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高超
本报讯 未来几天,将步入2月宏观经济数据的密集发布期。与以往不同,我们本期的“宏观前瞻”用了一个模棱两可的标题,这不是因为我们心里没谱,而是因为目前市场对未来的预期确实处于一种非常微妙的状态。过于强劲的数据指标,有可能进一步加大投资者对未来出台更严厉紧缩政策的担忧,而外贸等个别经济指标的反复,有可能成为市场对经济前景担忧的借口。从制定政策的角度看,3月中旬数据明朗之后,央行“可进可退”,我们对数据的关注,自然也应该更着眼于中期,而非短期。
“通胀”多棱镜
2月的CPI数据,明天就将水落石出。到目前为止,几乎80%以上的投行都在其研究报告中用上“低于预期”几个字,其理由不外乎春节后物价的涨幅明显回落,传统上一直存在的2月“春节效应”及“基数效应”影响被冲淡了。
但我们需要提醒大家的是,尽管机构们一致认为2月CPI指标将“低于预期”,但几乎可以肯定会重新超越1月的1.5%,回到2%以上。这对部分机构们来说是“低于预期”,但从舆论和传媒的角度看,该数据无疑意味着CPI重回上升轨道。展望3月和二季度,这一影响股市的敏感指标自然会“没有最高,只有更高”。
另一个描绘通胀压力的指标,是过去一向不太被大家看重的PPI。但2010年,这种看问题的“偏见”或许需要改变。大家知道,PPI主要测量的是制造业上游原材料的价格走向,对制造业来说,该指标走高意味着成本的上升。从趋势上看,PPI回升的速度明显快于CPI,这两个通胀指标之间形成的“剪刀差”持续扩大,意味着在A股市场中占有较大比重的传统制造业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面临着日益严峻的成本压力,这是否会引发投资人对企业盈利预测的下调,值得加以留意。
外贸“结构”更重要
外贸数据一向是测量我国经济“外需”的风向标。从2009年底至今,该指标总是给市场带来“复苏强劲”的感觉。从《投资快报》目前掌握的情况看,2月乃至往后的外贸情况,仍将展现出一个较为明确的复苏态势。
但我们不能仅仅满足于“总量复苏”这一简单判断。从各方面的信息看,今后一段时间,我国的进口回升速度有可能明显快于出口,这意味着外贸顺差的缩小。从商务部官员最新透露的信息来看,甚至不排除在今后个别月份出现逆差。我们认为,外贸结构的改变,将会影响市场对外向型出口企业的业绩判断,并可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投资者对人民币升值压力的看法。
央行“进退自如”
数据影响政策,政策影响股市。2月的宏观数据即将揭晓,我们认为央行目前“进退自如”。一旦2月的CPI回升至2.25%(目前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以上,“消除负利率”就将成为利率调整的直接理由。在对基准利率的把握上,央行既有可能很快上调,也有可能推迟到二季度再加息。
但无论央行具体选择在哪一个时点加息,对股票市场的影响都已经有限。这是因为,从全球的利率环境及人民币汇率状况看,2010年内,基准利率上调的空间非常有限,加息的早晚是不确定的,但加息的幅度难以超出预期。在政策力度变数逐渐消散的背景下,加息之日,“利空出尽”之声就将呼之欲出。
《投资快报》发自广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