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准备金率年内第三次上调 加息预期或减缓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05月04日 09:48  今日投资

  中国人民银行5月2日宣布,从5月10日起,上调存款类金融机构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0.5个百分点,农村信用社、村镇银行暂不上调。这是央行年内第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前,央行分别于1月18日和2月25日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此次上调后,大型金融机构法定存款准备金率将达17%。

  背景知识:存款准备金简介

  存款准备金是指金融机构为保证客户提取存款和资金清算需要而准备的在中央银行的存款。中央银行要求的存款准备金占其存款总额的比例就是存款准备金率。中央银行通过调整存款准备金率,可以影响金融机构的信贷扩张能力,从而间接调控货币供应量。存款准备金占金融机构存款总额的比例则叫做存款准备金率。打比方说,如果存款准备金率为10%,就意味着金融机构每吸收1000万元存款,要向央行缴存100万元的存款准备金,用于发放贷款的资金为900万元。倘若将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到20%,那么金融机构的可贷资金将减少到800万元。在存款准备金制度下,金融机构不能将其吸收的存款全部用于发放贷款,必须保留一定的资金即存款准备金,以备客户提款的需要,因此存款准备金制度有利于保证金融机构对客户的正常支付。

  上调探因:外汇占款偏高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央行此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主要是为了回收流动性,符合此前市场对政策预期。根据央行最新公布的金融运行数据,当前金融体系存在外汇占款过大的问题。今年第一季度,金融机构新增外汇占款7478亿元,远远超出同期国家外汇储备的增加额。这说明国际热钱流入的规模加大,需要央行采取措施回收金融体系的流动性。

  兴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鲁政委:其实现有的货币政策工具已经够用了,不需要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存款准备金率上调0.5%所回收的流动性不到4000亿元,目前央行只要适当增加央票发行的数量或频率,完全可以不用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考虑到4月份的银行贷款投放比较正常,促使央行上调存款准备金率的原因很可能是外汇占款偏高,央行需要回收因外汇占款而被动投放到市场上的人民币资金。

  减缓加息预期

  此次存款准备金率的上调令近期市场对央行加息的浓厚预期得到缓解。

  国有大行人士认为,连续三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说明央行更倾向于优先使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加息将会比较谨慎。兴业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董先安称,自3月份以来物价压力再度浮现,但因房价环比下降,政府将暂缓加息。申银万国一位债券分析师表示:“央行非常关注资产价格。目前楼市调控对资产价格形成打压,但三季度到四季度预计有些风险,经济有可能下行。”

  A股市场走势预期出现分歧

  部分市场人士在判断政策影响时使用了“雪上加霜”这个词语。天相投资顾问有限公司首席分析师仇彦英认为,此前央行通过公开市场操作已连续10周实现净回笼,净回笼资金量高达1.1万亿元。此番准备金率上调会冻结数千亿元资金,导致流动性进一步收紧,将本已处于弱势调整的股市置于更加不利的市场环境之中。值得注意的是,“五一”节前,在房地产调控政策不断升级、海外市场走弱等多重因素的影响下,沪深股市正经历一波持续调整,短短7个交易日两市股指跌幅双双超过5%,半年线、年线相继失守。

  这些市场人士的判断不无根据。统计显示,2008年至今央行11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宣布决定后的首个交易日,上证综指出现了9次下跌、2次上涨。今年1月12日央行宣布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次日沪指出现了超过3%的巨大跌幅。

  不过,也有许多市场人士对此的看法并不那么悲观。

  渤海证券研究所所长程文卫表示,此次存款准备金率上调的幅度不大,显示央行在采取退出政策方面持谨慎态度,对证券市场的影响较为“温和”。与此同时,随着市场对于央行短期内采取更为严厉的加息举措的预期有所降低,前期影响市场下跌的部分负面因素正在减少,大盘有望自此进入企稳反弹阶段。存款准备金率上调也使得与之密切相关的银行板块备受关注。由于前期跌幅较大,这一板块的估值优势正日益显现,后市对机构投资者的吸引力将逐步显现。作为A股市场权重比例最大的板块之一,银行股企稳无疑对稳定大盘有着积极的作用。

  南京证券总裁步国旬也表示,存款准备金率上调有利于银行股及大市值股票,有望加速市场风格的转换。这意味着政策短期或会给市场带来压力,长期来看则是一个“利好”。

  实际上,伴随全球金融危机的阴影逐步消退,流动性等因素对于A股市场的影响正在减弱,A股市场驱动力日益回归基本面。或许,在未来市场运行过程中,投资者仍将面临退出政策的预判及相应投资策略的相机抉择,但立足基本面把握市场显现的结构性机会,仍将是A股投资的关键所在。

  免责声明:本文根据今日投资在线分析师平台的数据进行编辑,不代表今日投资的观点,本篇文章仅供参考,不能做为投资的依据,投资者宜谨慎控制投资风险。

  资料来源:各大媒体、今日投资

转发此文至微博 我要评论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