金融机构加息。加息的主要作用是抑制需求,降温经济增速。在现阶段产能依然过剩,物价上涨动力主要来自于输入性成本推动的情况下,先于欧美日等国家贸然加息,不仅解决不了当前物价上涨问题,反而会引发国际“热钱”的更大规模的进入,加剧国内流动性过剩和资产泡沫,推动整体物价水平的更大幅度上涨。搞得不好,还会令经济增长失速,陷入“滞胀”泥潭,进而产生更大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鉴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经济困局短时期内难以摆脱,将进入长达数年的低利率或零利率时期;又由于未来人民币的长期升值趋势,因此,今后一段时期内,甚至整个“十二五”期间,对于国内金融机构加息,都要谨慎又谨慎。尤其要极力避免先于欧美日国家加息,即使有些月份国内物价涨幅达到5%也是如此。

  3.高度关注人民币升值放大国民财富效应。本币升值的结果,导致对境外商品实际购买力的提高,结合“热钱”进入股市、楼市和期货市场领域,一段时间内可以搅起很大的资产泡沫,从而放大国民财富效应。

  国民资产账面收入和实际收入的增多,都会提高人们的购买欲望,导致对汽车、住宅、家电、食品、旅游等多方面需求的大量增加,逆转供求关系,加大物价调控难度。因此,可以考虑在人民币升值目标实现之前,适度放松国内资产价格的控制力度,使之有一个提前释放,减缓各种经济效应叠加对物价水平的冲击。同时,也可以防范国际资本入境低价抄底股市或搂市资产,掠取国民财富。

  4.加大资源性商品和食品储备。“十二五计划”期间,为了实现更充分的就业,促进经济的更快发展,需要承担一定物价水平上涨成本。实际上,只要能够有更大规模就业,城乡居民收入实现更快增长,物价水平高一点并不可怕。但最重要的是防范食品价格的过快上涨。这不仅是因为多数人对此价格最为敏感,还因为这类商品供应脆弱,易于受到严重灾害和重大地缘政治事件影响。

  此外,基础原材料价格的稳定也很重要。主要是构成所有商品与服务的基础成本,牵涉面太广,容易引发整体物价水平的失控。因此,有关部门要未雨绸缪,加大对于资源性商品,尤其是重要食品及其原材料的储备,包括国际战略储备和商业储备两个方面。建立大规模商品储备工作,要与外汇储备的适度实物化结合起来,还要允许民间资本的积极参与。

  5.加快境外投资办厂步伐。中国目前有两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又具有很大的需求潜力,因此需要到境外投资办厂(场、园),包括世界范围内组织并购,借此获取重要原材料权益,稳定供货渠道,并同时加强中国原材料价格国际市场话语权。

  这也可以成为控制国内物价水平的重要方面。境外投资办厂(场、园),应当以各方面成本较低,并购阻力较小的发展中国家为主要方向。“十二五计划”期间人民币的持续性升值,为中国企业和资金走出去提供了很大便利。(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