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上海8月11日电 (记者谢卫群)交通银行今天发布研究报告,报告称,7月物价指数表明,物价触底回升态势显现。预计CPI同比增幅在四季度有望转负为正,但上升速度不会太快,PPI转正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以下,属于温和上涨。
一、CPI、PPI同比继续呈现负值,降幅有所扩大
CPI连续六个月负增长,同比跌幅小幅扩大。CPI增幅沿续上半年的下滑趋势,继续呈现负值。7月份CPI同比下降1.8%,与6月相比,同比跌幅扩大0.1个百分点,环比持平。其中,食品类下降1.2%、居住类下降5.8%,这两者就影响CPI下降1.1个百分点。CPI继续下行主要仍是去年高基数导致的翘尾因素影响的结果。7月份翘尾因素拉低CPI1.4个百分点。
PPI连续七个月负增长,同比降幅继续扩大。7月份,受主要工业品出厂价格下降影响,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下降8.2%,降幅比上月扩大0.4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下降11.7%,降幅比上月扩大0.5个百分点。这主要是世界经济低迷和全球产能过剩使得工业品的需求下降态势难以在短期内逆转,加上技术层面的翘尾因素所致。7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环比上涨1.0%,已连续4个月环比上涨。
二、物价运行临近年内低点,四季度将回上升轨道
受翘尾因素等负面效应影响,当前我国物价下行周期尚未结束,预计三季度CPI、PPI同比仍会呈现负值,但降幅会逐渐收窄,主要原因如下:首先,多数食品价格继续回落将主导CPI继续下行。近期禽蛋、食用油等食品价格继续回落。猪肉价格虽然持续回升,但由于目前生猪存栏仍处高位,生猪供大于求的情况依旧,近期内猪肉价格仍将在低位徘徊。其次,非食品价格持续下降助推消费价格跌势。在CPI权重中约占13%的居住类价格继续下滑,7月居住类价格同比降幅扩大了 5.8个百分点。此外,7月29日国家发改委年内第三次下调了成品油价格也会对CPI产生一定下拉作用。再次,翘尾因素仍是近期物价继续负增长的主要原因。2008年同期物价高基数效应至少在三季度将继续影响物价下行。最后,从我国货币供应量的结构来看,只有当现金或者活期存款等交易性货币占比明显提高时,物价才会面临比较大的上涨的压力。而我国M1、M2增长率的剪刀差仍然为负。在这种局面没有改变之前,物价很难出现大幅度上涨。
随着下半年翘尾因素的减弱以及新涨价因素的增加,物价运行或临近年内低点,并将逐步回升,但不会出现物价的大幅上涨,主要原因如下:首先,总需求回升将扭转物价下行趋势。目前我国经济已企稳回暖,企业“去库存化”过程的结束和工业生产的库存回补等都会增强实体经济需求,拉动物价回升。其次,猪肉等食品价格临近下行周期拐点。目前国内猪肉价格已经跌至近两年最低,可能导致原来投入养猪行业的人力和资金大规模撤出,而猪肉供应量的减少,这增加了未来猪肉价格上涨的动力,“猪周期”可能会再现。另外,近期强降雨等季节因素和运储成本提高可能会导致蔬菜等农产品价格的上涨。再次,美元贬值预期带来的输入型通胀压力逐渐加大。美元的超量投放使得弱势美元趋势成为必然,这导致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从而通过加大国内企业生产成本传导给我国PPI和CPI。另一方面,从国际农产品市场看,当前全球粮食储备处于30年来的最低水平,未来国际农产品价格仍会上升,这也会拉动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最后,货币信贷快速增长导致的宽裕流动性增强了物价上行的压力。近期我国信贷持续大幅增长,流动性较为充裕,特别是流动性较强的M1增速逐渐上扬会刺激居民消费需求和企业投资冲动,从而导致物价上涨压力。
综合上述因素,我们预计CPI同比增幅在四季度有望转负为正,但上升速度不会太快,PPI转正可能要到明年一季度。2010年全年CPI同比涨幅可能在4%以下,属于温和上涨。
三、未来物价调控应注重多管齐下、标本兼治
短期内,我国通缩压力仍然存在并渐趋消退,四季度我国物价将见底回升,温和上涨。但如果明年持续宽裕的流动性得不到有效调节,资产价格继续快速上涨甚至出现较大泡沫,国际大宗商品价格持续上涨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加大等因素也可能导致物价快速上涨,对此应当保持警惕。
未来我国物价调控一是要更加注重货币政策的科学性、前瞻性、有效性,更多运用市场化调节手段对货币政策操作进行动态微调,保持银行体系流动性合理适度,同时要防止资产价格过度上扬,考虑适度宽松货币政策适时退出的预案;二是进一步完善猪肉、粮食等农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避免价格过度波动。如对生猪市场调控要加强信息发布预警、中央和地方政府要运用收购和储备等市场化手段引导养殖户合理安排生产,还要坚持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控体系和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等长期扶持政策;三是加快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改革。在进一步完善成品油定价机制的基础上,要协调好政府价格管理与市场定价机制之间的关系,同时要理顺煤、电价格,完善天然气等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责任编辑:凌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