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专家预测一季度市场流动性仍将保持充裕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25日 08:28  中华工商时报

  沪深股市遭遇重挫 沪指勉强守住2200

  本报记者 童芬芬

  受美国股市跌至12年来低点拖累,沪深股市24日遭遇重挫。上证综指暴跌逾4%,收盘勉强守住2200点。

  与此同时,两市成交放大至2500亿元以上,显示有恐慌性抛盘涌出。

  当日沪深股市双双低开。上证综指跳空32点,以2273.76点开盘。早盘上摸2295.59点后,沪指几乎走出一波单边下挫行情,尾盘一度跌破2200点。当日沪指收盘报2200.65点,较前一交易日大跌4.56%,全天振幅为4.44%。深市当日走势略好于沪市,深证成指收报8403.02点,跌幅为3.72%。

  伴随股指大幅下挫,沪深两市由普涨转为普跌,仅分别有137只和116只交易品种上涨。不计算ST个股和未股改股,两市仅13只个股涨停,跌停个股达到15只。

  此次遭遇的大挫,无疑为A股之前的强劲势头泼了一盆冷水。自春节以来,A股独立于全球资本市场一路反弹到现在,交易量也出现了熊市中罕见的“井喷”现象,是什么力量推动了这股强劲的反弹呢?反弹至今还能持续多久?

  逆市的独立行情

  其实自去年11月起,市场就已经开始展开了一波反弹行情,上证指数从1600余点最高涨至2300余点,涨幅近40%。在主题投资推动下,部分个股的涨幅更是远超指数,市场整体估值水平迅速提升,PE重新回到20倍附近,PB也超过2倍。

  值得一提的是,在国际主要股市持续萎靡不振的背景下,A股仍然能高歌猛进,走出了自己的独立行情。以2月23日为例,在外围市场大跌的情况下,A股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承接上一周的走升势头,上证综指成功站回2300点,深证成指出现3%以上的较大涨幅。与此同时,两市成交总量放大至2150亿元以上。

  尽管A股市场在本轮反弹高点2402点后,连续出现了两个交易日的暴跌,但整体表现依然是全球主要市场中走势最坚挺者。根据数据统计显示,包括美股、欧洲市场和亚太市场主要指数在内,各大市场主要指数上周均出现下挫态势,但沪深300指数累计仅下跌2.28%,跌幅在各主要指数中最小。深成指和上证指数周跌幅分别为2.38%和2.56%,A股市场3只主要基准指数在主要市场指数中跌幅最小。

  流动性优劣之辨

  而推动这波反弹的最根本动力,在市场人士看来,主要原因就在于A股市场“不差钱”。

  对于日前市场中日渐充裕的流动性,光大证券策略分析师黄学军对记者表示,“流动性的量是以信贷增速或者货币增速来衡量的,而流动性的质,主要是相对于风险来说的,衡量的标准是基准利率以及相对于基准利率的溢价(折价)程度。我们定义低成本,也就是利率低;同时信用溢价也低,就是实际获得的利率较基准利率有较低的溢价(或较大的折让),那么这种释放出的流动性就是优质的”。

  黄学军解释说,日常比较容易理解的例子是,房贷新政前商业银行房贷优惠利率是8.5折,现在的优惠利率是7折,这也意味着现在的风险溢价明显比以前低,同时随着基准利率的下降,经过最近几次降息,那么获得流动性的成本也急剧下降。因此,现在释放的流动性是量多质“优”的。

  对此,资深策略分析师梁福涛也表达了相同的观点,他认为,流动性推动是反弹扭转近期市场做多的主要理由,而且这一支持仍然还没有结束。

  从央行日前发布数据里看到,1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创出天量;再加上2008年12月信贷7700亿和11月4700亿,近3个月2.87万亿的信贷接近去年全年的六成,显示出市场流动性非常充裕。

  流动性能否持续?

  当前流动性的状况及其持续性是否得到改变呢?这显然已经成了市场当下极为关注的问题。因为这将关系到下一步的市场走势。

  对此,黄学军认为,短期内,对于流动性能否持续的担忧是没有必要的,只要目前产能过剩和储蓄过高的现状存在,以及宽松的货币政策还会继续,那么,流动性充沛的这种状况就会持续。

  对此,一些机构也抱着相同的看法,普遍认为流动性充沛的状况将会继续保持。据银河证券预计,今年一季度将成为全年流动性最为充裕的一个季度。根据预测,一季度M2增速可能会达到20%以上,但同期GDP增速将是全年最低的,实体经济吸收流动性最少,多余货币供应将达到5.5万亿元。

  就全年来看,2009年央行货币供应总量目标是GDP增速加上物价涨幅再增加3到4个百分点。银河证券据此预计,如果2009年M2增幅17%,也就是要达到55.6万亿元,比2008年底增加约8.1万亿元,今年多余的流动性约4.75万亿元,全年货币供应亦将相当充裕。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