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证券副所长 黄常忠
两会期间,信息如梭,但市场仍对2月宏观经济数据给予了足够关注。究其原因,主要有三:一是目前政策处境最为复杂,尽管调控方向达成了共识,但调控力度与时间仍在争论,存在较大不确定性,政策需要经济数据来相机抉择,市场需要经济数据来修正预期;二是经济本身走向需要数据来进一步确认,虽然总体复苏态势已经确立,但结构性问题有待观察,比如三驾马车能否走向均衡、物价走势能否可控可承受、企业经营环境有多大改善等等;三是数据可比性问题,由于春节因素,1、2月单月可比性差,急需2月数据出台来分析两个月的整体表现,消除季节性因素影响。
在众多经济数据中,市场最敏感的还是与调控关联度最大的CPI变动。2月CPI同比上涨2.7%、环比上涨1.2%,超市场预期,指数也因此出现即时波动。CPI超预期上涨,除了经济回升的需求因素外,主要是基数和季节因素,即去年同期物价的负增长和今年春节在2月而去年春节在1月。物价对市场影响是多方面的,短期可能主要关注点是CPI与加息的联动。物价是决定利率水平的重要指标,2月2.7%的CPI首度超过1年期2.25%的存款利率,是加息的一个重要窗口。但个人认为,加息不会这么快到来,原因有三:一是我国货币传导机制中,价格传导不顺畅,货币政策应优先考虑存款准备金、票据回购等数量工具;二是政策调控在时间上都是滞后的,在力度上也只部分对冲,经济复苏初期更是如此,1-2月CPI合并上涨2.1%,没有超存款利率,不加息也有理由;三是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3%CPI目标可能更具窗口意义,这个3%可以是当月的3%,也可以是累计3%,这样的窗口二季度才会、也一定会到来。
物价上涨传导的加息如果被贴上“紧缩”的标签,对市场会有冲击,但这样的直观理解是片面的。物价上涨会导致货币紧缩,带来市场资金面的变化,而且2月PPI同比上涨5.4%,1月开始PPI与CPI由负转正的剪刀差继续存在,并可能扩大,这对我国以制造加工业为主的上市公司将带来较大的成本压力,如果价格不能有效传导,盈利能力会有较大影响。但物价或加息不只是单纯的外生因素,它们还是经济的内生变量,需要多角度的纵深分析。
首先,通胀长期看是货币问题,但短期看离不开需求的推动,物价上涨在一定阶段是经济需求回升的结果。从2月数据看,投资增长26.6%、消费增长17.9%、进出口增长45.2%,这样一季度GDP增长应该在10%以上,三驾马车带动的需求总量增长很快,结构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是推动物价的主要因素。即使加息或者紧缩货币,市场也有宏观经济数据和微观企业业绩的基本面支持,1-2月工业增加值增长20.7%,同比加快16.9%,环比去年12月增长2.2%,这些经济数据也是超预期的,能对冲资金面的影响。尽管现在市场对政策更为担心,好的经济数据反被当成政策变化诱因,但市场也是在下有基本面支撑、上有政策预期制约下窄幅波动,一旦市场消化政策压力、影响因素回归到基本面,个人觉得选择向上的概率更大。统计经验也表明,加息周期,股市大都上涨。
其次,从资金面考虑,加息有利于形成负利率环境,推动存款搬家。2月人民币新增信贷7001亿,1-2月信贷都有比较大的同比下降,场外资金最宽裕的时候已经过去,加上场内由于融资规模和大小非,资金供求也比较紧张。今年市场的驱动不能靠资金面,但资金面也不会成为不能突破的瓶颈,可以通过结构来改善,存款搬家就是主要渠道。2月当月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9589亿元,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62.25万亿元,同比增长24.97%,总量巨大。有了这个巨大蓄水池,一旦场内有赚钱效应的拉动,场外有负利率的推动,加上管理层对融资节奏的控制,市场发动一轮较大行情的条件就基本具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