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格局
2005年,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提出“四大板块八大经济区”方案,将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四大板块,并将这四大板块划分为八大综合经济区,即东部板块划分为北部沿海、东部沿海、南部沿海三个综合经济区;中部板块划分为黄河中游、长江中游两个综合经济区;西部板块划分为大西南、大西北两个综合经济区,东北板块即东北综合经济区。
金融危机下,中国政府更加注意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紧迫性。目前区域经济发展明显不平衡,东部地区在经历多年高增长之后面临产业转移与升级的抉择,而欠发达地区仍在努力寻求经济发展的方向。在此背景下,国务院去年连续批复了数个国家战略的区域发展规划。
2009年,国家批复了九个区域经济发展规划,批复的区域经济规划数量比过去四年的总和还多,我国新的区域经济版图逐渐成型,将包括以下经济区域:长三角、珠三角、北部湾、环渤海、海峡西岸、东北三省、黄河三角洲、中部和西部。政策的着眼点已从东部、南部延伸到中部、西部、东北等地。
2、区域经济协调发展是今年政府工作的重点
2010 年政府工作的重点将是“稳增长、调结构、促消费”,调结构具体体现在消费结构、产业结构与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方面。而逐步改善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激发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是优化经济结构、协调区域发展的关键。要实现这一目标,政府会有更多政策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大力改善其硬件设施与软件环境,并立足优势培育增长点。
国家发改委副主任杜鹰2009 年底表示,下一阶段地区经济工作的一大思路是,围绕重点地区开发开放,继续组织编制重点地区区域规划和政策文件,使区域空间开发格局更加系统和完善。在未来一段时期,西藏、新疆、四川和重庆的国家级区域振兴规划有望出台。
展望2010 年,部分地区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还将陆续公布,而随着政策的落实和规划的实施,区域经济的发展潜力也将不同程度地激发出来。区域经济有望成为A股市场持续的主题投资热点。而投资者对于区域经济板块的热情持久力,取决于该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资源禀赋和政策倾斜力度。
目前,东部仍将是中国经济最具活力和潜力的地区。产业升级将给投资者带来重要的机会。对于中部地区,城市化进程加速,消费服务业将极大受益。西部与东北地区的基础相对薄弱,投资者需要关注政策倾斜的方向,以及其自身具有的比较优势。
值得注意的是,已发布的区域发展规划,多数都停留在文字的定位上,而能明确获得金融、财税等实质性配套政策支持的屈指可数,加之在中国现行体制框架下,中央政府给地方下放更多自主政策权限的范围料会相当有限。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一位专家指出,“现在的区域规划是各个地方竞争的结果,某种意义上成了中央与地方博弈的筹码,结果是大家都有了,也等于大家都没有。”
全国人大财经委的一位官员认为,目前获批的区域发展规划往往是基于当地经济利益,导致区域规划的同质化和各地产业的趋同化,这对产业结构调整和整体经济发展并不利。
一级区域 | 三级区域 | 区域规划 |
东部 | 北京 |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
天津 |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 |
河北 | 京津冀都市圈区域规划 | |
天津 | 滨海新区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 |
山东 | 黄河三角洲高效生态经济区发展规划 | |
上海 | 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 | |
江苏 |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沿海地区发展规划 | |
浙江 | 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纲要 | |
福建 | 海峡西岸经济区 | |
广东 | 珠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横琴总体发展规划 | |
海南 | 国际旅游岛规划 | |
中部 | 中部6省 |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 |
湖北 | 武汉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
湖南 | 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 |
江西 |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 | |
安徽 |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 | |
东北 | 辽宁 | 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 |
吉林 | 中国图们江区域合作开发规划纲要——以长吉图为开发开放先导区 | |
西部 | 广西 | 北部湾经济区发展规划 |
甘肃 | 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 | |
四川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 | |
重庆 | 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两江新区 |
研究报告:《把握2010 年投资热点--区域经济》
报告时间:2010.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