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货币政策是否正在转向?最近一段时间内,央行领导在不同场合表述了中国的货币政策目标。从央行领导对待资产价格问题的看法可以发现,央行对待资产价格的态度是与其他主要经济体的央行相去无几的,即央行应该关注资产价格的走势,但不会把资产价格作为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金融危机后,央行对资产价格和资本流动给予了更多关注,但如何在货币政策中妥善考虑资产价格面临很多技术上的困难,短期内资产价格仍不是货币政策的直接目标。
央行还不是一个很独立的货币政策制定者,它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之一。因此,中国货币政策的方向,从属于中央的经济政策这样一个更大的命题之中。目前虽然经济持续复苏,但复苏的可持续性需要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的配合,因此央行对通胀的考虑在短期内会让位于中央政府对保经济增长的需求。
更重要的是,我国的利率政策对信贷需求的影响不敏感。利率环境和信贷环境并不一致,并不“宽松”的利率环境下的信贷却创出“天量”,这一轮信贷需求与财政投资密切相关,也是之前被压抑信贷冲动的一种释放。
但是,中国的利率政策会明显影响国际资金的流动,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从这个角度而言,汇率制度也制约了利率的调整。在美元走弱的背景下,加息会加剧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热钱流入将难以控制,同时打击刚刚呈现复苏势头的出口。
因此,我们最优的策略是跟随美元的加息步伐,而不是领先,对通胀预期的调控可以通过调节流动性来实现。
由此可以做出初步判断,加息尚早,但回收流动性可能已经开始。按照泰勒规则,我国的加息过程可能在近两个季度内启动,我国的加息也受美元升息步伐的影响,因此有可能会有所滞后。目前来看,中央银行对流动性的回收可能已经开始,银行同业拆借利率已经上升,而随着经济的继续复苏,回收流动性的力度可能会持续加强。
—摘自招商证券丁安华、刘启元《宏观经济政策分析专题之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