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摩根士丹利:中国劳动力套利优势仍在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5月08日 16:00 证券日报

  摩根士丹利首席经济学家 史蒂芬·罗奇

  摘要和投资结论

  最新动态:关于中国这个劳动力富余之国最新的疑虑是它正出现工人急速流失的情况。如果是真的话,这可能导致工资过度上涨和失去竞争力,对中国以至全世界将带来深远的
影响。依我看,此等疑虑在很大程度上是言过其实。

  结论:那么大的劳动力市场难免存在一些资源错配的矛盾,但中国的低工资工人供应量仍十分充裕。(1)虽然中国工资自1999年起每年有近12%的双位数涨幅,约20%的生产力增长足以抵消有余。(2)这意味着单位劳动力成本仍然得到很好的控制,中国在全球经济中的竞争力仍然强劲。(3)即使工资经历了近七年的双位数增长,中国制造业工人的平均每小时报酬只相当于美、日、欧标准的3-4%、亚洲新兴工业经济体的10%、或为墨西哥和巴西的25%。(4)此外,7.45 亿农村人口加上自1997年从国企下岗的超过6000万富余劳动力,中国工人严重短缺的论点不攻自破。

  对市场的影响:全球劳动力套利方兴未艾,在推动生产由高成本转向低成本劳动力群体的跨境迁移活动中,中国继续扮演着积极的角色。中国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持续转化为一股压抑着发达国家工资和劳动力收入增长的强有力逆风。

  风险:高工资工业国经济逐渐复苏,但伴随而来的是就业无增长、或工资无增长、或两者皆无增长,破坏性的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欧美抬头。这里我们看到全球劳动力套利阴暗的一面,在世界正陷入空前严峻的经常帐失衡困局之际,我们对此不能掉以轻心。

  事实上差距仍然巨大

  有关中国最新的疑虑是这个劳动力富余国家正面临工人快速流失的危机,导致工资过度上涨从而失去竞争力,给中国以至全世界带来深远的影响。依我看,此等疑虑在很大程度上都是言过其实。起因是最近纽约时报头版刊载的一则有关中国劳动力日趋短缺的报道,一时间来自全球各地打给我公司中国事务专家的电话蜂拥而至。

  构成这篇报道的基本情节可能全部属实。简单的把它归结为中国的低成本劳动力优势将成过去,则经不起细心剖析的验证。没错,中国工资目前正呈急速上升的态势。然而,它是建立在一个非常低、相对成本仍然无损中国优势的一个水平上。此外,中国工资急速上涨看来是随着工人生产力的极快提升而来,这意味着单位劳动力成本压力仍然受到控制。换句话说,中国的竞争力优势仍然相当稳固。

  美国劳动力统计局最近出版的一份研究报告《中国的制造业盈利与报酬》提及中国工资的问题。该报告是根据中国总体经济的全面工资数据编写;唯一美中不足的是所用数据截止2002年。诚然,该报告掌握到很有力的证据证明中国工资上涨步伐迅速加快,从1999年到2002年平均每年上升12%,对比之前五年平均只有2.6%的升幅。但这并不表示中国开始走下坡。事实上,中国工资升势增速对于拉近与发达国家工资的差距丝毫起不到作用。

  即便经过四年的双位数增长,中国2002年总体制造业的平均每小时工资只有0.57美元,相当于同年美国每小时21.4美元的3%。比较其它国家的差距也同样巨大。中国制造业工人2002年的平均每小时报酬只有墨西哥和巴西工人的25%、新兴工业经济体(即台湾地区、韩国、香港地区和新加坡)的10%、或仅仅为日本和欧洲标准的3%。当然,国内不同地区的工资不尽相同,可细分为城市企业工资(2002年每小时0.95美元)和较偏远的乡镇企业工资(0.41美元)。然而数值细微影响力不大。尽管过去几年工资增长速度明显加快,中国仍然享有工资水平显著低于全球其它国家的优势。

  把该报告的结论延伸至2005 年不难。根据中国统计年鉴,国内工资在2003和2004年平均增长13%和14%;其它相关报道,包括上文所述的纽约时报文章,显示中国工资按此速度在2005年持续攀升。鉴于在这时期可能延长的工作时间表,我们有理由认为每小时报酬的升幅,稍微低于过去三年的总体工资升幅。

  因此,这意味着在过去三年中国制造业每小时工资的上升幅度,可能颇接近1999年至2002年实现的12%。如果是这样的话,2005年中国工人的每小时工资仍然是相当于美国工人的3%,两国间的巨大工资差距丝毫没有缩窄。按最坏情况敏感度进行的分析,也不会对结果产生实质影响。按照另一个中国工资升幅在过去三年翻了一番的假设计算,即在2003年至2005年每年上涨25%对比1999年至2002年的12%,中国的工资水平则稍高相当于美国标准的仅仅4%。细数值改变不了差距持续巨大的现象:即非常低基数的急速增长,对于拉近与有适度涨幅的较高工资经济体之间的差距作用不大。

