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证券市场周刊:分析师过多关注宏观了

   孙旭东/文

  证券分析师是否值得信赖?对这个问题投资者见仁见智。分别来自中央财经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北京交通大学的李春涛、张璇和吴玉督三位学者在《分析师与股票价格同步性的实证研究》*一文中发表了他们的看法。

  李春涛等利用2004-2007年A股上市公司的数据,通过分析股票价格和市场指数同步性与跟踪分析师人数的关系,在通过工具变量法和固定效应控制了内生性的基础上,发现股票收益同步性和分析师人数之间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作者就此得出结论:中国股票分析师提供的信息主要是泛市场的而不是公司的基本面信息。

  所谓股票价格和市场指数的同步性是指如果市场没有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所有的信息都来源于整个宏观经济运行,那么不同股票价格的波动也就应该是相同的,所有的股票将同步升跌。如果市场信息来自于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影响每只股票价格波动的因素各不相同,则同步性下降。分析师是上市公司信息收集和加工的中介,因此,分析同步性和分析师人数之间的关系,可以间接推断出分析师是否在收集和加工公司的基本面信息,是否能够提供有效的投资咨询。

  当分析师提供的个案信息变少,宏观信息增多时,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不能及时地被发现并体现在价格波动上,价格不能反映基本面的变化,不能引导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市场效率下降。很可惜,A股市场正是这么一种情况。■

  点评:

  市场对分析师的态度瞬息万变,前不久还因众多分析师未能预测2008年市场暴跌而对其痛加指责,随着近来股市的上涨转眼间又有了“重回看报告炒股年代”的说法。当然,分析师的心里也未必好受,所以有了联合证券分析师杨军的“反思”。不过,如果我们认真地看过了杨军的“反思”,或许已经不需要再看李春涛等人的这篇文章。在杨军的文章中,提到了要敬畏市场,提到了要尊重包括退休老太太在内的市场交易者的观点,还提到了要把成熟与不成熟的、幼稚的、正式的与小道的、道听途说的、盲人指路的观点完全传达出去,却唯独没有提到该如何深入挖掘上市公司的基本面信息。

  在三位学者的眼中,分析师倾向于收集和预测可以为分析上市公司共享的宏观信息,当一个分析师得出了宏观预测的结果时,其他分析师会搭便车,这是分析师为了减少信息成本的缘故,而这些行为将导致市场的低效。尽管如此,尽管许小年教授——前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说过预测宏观数据是伪科学,但券商研究机构中宏观经济分析师的地位高于行业分析师仍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券商偏好宏观经济研究是否有合理的成分?我整理出了Wind资讯2004-2007年分析师盈利预测人数最多的前20家上市公司名单,发现2007年的前20家公司中有17家处于周期性行业,其中金融服务业8家,采掘业3家,机械设备业2家,而周期性较弱的食品饮料行业公司只有1家,公用事业行业没有。作为对比,2004年前20家公司中有两家食品饮料业的公司,两家公用事业行业的公司。

  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显然受宏观经济的影响更大些,但这能够完全归结为分析师的懒惰或立场问题么?未必!事实上,2004年那两家最受分析师关注的食品饮料业公司是光明乳业伊利股份,它们近期的经营情况如何众所周知。最近,中国企业楷模之一的联想集团报出亏损业绩,老帅柳传志不得已重回前线。在我看来,什么时候中国企业经营业绩越来越受企业战略、企业管理的影响而越来越少地受宏观经济的影响了,分析师也会相应地少关注些宏观信息。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