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谢国忠:善用加息促转型 中国应加息5%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8月12日 17:18  一财网

  如果某种供给是无限量的,它就毫无经济价值。

  一个经济体开始工业化,劳动力就是这样的供给。当产业劳动力少于农村剩余劳动力时,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并不能改变劳动力过剩的状况,因此劳动力也无权提出更高的工资要求。

  但是,当剩余劳动力消失,劳动力则变为有限供给。如果某行业想雇佣更多工人,就必须开出比其他岗位更具诱惑力的条件,即支付更高的工资。发展经济学理论把前者和后者之间的临界点称为“刘易斯拐点”。

  中国近期劳动力短缺现象,意味着“刘易斯拐点”的到来。“拐点”的形成和到来是一个过程。大学毕业生就业难、起薪低,似乎暗示中国市场的劳动力仍是无限量供应。蓝领劳动力市场情况参差不齐:青年蓝领工人资源已经枯竭,但很多中年劳动力长期处于待业状态。

  出口型产业过去一两年常抱怨“劳动力短缺”,其中暗含玄机。它们大多建立在青年蓝领劳动力基础上,生活成本低,劳动力具流动性,对住房的要求有限。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这些劳动力的医疗成本呈指数增长。

  产品紧缺意味着定价有误。因此产品价格应当上涨,遏制需求、增加供给,达到新的供求平衡。劳动力短缺实际上是劳动力的价格过低。

  不过,遭遇“劳动力短缺”或经历罢工的企业也无需过度担忧。薪酬的要求并非无底洞,只要工资水平以每年15%-20%的幅度增长,劳动力关系就能达到供求平衡。薪酬上调,劳动力需求就会增加,雇佣中年劳动力就有商业价值。劳动生产力随之增加,并能抵消工资成本增加的一半。工资成本增加的另一半可以通过通货膨胀转嫁给买家。

  让买家承担价格上涨貌似非常荒谬。中国出口商向来惧怕买家,因为买家总可以转与另一家工厂购货。但是,如果中国生产成本上涨,这种选择在理论上就不存在。当所有工厂要求支付同样的薪酬,买家就无法找到生产成本更低的工厂。因此,虽然中国工厂不拥有定价权,中国这一世界工厂却掌握着一定程度的定价权。

  随着经济全球化,生产基地也可能从中国转移到别的国家,但生产基地转移受两个因素制约。一方面,没有一个国家能在规模、成本和基础设施上超越中国。转移生产基地,则必消磨掉其成本优势。另外,工厂不能离供应商和买家太远,转移将极大地增加物流成本。移动整个供应链将会极其困难。

  因此,中国可以在某一幅度内提高劳动力薪酬,而不必付出失去全球贸易市场份额的代价。这一时间可能是10年左右。在此期间,依赖价格上涨及出口量的增加,中国出口额每年将以7%-10%的幅度提高,并在10年后翻番,达到3万亿美元。

  出口价格的增长令更多劳动力转向服务业,劳动力市场则必定产生非常大的通胀压力。过去10年中,中国劳动力收入总额占整体经济比例大幅缩水,目前不足40%。今后10年,劳动力收入占整体经济比例将增至55%-60%。劳动力收入占整体经济比例的正常化将带来5%甚至更高的通胀率。

  调高利率有利于防范危机。正确的利率则应该比现状高出5个百分点,保持现状将使通胀进一步恶化,恶性循环引发危机。因此,中国必须加息。

  作为中国最大的利益集团,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反对提高利息可能延缓中国经济转型,进一步推高通胀率。现在很难预测通胀率最终将被推向什么水平。油价作为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指导价格的变数非常多。考虑到英国石油公司(BP)目前的处境,石油价格未来数年只会升,不会降。因此,中国的通胀率很有可能突破两位数大关。

  像中国这样的经济体,转型时很难不伴生危机。但是,危机不是注定的。中国应当尽快以合适的速度开始加息。如果今年加息1.5个百分点,明年再加息2个百分点,2012年再次加息,中国即可实现经济软着陆,尽管房地产市场可能硬着陆。

  当今,时代变了,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会导致通货膨胀。宏观层面,中国必须提高利率,避免过度通胀。微观层面,政府应当容忍通过罢工提出增加薪酬的合理要求。

