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左晓蕾:推动新兴产业须有新观念新视野新方式

  ⊙左晓蕾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9月8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会议锁定了节能环保,新能源,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产能,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汽车七大新兴产业,这些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成为国民经济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推动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使中国在未来的全球竞争中站上制高点。能源和环保可能是未来全球经济竞争性最强的两大领域,挑战最大的两大领域。全球主要经济体都提出了各自的新兴产业的发展计划,有的已在大规模投入。中国全面部署七大新兴产业发展战略,是不失时机地站到了全球新兴产业发展的同一起跑线上,为参与未来国际新兴产业的巨大市场的竞争与合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特别是全球经济仍未走出危机的时候,中国大规模地发展新兴产业,还有可能抢占一定的先机。

  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正面对着粗放式发展方式的转型和持续发展的挑战。新兴产业的发展政策将通过“强化科技创新,加强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和前沿技术研究,强化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建设,加强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和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实施重大产业创新发展工程,建设产业创新支撑体系,推进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和产业集聚发展。”将使中国有望从科技发展的角度突破发展瓶颈,实现粗放式的发展方式的转型,成为中国经济后十年甚至二十年平稳增长的新的增长动力之一。

  这次会议没有提出政府投资的具体规模,但明确提出建立“稳定投入增长机制”。而财政支持主要体现在加大政府投资和税收政策两方面,或通过设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建立稳定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或制定完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税收支持政策。融资支持则主要通过鼓励银行加大信贷支持、发挥多层次资本市场的融资功能、大力发展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入四个渠道。政策支持新兴产业发展的同时,扩展了银行的信贷投放领域,银行经营有了新的增长点。对资本市场也提供了发展和投资的机会。特别是对那些已经上市的属于新兴产业类的企业,可能有非常客观的潜在增长和投资空间。那些未上市的新兴产业类企业,则是创业投资和股权投资基金的机会。如果民间资本能顺利进入新兴产业,加大新兴产业发展的竞争性,对于新兴产业的发展将非常有利。

  新兴产业的发展最大的潜力,在于巨大消费市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压力下,未来五至十年内,低碳生活将逐渐形成重要的消费市场。清洁能源的使用可能大幅增长,电动汽车成为马路上的主流;节能环保的技术和用品可能成为主要消费品。

  笔者注意到,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主要着眼于投资,融资和产业化。从产业良性发展的角度,避免产业还未发展就产能过剩的尴尬,促进最终消费是新兴产业健康发展的重要环节。前期关于太阳能的产能过剩的争论,给我们对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启示。严格一点说,若以整个产业发展的潜力论,太阳能至今仍是概念大于实际,但太阳能居然已有了产业过剩的担心。因为没有最终消费市场的同步增长,稍一增加投资,就不可能不过剩。而且非常重要的是,清洁能源是使用清洁生产污染,如果我们只考虑扩大生产,而不推动消费和使用,实际上是承受了生产环节污染的伤害,而却没能享受消费环节的清洁。从根本上来说,新能源的使用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进步。美国已开始推动进口太阳能,德国早就是太阳能的主要使用国和进口国,而非生产国。由此,希望政策能进一步在促进新兴产业产品的消费上给予更大的支持。那样,新兴产业的发展将从投资和消费两方面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新的驱动力。

  新兴产业的发展要避免过去一拥而上遍地开花的发展方式。一般来说新兴产业的科技含量比较高,某种意义上是在创造技术进步这样经济学概念上的长期增长因素。所以前期的研发投入比较大,新技术开发的时间比较长,一旦成功规模效应就非常重要,否则就可能利润和成本不能匹配,新兴产业的发展可能遭遇失败。

  笔者想强调的一点是,新兴产业的发展须伴随体制的改革。举例说明,太阳能发电和风能发电,必须随发随存,也就是必须随时上网,否则就等于无效工作,成了浪费。尽快研究可再生能源的稳定问题,就需要各方面积极地配合。

  总之,在考虑新兴产业的时候,我们要特别注意以消费市场的拓展为目标的发展战略,而不是以GDP增长为目标的大规模投资。新兴产业的发展也要注意“发展方式的转变”。打破垄断坚持体制改革,新兴产业才能成为先进的生产力。

  (作者系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