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瞭望》:可加快新股发行速度或调高印花税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12月07日 10:15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2月7日电 最新一期《瞭望》新闻周刊发表文章称,在中国经济企稳回暖之际,更需抓住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协调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加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

  在全年宏观经济走势日趋明朗,实现“保八”目标无悬念的大背景下,当前需要着眼于加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把握好宏观经济政策实施的力度、节奏、重点,进一步落实、丰富和完善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的一揽子计划,提高中国经济发展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

  强调加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出发点还是为了解决当前影响中国经济健康发展的困难和矛盾。这些问题,有的是困扰中国经济多年的顽疾。如内外需比例失调,国内消费投资比例失调,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和投资拉动,经济运行外部风险大;国民经济三大产业比例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工业大而不强、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有待提高;经济增长过于依赖简单劳动和物质资源的投入,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劳动者素质提高等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比例过低;区域经济发展失衡,与东南沿海等经济发达地区相比,西部弱小、东北落后、中部塌陷等状况还未得以根本扭转等。

  也有一些是在应对危机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面对百年一遇的大危机,我国政府果断出手,通过强有力的宏观调控措施一举扭转经济颓势,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流动性过剩,国内资产价格与通货膨胀率加速上升的可能性逐渐加大。为应对金融危机而投放的流动性并未完全注入实体经济,有相当部分在实体经济外循环,大量信贷直接或间接流入股市和楼市,导致资产价格持续走高。尤其是楼市,投机性需求高涨,部分地区商品房空置率将近50%。危险的资产泡沫正在形成。

  投资效益低下。当前的经济增长更多依靠投资拉动,特别是政府投资或与政府有关的投资,政府投资拉动宏观经济虽见效快,但缺乏持续性且效率低下。政府投资的低效率必然扭曲资本市场价格,影响社会资源配置,从深层次影响国民经济走势。过分依赖固定资产投资、过度依赖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显然也难以持久。

  产能过剩。在需求相对不足的情况下,产能过剩日益凸显。当前我国的钢铁、铝、水泥、乙烯、炼油、风电六大行业中,供大于求问题尤其严重。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在扩大投资的政策背景下易引发无序竞争、重复建设。产能过剩导致了经济资源的浪费、不良贷款的累积以及环境污染的加剧,削弱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消费增长依赖政策刺激,内生动力不足。今年以来我国消费增长高于往年,但应看到,这不是自发、内生性的增长,主要是因多项消费刺激政策的施行,如鼓励家电、汽车下乡,小排量轿车购置优惠,保障性住房建设等调动了广大城乡消费者的积极性。

  为了应对危机,我国及时出台了一揽子经济刺激计划,从短期来看,这些政策发挥了积极作用,但也给经济长期平衡增长留下了诸多潜在问题。在中国经济企稳回暖之际,协调平衡增长的中长期目标应重新受到重视。因此,当前应当抓住结构调整的有利时机,协调推进重点领域的改革,在保持宏观政策基本取向的同时,加强宏观经济的协调性,推动中国经济平稳持续增长。

  一是内外需协调发展。对外要反对贸易保护主义,加大扶持力度,积极开拓国际市场,稳步扩大出口;对内要加速推进收入分配体制改革,提高劳动者报酬所占GDP比重、缩小收入差距及提高居民总体消费倾向,并建立和健全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形成有利于居民消费增长的社会环境。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松行业管制,扩展中小企业融资渠道,启动民间投资,以逐步接替政府投资。着力调整内外需结构,加快形成内需为主和积极利用外需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使中国经济发展更加均衡。

  二是综合运用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防止泡沫经济形成。运用公开市场操作、提高存款准备金率或资本充足率来防止银行过度放贷;取消对第二套房购房者的优惠贷款政策,以防止房地产泡沫;加快IPO和新股发行速度或调高印花税,以遏制股价泡沫的形成。

  三是保持金融市场协调发展。金融市场是整个国民经济的中枢,必须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的高度将经济增长、货币投放、汇率制度改革、国际资本流动管制和金融业开放等整体通盘考虑,建立健全货币市场、资本市场、保险市场有机结合、协调发展的机制,维护金融运行和金融市场的整体稳定。

  四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设立国家层面的区域经济管理机构,将目前由不同部门负责的区域管理职能集中起来,统筹考虑对各地区的支持力度和方向。一方面要继续实施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完善区域发展政策,推动形成东西部协调发展的合作和互动机制。另一方面要完善区域政策,调整经济布局,完善主体功能区建设。

  五是加大创新力度。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中心环节。完善鼓励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和市场环境。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使企业真正成为研发投入的主体和自主创新的主体。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留言板电话:9510567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