  中国真实通胀正在失控的边缘

  中国通胀形势正朝着失控的边缘发展。这是2009年疯狂的货币增量反映到物价水平上的必然过程,我们再也没有理由质疑“货币通货必然引起膨胀”的简单逻辑。随着中国货币供应量在过去十年的极度超发,尤其是过去一年多放出的15万亿的新增贷款所带来的基础货币扩张,将让中国的通胀形势愈发覆水难收。

  新近发布的官方CPI数据虽然依旧维持在3%附近,但是食品价格占据主导的CPI将在未来几个月持续上扬。刚刚过去的7月份,席卷中国大部分地区的暴雨洪灾对物价上行的推动压力,将逐步显现。粮食、蔬菜、生猪和其他商品价格都将持续攀升,以及新近涨势凌厉的租金价格也就继续维持涨势,因为房地产市场在年内僵持格局很难被打破。

  再加上产能过剩的下降、工资快速上升、投资和消费热潮持续等因素,中长期看来我们都很难看到物价能持续下行的动力。纵使由于政策转向的过于冲动,而导致经济“硬着陆”,进而使得通货紧缩出现,但这一过程注定只是浪花一小朵,中国经济至少在未来五年内的主旋律故事,是持续高通胀无疑。

  而且中国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启动市场经济体制建设以来,很多领域的价格都被长期扭曲,而如今随着“两难”问题的层出不穷,放开垄断行业的价格管制,理顺价格传导机制也到了非做不可的阶段。这也是通胀势必加速上扬的一大核心因素。现在看来,政府对于能源和资源领域的价格改革也已经不再回避,并开始有步骤的加以推进。简单的事实是,与其被动地接受通货膨胀的结果,不如主动调整资源价格和环境价格,利用全球通胀的时间窗口理顺价格体系。这意味着我们朝着正确的市场方向迈进了关键一步。

  其实,目前的通胀压力不仅仅来自于这些内生性因素,更让人心有余悸的是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持续急升。这与2007年开始加速的那一轮通胀颇相似。短短一个月,CRB指数录得了10%以上的涨幅,石油在80美元一线不断稳固,铜价一路上攻8000美元新高点,黄金亦处于随时会爆发的周期当中。这些代表性大宗商品价格相继呈现走强的趋势,将让输入性通胀压力明显加大。而且,这一趋势短期内看不到结束的迹象。

  由于目前世界各国实体经济发力艰难,总需求和总供给都明显不足,这就使得金融危机之后放出的巨额流动性,大量涌入大宗商品市场。可以说,目前大宗商品不是供求所决定的市场,而是主要依赖资本投机所决定的市场,全球通胀再次来临的预期越来越强烈。从国际局势来看,美国发达伊朗战争的可能性日渐增大。一旦美伊战争爆发,以石油为核心的能源价格必将在此的刺激下大涨,并可能带动美元指数重新回到贬值的周期。

  若整体形势果真恶化到这种地步,那么中国物价形势只能是在内忧外患的双重夹击之下,迎接难以控制的恶性通胀。本来,今年年初中国就应该开始启动财政货币政策退出计划,上半年的信贷增量宁可急跌,也不可继续放任2010年再次放出天量。但由于莫名其妙的“二次探底”的舆论压力,那么多违背基本常识、让人匪夷所思的事情再次上演。要知道中国M2余额如今已经接近70万亿,在两年内有望突破100万亿,在如此疯狂的信贷货币刺激之下,以及上述的一系列的价格上行因素的作用下,真实高通胀难以避免。虽然CPI可能会在一定时期内一直在预期的方向行进。

  亡羊补牢,为时已晚,但补,总比不补要好。当此时刻,首要任务是不能再让新增贷款继续维持在月均5000亿以上的规模,尤其是2011年的信贷增量决不可再以七八万亿的规模增加,否则这只会让人民银行的资产负债表愈加离谱,同时让通胀形势比想象的还要严重。在货币如此泛滥之际,也是房地产调控所难以承受之重。虽然史上最严厉房地产新政言犹在耳,但房价依然保持着10%以上的同比增幅,环比也几乎看不到实质性的松动迹象。究其根源,还是在于调控政策被货币泡沫所吞噬,地方政府贯彻不得力也是重要原因。“按下(房价)葫芦浮起(通胀)瓢”是接下来我们所能追求的较为理想的政策目标,不过现在看来可惜的是,最糟糕的情况已经出现:葫芦和瓢都按不下去。(本文摘自作者日志)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