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通胀预期思考:晕轮效应与选择性失明

  ⊙李国旺

  当群体对市场特征形成心理印象后,倾向于据此推论市场其他方面的特征,这就像大风天气,月亮周围的光环(亦即晕轮)是月光的扩大和泛化一样,故称为“晕轮效应”。现在的中国经济理论界和投资界,对于通胀预期,都存在这种“晕轮效应”。通货膨胀因为心理光圈被夸大,而其他特征如可能的继续衰退等隐患则被遮蔽了,形成典型的“选择性失明”,对其他经济现象视而不见。

  按经济学理论书上的说法,钱多了,必然涨价,这是一种静态的思维,与经济运行的变化情景相去甚远。如果钱多了,供应的商品(或者是替代货币或者是资本品)也多了,甚至更多,价格其实不一定就能涨起来,甚至还可能下降。2002年至2006年中国和美国的宏观经济情况就是如此。特别是美联储不断向全球倾销流动性时,没有出现那种理论推导现象,“理论失灵”了。

  中美两国2001年至2006年宽松的货币政策,曾经创造了低通胀和高增长的“奇迹”,只要购买房屋的居民,财产性收入就出现了倍增。2007年至2008年的紧缩政策,却为金融危机创造了“必要条件”或者政策性“银针”,银针刺破泡沫,居民承受了剧痛。

  加入WTO后,中国扫除了低价商品的出口障碍,3亿民工就此得以加入全球经济供求关系中,全球劳动力市场的供求平衡被彻底打破,国际劳工组织的谈判地位相对下降,特别是美国劳动者收入增长开始落后于美国经济增长,即美国劳动者的收入分配地位下降,相对收入下降。但是基于低价劳动力基础的劳动密集型消费品从中国等新兴国家源源不断输入美国,对冲了美国宽松货币政策下流动性泛滥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可能性,从而实现了低通胀和高增长并存的好形势,于是,低物价给美国政府与美国居民造成了光发货币就能创造美好生活的错觉。因为美国政府在信贷扩张中,没有受到通货膨胀的制约,所以忘记了“道者,反之动”的真理。美元随后在全球泛滥,最终导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上升,经过价格传导,最后反映到出口美国商品价格的上升,此时美联储才紧张地加息,一举将原来基于中国等新兴市场劳动力低价下的低价商品出口平衡打破。

  与此同时,美国居民因为收入增长不快但物质消费水平却因为低物价和高信贷即高消费杠杆而快速增长,没有付出劳动的幸福感的快速上升,造成美国居民消费倾向中的“毒品效应”,这种可以不劳而获的消费幻觉,在美国金融资本的高杠杆信贷纵容下,消费杠杆化急速扩大,一时维持了美国经济的表面繁荣。但是,加息来临和就业形势的逆转,去杠杆化成为美国劳工的不二选择。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有因果关联并相互作用。美国劳工收入没有增长多少,但消费却成倍增长,全国性地透支未来,美国消费者开始为自己的短视行为付出代价。

  回顾历史,是为了展望未来。美联储反危机的定量宽松和中国央行的适度宽松货币政策,是否又会造成通货膨胀?能否再次实现低能胀高增长的局面?还是会陷入历史上的滞胀的难堪局面?这是居民面向未来必须作出的行为选择的经济背景。

  笔者认为,虽然通胀预期是一种力量,但一年内由于反危机政策和厂商的行为的综合作用,全球经济处于低通胀和低增长的可能性最大。在四方力量对比中,政府的政策力量最大,居民的行为就得顺势而行。

  在收入、投资与消费关系中,不管是通胀预期、还是通胀的事实,资本品的涨幅肯定高于银行存款的利息收入,居民的投资资本品中“财产性”收入未来几年的收益可能比工资性收入更大更快。因此,如果不紧跟政策取向,如果不投资资本品,则家庭整体收入可能跟不上通货膨胀的速度。一旦发生滞胀,将失去资本品投资的机会。如果我们将通货膨胀的概念扩大到地产等资本衍生品,就会明白,在货币不断涌入市场的条件下,即使消费品物价不涨,如果不适度投资资本品,“身价”实际上也在缩水。世界银行对经济的悲观预期,可能重新出现流动性泛滥,资本品价格还可能水涨船高。

> 相关专题: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