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海通证券:经济基本趋稳反转还需观察

  李明亮

  最困难时期即将过去

  从宏观领先指标和部分同步指标分析,中国经济已经基本趋稳,尽管复苏之路仍将充满波折,但最坏的时刻即将过去。

  发电量跌幅收窄。今年3月份全国用电量同比下降1.4%,这比1-2月用电量数据同比下降4.4%减少许多。用电量数据能准确地反映经济运行情况,从3月份用电量数据来看,工业经济探底回升势头已现。

  3月份我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增长2%;港口煤炭发运量达到4000万吨左右,已接近正常水平,外贸铁矿石进口量则高达5100万吨,创下月度和季度新高。

  宏观景气先行指数小幅回升。一季度全国企业景气指数为105.6,与上季度相比回落1.4点,但降幅明显收窄。而一季度的企业家信心指数一反去年四季度大幅回落29.2点的态势,提高6.5点至101.1,重新回到景气临界线(100点)以上。

  PMI指数强劲反弹。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联合调查的采购经理人指数(PMI)连续4个月回升,已从2月的49.0上升至3月的52.4。这是该指数在9个月里首次突破50点这一强弱分界线。

  房地产、汽车等先导性行业景气初步回升。1-3月,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11309万平方米,同比增长8.2%。1-3月,商品房销售额5059亿元,同比增长23.1%。今年一季度全国汽车实现销售267.88万辆,首次获得季度全球销售冠军。这也是我国汽车销量连续第3个月超过美国。3月汽车市场进一步回暖,生产汽车109.54万辆,环比增长35.59%,同比增长5.55%;销售110.98万辆,环比增长34.10%,同比增长5.01%。

  3月,反映经济景气度的M1回升至17.04%,主要原因在于企业活期存款的大幅增加。3月企业活期存款新增额达到9377.21亿元,环比增幅达到惊人的55%。可能显示微观经济主体的活跃度增加。

  进出口虽然同比下降,但环比逐月提高。进出口同比降幅显著收窄,按平均工作日水平的可比口径计算的环比指标则表现为大幅增长。3月份进出口总值环比大幅增长23.8%,其中出口增长32.8%,进口增长14%。

  激增的信贷数据可成支撑中国经济回暖的一大亮点。中国金融机构放贷节奏“前高后低”态势明显,但今年首季放贷规模之大却显得极为罕见。

  规模以上工业增速逐月回升。前两个月同比增长3.8%,3月同比增长8.3%。

  是否反转需进一步观察

  我们认为,受经济刺激政策的影响中国实体经济将于2009年第二季度显现反弹,但难以出现反转,这主要是基于如下几个方面考虑:

  首先,当前中国经济面临的直接挑战是持久性需求结构变化,短期内难以奏效。投资、出口和消费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其中,国内消费需求需要担纲主要引擎。然而,自上世纪90年代末提出“扩大内需”方针后,国内消费需求并未摆脱担任配角的尴尬。自2001年以来,投资对GDP的贡献连续6年超过国内消费需求,国内消费率过低的结构失衡问题一直困扰着中国经济。

  其次,在国家投资项目相关的配套贷款快速投放后,民间投资是否会跟上需要进一步观察。政府投资计划的效果是影响企业生产的重要因素,关键要看政府投资下去之后能否带动民间投资。我们认为,政府主导投资对经济的影响需要进一步分析,可能引发政府干预过多的问题。目前的繁荣更多是依赖政府部门投资,但经济发展所依靠的自身增长的拉动力,并没有充分显现,私人部门投资还没有出现反转迹象。1998年后在财政刺激政策下的信贷增长情况,信贷增速从1998年3月开始高增长了9个月以上,而之后的1999至2000年,由于私人投资的停顿,信贷增速持续下降了2年,直到2001年后私人部门投资的逐步复苏。

  其三,从实体经济运行来看,无论是固定资产投资的细分数据还是工业增加值的细分数据都表明“松货币”的效果目前主要表现在政府投资的相关领域,也就是说,流向实体经济的资金更多地体现在供给管理上,而对需求的影响有限。因此在出口、进口、消费和工业生产继续下滑,内外需求萎缩的情况下,“松货币”对经济刺激的效应有限。

  最后,未来中国的外需何时能有根本好转,还要看主要发达国家的经济何时能走出低谷。目前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中国经济增长的外部环境存在着继续恶化的可能。

  两点政策预期

  关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走向,我们认为,管理层将从两个方面着手:

  一是抓紧落实一揽子计划的各项政策措施,具体来说,是尽快下达列入预算追加的刺激经济投资;尽快出台十大行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细则;加快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

  二是以扩大消费需求为重点,特别是关于如何保就业,如何保社会保障,如何刺激消费,如何改善我们在教育卫生面的支出等。另外,将继续依靠财政政策拉动经济。

  我们认为,下一步的政策将会适度控制信贷增速和地方政府的投资冲动,以降低大规模资源错配、资产价格泡沫等风险。

  (作者系海通证券研究所宏观核心分析师)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