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落实从紧政策 存款准备金率20年最高http://www.sina.com.cn 2007年12月10日 02:16 南方都市报
央行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刚结束,央行随即宣布于12月25日上调法定存款准备金率1%,从而使得银行存款准备金率总水平达到14.5%的历史高峰。央行继续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并不令人意外,但其出手之迅速,上调幅度之高,出乎业界预期,引起强烈反响……刚现反弹迹象的股市能否承受重压,年内是否会继续加息,投资者疑虑重重。本报用4个版篇幅(C02-05)策划本次“央行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专题,从宏观政策、市场参与各方对后市看法、对板块和个股影响多个角度来研判此次事件影响。 央行再出重手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刚结束,央行迅速出手,无疑是落实“从紧货币政策”的第一步棋,也使得今年准备金率的大幅上调成为历史上不曾有的紧缩政策实践。 根据央行金融数据显示,2007年10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为39.42万亿元。此次央行决定上调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金融机构将因此被冻结近4000亿资金。 央行加速上调存款准备金率,显示其货币政策从紧的决心,但为何选择此时快速出手?中金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由于政府财政支出的高峰也往往出现在年底,每年年底财政存款的集中支出均导致基础货币的大量投放,带来市场资金充沛局面。“央行选择此时大幅提高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也是预防流动性反弹”。 “由于银行经营性质所致,每年年初的时候都是银行信贷增长最快的时候,央行从今年年底就开始调控,给金融系统发出明确信号,要收缩信贷规模,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银河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左小蕾说。 14.5%的存款准备金率已是国内史上最高,是否还有更高?央行在收紧流动性过剩的工具中,存款准备金率的效果最直接,成本也最低,如果流动性过剩问题不能得到缓解,央行未来还会继续上调该比率。 股市再受重压 上周股市刚现反弹的迹象,央行此举会否熄灭股市反弹苗头?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对银行和地产的影响最大。 一年调高10次,最后一根稻草或许会压坏银行这头大象。至此,银行放在央行那里的存款准备金已经高达5.6万亿元,银行超存比例下降到不足2%,银行的流动性真正开始面临考验。 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金融研究室副主任、著名经济学家尹中立表示,在当前的股市行情下,上调准备金率可能造成致命性影响。 高盛经济学家梁红也称,此次大幅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在短期内降低与中国有关的资产的压力”。雷曼兄弟经济学家孙明春则认为,上调存款准备金率将给银行利润带来负面影响。 但更多业内人士对股市的中长期走势保持乐观,由于储蓄过剩带来的流动性过剩的局面将仍然存在,并不断加强,加上公司业绩继续增长等牛市根基没变,股市在短期波动之后将继续走高。 年内会否继续加息? 此前每次出台存款准备金率政策,随后不久都会有加息的举措。但从11月开始,这一惯例被打破,甚至不符合周小川保持存款正利率的表态精神,说明央行在动用加息举措的时候,更加谨慎。而美联储周二有可能继续降息的预期,也减缓了央行加息的步伐。 也有观点认为,央行据此适逢年底,存款准备金率调高的幅度又比较大,一般估计12月不会宣布加息,明年1月加息的概率也不太大,因为要考察准备金率上调的效果。 中信建投的董晨表示,年内是不可能加息了,1月中下旬可能会有加息举动。央行的最终目标应该是将一年期利率调整到5%左右,加息周期仍未结束。 但是著名证券专家华生认为,央行也有可能采用不对称加息方式,即存款和贷款利率不同步上调,而加息时间依然无法预测。 本报记者 陈家林 ■观点 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处长左传长: 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在增加货币政策有效性 “央行调高存款准备金率意在增加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左传长表示:“不管存款利率调整还是存款准备金率调整,核心的问题在于货币政策是否有用。我们的外汇储备世界第一,导致投资过热,原有的货币政策已经跟不上形势的发展。”他指出,调高准备金利率将使汇率更有弹性。 本报记者 刘斌 李乾韬 四川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陈爱民: 存款准备金上调不会使经济“硬着陆” 在12月8日举行的“2007中国平安励志计划学术论坛”上,本报记者就当天下午央行再次宣布上调准备金率1%等问题专访了四川大学副校长、著名经济学家陈爱民教授。陈爱民教授1990年获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经济学博士学位,之后在印第安纳州立大学经济系任教多年,曾任中国留美经济学会会长。 决策层调控力度加大 南方都市报(以下简称“南都”):今年存款准备金率已先后10次上调,目前14.5%的准备金率也已创下新高,这对目前的经济会产生怎样的影响?您觉得“从紧”的货币政策将会紧到什么程度?会不会出现经济“硬着陆”的可能? 陈爱民:这要从我们目前经济的实际情况上来看。现在CPI涨势过快的情况已很明显,经济已经出现过热的事实,所以这次存款准备金率直接上调1%,而不是以往的0.5%,说明决策层调控的力度在加大,货币从紧的信号已经很明确了。如果明年初整个CPI的涨幅将有所减缓的话,央行进一步采取措施的可能性就很小了。 至于货币政策将紧到什么程度,我认为也要从政策解决问题的方向上去看。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认为目前经济存在的问题是“结构性”而不是“全面性”的,所以在政策的导向上就要“对症下药”。目前主要的问题是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上涨,所以用存款准备金上调来回笼货币是最直接也是最可有效的办法。一般宏观调控的两大手段为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起效时间要快,财政政策显效需要时间,而且目前市场对财政政策的敏感度并不是很大。 至于会不会出现“硬着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中国目前连续保持着两位数的经济增长率,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一些通货膨胀也属正常,重要的是目前的调控政策是针对“结构性”的通货膨胀,尚不是“全面性”的。此外从政策配套上来看,明年在实施从紧货币政策的同时配套采取了稳健的财政政策。我们可以从美国政府在次贷危机的反应中看到,在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抵消影响的同时也在财政政策上缩紧,防止经济反弹过头。综合起来看,“不要矫枉过正”是稳健的调控手法。 货币政策调控起效迅速 南都:您谈到货币政策的配套问题,但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根源是在外贸顺差过大,在这种情况下为什么不从根本上采取措施,而是在货币政策上屡用重刑? 陈爱民:这还是政策配套问题。首先我们在外贸顺差方面已通过诸如调整部分产品出口退税,甚至对部分产品征收出口关税,但这些措施的效果显现仍需时间。而从总体趋势看,中国贸易顺差增长的趋势短期内不会变,如果实行从紧的财政与税收政策可能适得其反,甚至可能将一些目前仍急需投资行业的投资打压下来。而货币政策调控的效果和力度可以很迅速显现出来。 南都:但在货币政策中,存款准备金率并不是唯一的手段,而且这一手段对银行业的影响将是非常巨大的,为什么不动用利率工具进行调控呢?今后是否还有加息的可能? 陈爱民: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因素,首先如果提高利率将会给汇率带来非常大的压力,而一但人民币升值预期过快,将在更大范围内推动通货膨胀,甚至有可能将结构性通货膨胀蔓延成为全面性通货膨胀,所以国家在宏观调控中也密切关注经济实际走向。其次目前人们对利率的敏感性不大,特别是股市,动用利率手段进行调节效果并不太好。此外是利差的问题,加息将加大国内外利差,造成更多热钱涌入,而无法从根本上解决流动性过剩。 本报记者 罗克关本网站所刊登的所有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文字及多媒体形式的新闻﹑信息等,未经著作权人合法授权,禁止一切形式的下载、转载使用或者建立镜像。否则,将依法追究其侵权责任。法律顾问:梁香禄、肖曼丽、罗志明侵权举报电话:020-87385923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