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第二波金融海啸对A股影响有限

  吴智钢

  正当各国政府忙于推出新的经济救援方案的时候,一些睿智的人却在警示:第二波金融海啸正在形成。

  香港金融管理局总裁任志刚曾经警告说,第二波金融海啸正在形成,由于新兴市场的“底子”已较第一波金融海啸时变弱,第二波海啸的传染性,会较第一波金融海啸还要厉害。2月18日,香港中文大学最高学术级别的教授郎咸平在一个报告中也说,“金融海啸是精心策划出来的”,“从2月开始,第二波金融危机已经袭来,而且其冲击要远远大于第一波金融危机”。

  第二波金融海啸来袭

  那么,第二波金融海啸是否真的来袭?让我们来看看吧:

  美国金融界的海啸至今并没有停止,在牵涉多家欧美银行的麦道夫诈骗案发生不久,斯坦福国际银行的金融诈骗案又被曝光,而且引发了多国相关银行储户的挤兑潮;经过两天的逃亡,涉嫌犯有诈骗罪的斯坦福国际银行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艾伦·斯坦福2月19日已向美国警方自首。至今,美国破产银行已经达到了14家,而原来称霸全球的花旗银行等顶级银行股价进一步暴跌,按市值计算,已经被挤出全球十大银行之列。

  日本金融界也不平静。2月20日,被认为是本轮危机中亚洲最大“受害者”之一的日本大型银行农林中央金库宣布,为弥补因投资美国证券化金融资产而出现的巨亏,该行计划融资高达1.9万亿日元(约合202亿美元),以填补巨大的资本缺口。该银行还宣布,其CEO上野博史也将引咎辞职。

  再看看东欧,匈牙利、捷克、克罗地亚、保加利亚、波罗的海诸国因受出口大幅萎缩而带来金融困境,不仅影响了这些国家本身,而且还拖累了曾经大量投资到这些国家的西欧诸国的银行,使原来就已不堪重负、苦不堪言的西欧相关银行更加雪上加霜。

  欧美股市再现新一轮跌势

  毫无疑问,国际上第二波金融海啸已经扑面而来,欧美、日本股市再创新低而展开新一轮跌势正是反映了这个基本面。换句话说,欧美、日本股市在第二波金融海啸冲击下,已经率先倒在沙滩上了。

  美国股市在上周四(2月19日)向下突破了7500点这一去年11月的低位而创出新低,2月20日延续新的跌势下调100点,收于7365点;而英国金融时报指数也向下突破了4000点关口而创出数年来新低,欧美股市展开新一轮的跌势似乎已经没有疑义了。

  受欧美股市影响以及日本大型银行的利空消息影响,日本股市2月20日也跌穿了前期低位,东证指数收于收于739点,创出25年来的新低。

  受发达国家股市暴跌的影响,2月20日亚太股市也普遍下跌,当天收盘,MSCI亚太指数大跌2.3%,收报75.96点,逼近去年11月20日以来的最低收盘价。该指数仅在上周就暴跌了7%,今年以来的跌幅已经达到15%;去年,该指数累计下跌43%。20日,韩国首尔综合指数大跌了3.7%,也创两个多月以来的收盘新低。

  笔者认为,欧美股市在跌穿去年11月的低位之后,将会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继续展开新一轮的跌势。

  对A股市场影响有限

  欧美、日本股市上周的破位下行引起了国际股市“哀鸿遍野”,包括俄罗斯在内的一批新型经济体的股市也出现了较大的跌幅,这将对A股市场带来何种影响?对此,我们既不能掉以轻心,盲目乐观;同时也不能过分忧虑,盲目悲观;而是应该予以正视,有一个理性的认识。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发达国家的金融危机不可能不对中国经济产生影响,最近几个月以来,中国商品出口持续下降和GDP的回落就证明了“脱钩论”错误。我们对金融形势和经济形势的恶化以及这种恶化对A股市场的负面影响应该有思想上心理上的准备,并且应该及早筹划应对措施。而体现在A股市场上,则应该保持清醒和谨慎,切勿盲目乐观。

  与此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金融体系至今尚稳健和安全,中国拥有近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因而可以有更多的筹码应对危机;更重要的是,中国政府及早出台了4万亿元的刺激经济方案,而十大行业的振兴计划目前也正在陆续出台。有分析说,七成的上市公司将受惠于这些行业振兴计划;这就使中国的宏观基本面有别于欧美和日本,也有别于东欧的新兴经济体,从而使中国A股市场具备了更有力的依托,有了更稳固的根基。因此,我们在A股市场也不必仿效国际股市的恐慌,更不应该盲目悲观。

  具体分析到股市,笔者认为,A股市场由于其有别于国际股市基本面,因而仍然有望走出独立行情;但由于今年以来已经累积了一定的获利盘,在国际环境恶化的同时,可能会顺势做一些短期调整,以利于后市的发展。在欧美、日本股市破位下行的上周四、上周五,A股市场依然表现出强势,出现了反弹,但我们不能因此就盲目乐观;因为这有可能是对上周二、上周三过大跌幅的一种修正;短期的调整仍然有可能继续展开。但笔者相信,A股市场不会步欧美股市创出新低的后尘;目前的短期调整只是上升过程的中继性调整,下调的幅度应该不会太大;在上证指数2100点上方应该有较好的支撑。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