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财经纵横

人民币升值效果显著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1月25日 18:31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贸易顺差额的月环比增长率在2005年11月和以后的几个月中非常高,2006年5月份以后迅速下降。与此对应的是,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平均汇率在2005年11月到2006年12月走了一个先降后升的U字形,低点发生在2006年4月份。也就是说,从月度数据看,汇率变化对出口和贸易顺差有很大的效果。

  宋国青/文

  2006年的货物贸易顺差达到了1774亿美元,比上年的1018亿美元增长了74.3%。在人民币升值的情况下出现这样的结果,似乎说明汇率对于调节贸易顺差是无效的。这件事情关系很大,值得仔细探讨。

  季节调整后的数据显示,贸易顺差额的月环比增长率在2005年11月和以后的几个月中非常高,2006年5月份以后迅速下降,2006年四季度是相对比较低的。这样的变化在年度数据中反映不出来。与此对应的是,人民币对主要货币的平均

汇率在2005年11月到2006年12月走了一个先降后升的U字形,低点发生在2006年4月份。也就是说,从月度数据看,汇率变化对出口和贸易顺差有很大的效果;2006年二季度以来的较快升值,对于抑制贸易顺差高速增长的效果相当显著。从更长时间的数据来看,汇率的影响也是清楚的。

  不过这远不是问题的全部。一般说的进出口额和贸易差额以及上面提到的数额,都是按美元计算的名义额,其变化可以分解为实物量变化和价格变化两个方面。汇率的变化,一方面影响贸易价格,另一方面影响贸易的实物量。从过去几年的情况看,汇率变化对进出口价格指数的影响也非常重要,而且更为明显。

  出口价格指数与进口价格指数的比例即贸易条件有很重要的意义。自1994年有统计数据以来,季节调整后货物出口和进口价格指数比例的最高值发生在1997年4月份,最低值发生2004年8月份,低点比高点的跌幅超过了20%。从2004年8月份到现在,贸易条件基本持平。这样的变化,与真实汇率的变化相当一致。在这段时期,人民币真实汇率的最低值就发生在2004年年底,从那时以来的升值产生了一个重要效果,就是扭转了贸易条件恶化的倾向。

  从实物量的角度看,贸易顺差的猛烈增长不是发生在现在,而是发生在2004年。从2002年到2004年中,主要由于真实汇率下降,实物量贸易顺差的月环比增长率快速上升。后来升值了,实物量贸易顺差的环比增长率也下降了。

  这些内容叙述起来不方便,从理解的角度可以想象,进口的增长率不变,进口价格指数也不变,变化的是出口的增长率和价格指数。在这个假设的条件下,贸易条件恶化就是出口价格下降,这是由出口实物量的大幅度增长引起的。这个情况也就是降价促销。

  在销售价格较大幅度变化的情况下,销售额的变化与实物销售量的变化可能很不一致。如果实物销售量的大幅度增长伴随着价格的下降,销售额的增长率就低于数量的增长率。这大致上就是2004年上半年和以前发生的情况。2004年下半年以来,情况发生了变化。这充分说明,在贸易条件发生较大变化的情况下,名义进出口额特别是其差额的变化很容易引起误解。

  进一步考虑,连顺差额这样的词语用起来都可能出麻烦。如果进出口价格不变,那么压顺差额和压实物顺差量是一致的。在价格可能变化的情况下,如果用同样数量的货物能够换得较多的收入,当然没有什么不好,所以压顺差这个话都有点问题。

  用简单但不准确的话说,2004年以来的

人民币升值引起了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贸易条件相对改善,在这种情况下发生的顺差额高增长,在相当大程度是贸易条件相对改善的结果。这是求之难得的好事情。

  在控制汇率的情况下,贸易条件与汇率之间可以表现出很强的相关性。相对于均衡汇率,币值低估的效果相当于补贴出口。在竞争的环境下,补贴的增加会导致供给的增加,因此是出口货物价格的下降。相反,减少补贴的效果是出口货物价格的上升。极端的情况可以假设为,生产任何产品的利润率都是一样的,对出口产品补贴的增加有增加利润的倾向,引起更多供给,最后通过出口货物价格的下降使利润回到原位,所以补贴百分之百变成了降价。中国的数据大致说明,真实汇率变化不是百分之百转化为贸易条件的变化,但可能有七八成转过去了。

  (作者为北京大学

中国经济研究中心经济学教授)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