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1月新增贷款1万亿 M1跌M2涨背后有玄机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2月13日 09:16  大众证券报

  记者 刘希玮 刘扬 戚文丽

  央行昨日发布的最新数据显示,1月份新增贷款达1.62万亿元,创单月新增贷款的历史新高;1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49.61万亿元,同比增长18.79%,增幅比上年末高0.97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为16.52万亿元,同比增长6.68%,增幅比上月末低2.38个百分点。

  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为33.6万亿元,同比增长19.78%。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31.99万亿元,同比增长21.33%,增幅比上年末高2.6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贷款增加1.62万亿元,同比多增8141亿元。1月末金融机构外汇贷款余额为2351亿美元,同比增长0.09%。当月外汇各项贷款减少85亿美元,同比多减256亿美元(去年同期增加171亿美元)。

  人民币存款增长22.98%。1月末,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9.47万亿元,同比增长22.9%。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48.16万亿元,同比增长22.98%,增幅比上年末高3.25个百分点。当月人民币各项存款增加1.51万亿元,同比多增1.28万亿元。

  喜流动性充裕程度历史罕见

  上海证券首席宏观分析师 胡月晓

  1月份新增贷款1.62万亿元,延续了去年12月的高增长态势,短期内信贷仍将延续高增长态势,但是长期内难以延续。

  当前的信贷延续高增长有两个因素:其一,新年后国家大规模投资计划陆续开始启动,信贷需求有所增加,信贷市场持续活跃;其二,受季节性因素的影响,商业银行出于早投放早受益的经营理念,对政府基建项目和4万亿相关项目展开了贷款竞争。但是随着政府项目的陆续启动,信贷投放资源会逐步减少,未来信贷投放增速或回落到12%左右,目前的高增长最多延续3-6个月。

  从1月份的货币供应量来看,目前的流动性充裕呈现历史罕见状况,若未来3个月以上的拆借利率也跟着低于同期存款利率,那么可以断定市场流动性泛滥,经济恢复仍待时日。目前对经济何时走出低迷状态尚存在高度的不确定性,市场对宏观经济将持续低位运行甚至再下降的预期增强,这也决定了长期信贷需求不可能有持续增长。

  忧新增信贷逾半未投实体经济

  兴业银行资金营运中心首席经济学家 鲁政委

  看到大额的信贷增长不要高兴得太早,关键是要看结构。1月票据融资仍居高不下(约4000亿元),占到当月新增信贷的近四成,信贷对经济的拉动效用可能会因此大打折扣。

  按照目前银行的操作情况看,贴现的最低保证金余额在30%左右,高的在60%-70%,甚至100%,但由于各家银行的标准不同,很难估计目前票据业务中敞口的比例究竟有多大。假设按50%估算,1000亿元的票据融资,流入实体经济的资金也就500亿元。如果一些企业的资金未投入生产经营,实际量可能更低。

  信贷是跟着项目走的,能上的项目要赶紧开工,规模要足够大,地方有热情、没力量。目前要做的是要扩大财政赤字,利用财政资金的带动作用,引导信贷资金更多地投入中长期建设项目中,才能更好地带动经济增长。

  股市有助于中期反弹延续

  长城证券策略师 吴士金

  需要指出的是,M1指标本身的统计特征和实体经济低迷是M1创出新低的原因,而并不代表流动性宽裕格局的改变,相反M1的探底趋势可能已趋于尾声,尤其是在当前债券收益率趋于极限,产业投资预期回报率较低的情形下,股票市场的资金面仍然较为宽裕。

  从货币供应量和资本市场走势的角度来看,由于居民活期和定期存款、证券保证金都被归类到了M2里面,因此,一方面我们可以将M2视为经典的流动性指标,另一方面,我们可以将M1视为反映宏观经济和企业经营景气度的“基本面”指标。往往可以在宏观经济景气上升期观察到M1“向上升穿”M2(M1-M2增速差扩大)的现象,这一货币现象表明企业经营向好,现金流较为充裕,企业投资扩产动机较强,货币在经济体系当中的流通速度加快,在M1-M2增速差扩大的时期,往往也伴随着资本市场的牛市。

  考虑到这一指标在2005-2006年熊市底部时滞后于股指的周期特征,当前M1-M2增速差继续探底并不会影响市场中期趋势或已提前见底的观点,M1-M2增速差的底部可能也将在不久滞后于股指而出现。

  1月份M1的新低和M2的大幅反弹表明当前宏观经济仍在探底、流动性宽裕格局却已阶段性形成,货币走势领先于宏观经济的基本格局,资本市场的中期走势也将围绕着基本面低迷、流动性宽裕的双重主线展开,流动性总量反弹的格局有助于资本市场中期反弹格局的延续,而低迷的基本面则决定了资本市场的短期走势可能趋于反复。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