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年初,当乔治·索罗斯四处宣讲 “世界正面临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金融危机”时,地球这端,清华大学教授李稻葵大胆预言,这不过是一场“资产负债表”的危机,中国应趁机抄底,中国经济将V型反弹。
2010年年初,李稻葵撰文称地方债务是中国经济本年度最严重的危机。随后,一场关于中国地方债务的审查、研究、争议被掀开。
4月,希腊主权债务危机爆发。中国政府出台房地产调控政策,通胀预期空前。中国股市在内忧外患的夹击下,在4月15日之后的22个交易日内暴跌20%。国际经济及中国经济二次探底的强音再次泛起。
值此之际,《证券市场周刊》采访了我们的老朋友李稻葵教授,为读者厘清一些国际、国内的重大经济问题。尽管此时他已成为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但我们更倾向于他以学者身份所做出的独立思考和结论。
廖宗魁/文
7500亿欧元能够控制欧洲事态
《证券市场周刊》: 5月10日前后,欧盟财长、欧央行、IMF和美联储多方联合采取了援助希腊救火行动,你觉得欧洲的事态是否控制住了呢?
李稻葵:欧洲这次动真格的了,7500亿欧元的救助是一剂猛药,应该说在短期之内完全控制住了欧洲的局面。我们要知道,希腊经济仅占整个欧盟经济的2%,但欧盟此次却拿出了相当于GDP8%的救助计划,而且欧洲一些政治家还表示,如果需要的话,救助资金还可以追加。
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欧盟不会让希腊的债务危机蔓延,自然不太可能出现第二轮金融崩溃。
这与当年亚洲金融危机时一些亚洲国家境遇相似。你如何看待这次欧洲的债务危机和亚洲金融危机的异同?
李稻葵:不论是次贷危机,还是欧洲的债务危机,都是西方国家自身的危机。 这与上世纪90年代后期的亚洲金融危机以及俄罗斯金融危机大不相同。
这次金融危机虽然深刻,但其表现形式是发达经济体私人部门资产负债表的恶化,是它们的后院起火,发达国家的政府当然会不遗余力地第一时间救火。欧洲一些国家主权信用评级下降,但是他们仍然掌握着国际货币的发行权。
在亚洲金融危机期间,IMF虽然也给予了救助,但是行动非常迟缓,并且条件苛刻。IMF当时要求泰国、韩国收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实际上是火上浇油,给了国际投资者抄底的机会。新桥资本(Newbridge Capital LLC)顺利收购韩国第一国民银行就是最好的例子。
中国经济不会二次探底
《证券市场周刊》:市场目前对欧洲债务危机可能波及中国经济忧心忡忡,你对当前中国经济如何判断?
李稻葵:我认为中国整体经济存在轻微过热。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的预测,今年GDP增长将达到10.9%。
目前经济轻微过热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内需旺盛推升进口大幅增长,我们预计2010年进口增速将高达43.9%;其次,企业的开工数比较充足,产能利用率比较高;第三,固定资产投资仍会高速运行,尽管M2增速在今年可能放缓,但固定资产投资增长仍然会比较乐观,预计将达27.7%。同时,由于经济处于上升通道,民营企业也会相应增加投资;最后,消费信心也上涨迅速,据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与尼尔森公司联合发布了《2010年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调查报告》显示,一季度中国消费者信心表现出持续增强的态势,并已回升到金融危机前的水平。
市场上一些研究人员担心中国经济会二次探底,我认为其分析是不太站得住脚的。
应提高存款利率
《证券市场周刊》:4月份CPI同比增长2.8%,而本刊的2010年二季度“远见杯”宏观经济预测调查显示,二季度CPI将达到3.2%,负利率格局将会愈发严重。你如何看待日益增加的通胀压力?
李稻葵:现在确实存在很大的通胀压力,我们预计2010年全年CPI将达到3.7%,未来通胀上涨的趋势还将持续。我认为其背后的原因主要来自农产品价格和国际能源价格上涨,以及中国劳动力成本的提高。
首先,今年南方出现干旱,北方出现“倒春寒”,农产品生产会有一定程度的下降,连续多年粮食丰收的格局可能改变。而农产品价格在CPI中的比重较大,这会加速CPI的上涨。
其次,新兴市场国家经济的强劲复苏将带动国际能源价格高涨,进而传导到国内。诸如巴西、印度、俄罗斯和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的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工业化和城市化,对能源的依赖程度较高,它们的经济恢复极大地影响着国际商品价格的走势。另外,欧美为了挽救经济,释放了大量流动性,迟早也会转化为通胀压力。4月份PPI同比增长6.8%,已经初步突显出国际商品价格的上涨势头。
最后,劳动力成本的提高也是CPI高企的主要推手。早在5年前,我们的研究就预计,未来3到5年中国劳动力成本将逐渐提升,近期出现的“民工荒”已经开始表露这一点。虽然这从长期来看,劳动力收入的提升是好事,但短期内对物价上涨确实构成很大压力。
《证券市场周刊》:既然你觉得目前经济有过热的迹象,通胀压力也不小,是否意味着央行应该加息了?