  不会削弱中国的竞争力

  但这只是故事的一半。工资上升不应该被独立评估。当我们对一个国家的成本压力和竞争力作出判断时,我们必须把工资涨幅与生产力增长一起比较。假如工资压力上升,但与此同时生产力仍停滞不前,那不是好事。另一方面,如果工资上升,该经济体同时实现急速的生产力增长,那是十分合逻辑,和实际上是理想的。

  中国恰恰就是后者的情况。中国工业行业(制造业、采矿业和建筑业)的生产力增长从2000年到2004年平均每年增长近20%。幅度比反映在每小时工资上涨12%的成本压力大得多。这意味着中国的单位劳动力成本仍然得到很好的控制,即便在工资迅速增长的情况下。因此,这也有助于缓解在通胀和盈利边际上面临的压力,与削弱中国的竞争力沾不上边。

  随着时间推移,中国货币向上调整肯定会改变国际间工资水平的比例。然而,一直以来约3.5%的人民币浮动波幅对这方面的计算影响不大。当然,如果人民币大幅度升值,中国始终持保留态度的做法,对于收窄工资差距可起到较显著的作用。

  认为中国工人短缺以及中国可能失去大部分市场份额给同是低成本亚洲邻国,我觉得同样是谬论。近年来,在印度、印尼、马来西亚和台湾地区,工业工人数量占总就业人口的比率停滞不前甚至呈下降趋势。在泰国和菲律宾反而有轻微增长。此外,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国有企业自1997年以来共裁减了超过6000万个岗位,制造了大批待业工人在新中国经济寻找再就业的机会。

  与此同时,中国领导层强调,新颁布的第十一个五年计划的主要内容就是将大力发展劳动力密集的服务业行业。如果中国非常担心劳动力不足的话,它便会继续发展日益资本密集且省劳动力的制造业主导增长模式。我这样说不表示此间不存在任何经济体(包括中国)都会不时出现的技能和其它资源错配等矛盾。举个例子,我仍经常听到有人提到中国迅速成长的纺织业招聘不到足够的年轻女工。但那是例外情况,对于一个继续拥有7.45亿农村人口的国家而言,这是迄今全球最庞大的富余劳动力群体,那种情况并不普遍。

  高层次人才套利是关键

  所有这些说明了在带动全球劳动力套利方面,即生产由高成本转向低成本劳动力群体的跨境迁移活动,中国继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中国拥有大量的低工资工厂劳动力资源,凸显了其在套利活动上具备的持久潜力。根据由美国劳动力统计局出版的另一份相关报告,2002年中国整体制造业工人有1090万,是七大工业国工厂就业人数总计5300万的两倍多。

  我们不应把套利视为仅仅发生在低档次职业阶层的活动。目前,每年由中国大学培养出来的工程技术员和理科毕业生55万人;在印度,同类毕业生每年有70万人。中印加起来,数目是两国过去十年投身高技术行业人数总和的三倍,投身工程和科学行业的新毕业生数目总和是美国的约三倍。归功于信息科技启动的境外操作功能,全球劳动力套利目前也正在这个行业领域得到充分的发挥。

  我仍认为由IT启动的全球化超高速发展,是使全球劳动力套利蒙上不稳定阴影的最主要因素之一。工人承受的压力从价值链的制造业迅速移升至一度是不可交易的服务业。规模缩小和工资下降已不再只发生在蓝领工人身上。一直受到护荫的知识型工人现在已有史以来首次受到全球化的冲击。

  尽管从经济角度看,这些转变很容易理解,但从社会层面而言则不然。中国工人的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已转化为压抑发达国家工资和劳动力收入增长的一股逆风。这里我们看到全球劳动力套利阴暗的一面:高工资工业国经济逐渐复苏,但伴随而来的是就业无增长、或工资无增长、或两者皆无增长,破坏性的保护主义势力正在欧美抬头。在世界正被空前严峻的经常账户失衡所困扰之际,我们不能对此发展势头掉以轻心。

  全球劳动力套利的威力没有因为中国工资上涨而有所减弱。这将是测试世界对全球化承诺的一个关键性的考验。对中国而言,它需要更好地理解其快速崛起对世界带来的影响力。而发达国家则需要更好地、配合新技能和工具把工人装备起来,迎接未来的全球化挑战。(美国纽约国际证券公司《国际金融论坛》专栏文章)(魏何 编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