李稻葵:现在货币政策的主要任务是防御,防止成本推动型通胀向需求与预期型通胀转变,货币政策也确实到了应该适当收紧的时候了。
我们现在当务之急是要管理好人们的通胀预期,可以适当提高存款利率,让存款利率为正,至于贷款利率目前调整反而没有那么急切。
未来风险在于流动性控制
《证券市场周刊》:次贷危机中,各国为了挽救经济都纷纷采取了积极的财政刺激政策,现在各国都为此积累了巨大的债务。在后危机时代,中国经济增长将呈现什么特点呢?有专家认为,中国经济也会经历一个削减债务而导致的经济增长回落的长期过程,你如何看待?
李稻葵:中国目前地方融资平台确实存在一定的风险,但问题的根本还是出在体制上。从中国整体债务水平看,还是很正常的,整个国家的债务相当于GDP的80%左右,和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还低很多,它并不会拖累长期中国经济增长。
未来有可能出现一个平均增长速度最高的10年,也就是说潜在GDP增速在10%左右。中国经济在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之后,将进入一个全新的增长时期。
推动未来经济高增长的一个主要动力是城市化。现在官方统计的城市化率为46.6%,这是有水分的。就算46.6%是一个客观的指标,我们也比相应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低了近11个百分点。国际经验表明,城市化的道路大致会经历快-慢-快三个阶段,而我们正处于第二个快速城市化发展阶段。每提高一个百分点的城市化率,将会带来两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长,其中的增长潜力无可限量。
另一个因素则是消费升级,过去的一年半里,中国的消费增长远远超过GDP增长,达到了15%左右,这是十多年来的最高水平。消费的增长具有很好的稳定性,而消费升级则会进一步推升其增长。
我们现在的产业结构存在不少问题,如果我们能把目前的产能都置换成国际先进水平的话,至少可以节省10%的能源消耗,这里面也蕴含了巨大的增长潜力。
《证券市场周刊》:按你的判断,中国未来经济增长还是比较光明的,那么存在哪些风险值得我们警惕呢?
李稻葵:风险自然是有的,我认为最大的风险来自于金融。我们的广义货币存量(M2)在世界上属于最高的,达到了63万亿元之多(约9万亿美元),是GDP的1.8倍,而美国的GDP是14万亿美元,其M2也才不过8万多亿美元。
这么多的货币,拿10%出来投资房地产,房价估计就能翻一番,拿出来投资股市,不涨都难。所以大家想想,房价能不涨,股市能不升吗?
《证券市场周刊》:此次欧洲债务危机,欧美又联手释放欧元和美元流动性,这是否会对中国未来的通胀控制带来更大的风险?
李稻葵:是的。现在国际经济恢复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西方发达国家都面临缩减财政的问题,但又要保证经济的持续恢复,唯一可行的方案就是继续实行宽松的货币政策。所以未来国际流动性泛滥是一个基本基调,内外流动性的夹击,我们很容易形成资产泡沫。
这么多的流动性如何引导是问题的关键,我们需要开拓投资渠道和资产供给,比如扩大IPO、企业债、公司债的规模。另外,我们还可以引导资金走出去,在国际上寻找投资机会。我们应该鼓励合格的境内机构投资者走出去,这将是未来的趋势,投资者应该在浪潮来临之前做好布局,做好准备。
另外一个重要的国际风险来自中国对基本原材料、能源的国际依赖,现在中国进口的石油比例已经高达55%,这样很容易受制于人,一旦能源价格暴涨或者能源供给下降,我们会成为冤大头。
房价不降政策不退
《证券市场周刊》:最近出台的房地产调控政策看似非常凶猛,但市场仍然疑虑重重,毕竟以往的调控成效都不好,这次能否真的起到调控房价的作用?如果房地产价格真的下去了,是不是会对经济带来很大的负面影响?
李稻葵:本轮房地产调控与以往不同,它将是我们国家第二次房地产、住房制度改革的一个起始年。
2009年我们成功保八,经济实现V型反弹,政府的刺激和调控功不可没,但是房价也随之高涨。我想政府的决策者们心里非常明白,后人如何评价本届政府在2009年的各种政策,还不能盖棺定论,还要看房价能不能控制住、资产价格不能控制住,即有没有“刺激政策后遗症”。所以我个人认为,如果北京、上海、深圳和广州的房价不降或者是降得不够,房地产调控政策就不会撒手。
现在确实有不少人担心房地产调控会使经济下滑,但这是不能完全站得住脚,因为这轮经济增长的动力并非来自房地产。早在2009年5月份,经济就已经出现了明显反弹,而房地产仍然半死不活,二手房和新房的交易都很沉寂。2009年下半年房价涨起来了,但也没有促使房地产投资大幅增加。所以我认为,本轮经济反弹,房地产仅仅是搭便车者,就如晚宴已经开始,它才姗姗来迟。
如果本轮针对房地产的调控政策到位了,房地产价格下去了,我相信对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也不会有负面的影响。
《证券市场周刊》:股市始终是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截止到5月18日,从4月初以来上证综指下跌了近20%,你对今年股市的变化有何判断?
李稻葵:我认为2010年是中国股市的调整年,股市价格的绝对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基本面。中国股市市盈率在20倍左右,而国际股市市盈率也才15倍左右,而且国外股票现金分红的比例远远超过我们。当然,股市调整也并不意味着没有投资机会,只是需要投资者更为谨慎。
李稻葵简介
中国人民银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与世界经济研究中心主任,中国世界经济研究会副会长,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全球再设计委员会委员。1992年获哈佛大学经济学博士,先后任教于美国密西根大学与香港科技大学,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家会长,世界银行顾问,美国斯坦福大学胡佛研究所研究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