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当前是重启IPO的好时机 市场有承受力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5日 11:52 和讯网-证券市场周刊

  IPO虽增加了供给,但同时又是市场的新鲜血液。2006年10月以前,股改解冻股份的上市压力还不大,应抓住这个时机重启IPO

  景志钟 富旭文/文

  如何看待市场扩容?我们认为,市场扩容历来都具有双面性。一方面,扩容表面上增
加了市场供给,稀释了市场存量资金,造成短期市场波动;但另一方面,它又为市场输送了新鲜血液,定价合理的优秀上市公司也能吸引场外资金入市。没有扩容的股市宛如一潭死水,迟早会因为得不到发展而被边缘化,对证券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不利。

  一样扩容,两种表现

  从中国证券市场的历史发展来看,市场历来有闻扩容而跌的“恐新症”。几次过度的扩容之后都出现了指数回落,特别是2001年以来,全流通、大扩容的阴影一直压在投资者心头,显然,把股市当作圈钱机器的无序扩容阻碍了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同为市场扩容,从香港市场表现可以看出,伴随着近几年香港经济的回暖和发展,香港股市完全有能力接纳有序扩容,这不但没有影响它的发展,反而在2005年6月和10月两次500亿港元以上规模的融资之后,恒指都表现为不跌反涨,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扩容给市场带来了新的活力。

  由于两地如此巨大的反差,大量优质蓝筹企业在国内得不到合适融资渠道而纷纷选择海外上市,如神华能源、交通银行、建设银行以及未来的中国银行都先后选择了海外融资,如果这种现象长期持续下去,势必将导致A股市场边缘化,这是管理层和投资者都不愿看到的。基于此,当前A股市场恢复融资功能的呼声日渐高涨。

  股市的发展离不开市场扩容,如何消除市场对此的恐慌才是关键所在。我们认为,健康有序的扩容至少应该做到:掌握再融资开闸后的扩容速度;选择合适的上市资源;合理、市场化的IPO定价。

  主要扩容需求的测算

  随着股权分置改革的全面推进,当前的扩容需求主要来自以下三个方面:股改限售股份到期后的陆续上市流通、完成股改公司的再融资需求、已过会公司重启IPO,包括未来可预见的一些大盘蓝筹企业的海归融资,即所谓H+A发行。

  1.股改锁定股份承诺期后的流通需求

  截至日前,除两批试点公司外,交易所共有27批股改公司亮相,历次股改平均对价水平为10送3.12。已完成股改的G股公司共有543家,正在股改的公司有208家,两者公司数占全部A股公司的55.71%,市值占全部A股公司的66.58%。

  上市公司股改后获得全流通股份的锁定承诺期一般为一到二年,但大股东在锁定承诺期后也有一个每年最多减持限量,因此上市公司股份的减持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主要集中在未来四年,其中高峰是2007、2008年,一方面是因为大股东初期的减持仍能保证绝对或相对控股,他们减持的约束较小。另一方面,大量持股比例小于5%的非流通股股东在获得流通权后有迫切套现的需求。

  可以看出,2006年的解冻市值大约为600亿元,2007年达到1000亿元,2008年为2600亿元,2009年到达解冻高峰期为2845亿元。考虑到已完成股改公司仅占47%的市值,2007至2009年的实际解冻金额有可能在上述水平上翻番。从现有股改公司月度解冻市值来看,2008年上半年以前比较平稳。

  考虑到目前仍有一半市值的公司未完成股改或正在股改,随着时间的顺延,我们估计2008年7月之前平均每月解冻市值大约在140亿元左右,而2008年8月开始,将进入解冻高峰期,估计每月平均解冻400亿元以上。

  但解冻并不等于减持,按照股改平均10送3的对价水平计算,股改后大股东持有股份的比例约为60%,出于控股或相对控股的需要,我们假定其减持20%股份后,估计每月上市流通的市值在30亿元左右,而 2001年至2005年5月间,A股市场IPO、增发和配股的月度平均融资额为63.80亿元,30亿元的数字接近这4年市场融资能力的50%。

  2.已完成股改公司的再融资需求

  一旦市场持续走好一段时间,再融资重启,压抑已久的再融资规模也非常大。

  进入全流通时代后,再融资的形式也将多样化,如上市公司定向增发将演变为“资产证券化”的一种模式,相对于传统的“二级市场再融资+现金收购大股东资产”模式,“资产证券化”的实质是“定向增发+未来二级市场变现”。

  3.已经过会公司重启IPO发行

  市场企稳使重启IPO再次提上议程,其中主要有历史上已过会但未发行的公司。

  化扩容压力为发展动力

  市场扩容终究要来,如何正确对待,充分估计它的影响,并采取有效对策是管理层和投资者需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认为:

  恢复A股市场融资对我国证券市场的长远发展有重要意义,限制扩容导致A股公司对中国经济的代表性甚至弱于境外上市的中国公司。优质资产的缺乏使境内投资者无法构建可充分分享中国经济成长、分散风险的有效投资组合,导致境内资产定价低于境外资产。增加短期资金供给、限制非流通股上市等措施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尽快恢复新股上市、加快国际化进程将有利于吸引新资金入市并最终提升市场整体估值。也只有在境内资产具备足够大的规模与足够强的代表性的基础上,我们才有望实现对本土公司的定价权。

  当前是重启IPO的最好时机。2006年10月以前,股改解冻股份的上市压力还不大,抓住这个时机,把握好节奏和度,维持供需平衡,特别是协调好资金进入和扩容的节奏,当前市场应有承受之力。

  重开新股上市一定要选择优质公司。因为资本市场欢迎优秀的上市资源,如果发行企业确实具有好的投资回报,那么大量苦于没有投资渠道的场外资金将会主动地流入市场,提升整个市场的承接能力。社保基金、企业年金等就是优秀上市公司充沛的资金供给源。

  未来非流通股陆续解冻的压力远大于IPO压力。IPO虽增加了供给,但同时又是市场的新鲜血液。具有投资价值的优质公司加盟A股,更容易吸引投资者注意,并且管理层还能实施有效控制。而非流通股的解冻压力在未来几年源源不断且数量不小,对新资金的吸引力也远不如新公司。

  非流通股的陆续解冻将促使新一轮股价结构调整的展开,对于关系国计民生的大型企业,国家不会放弃控股权;对于一些绩优公司,只要股价具有投资价值,没有明显高估,大股东也不一定会减持,或仅少量减持;而对于劣质公司,减持压力将非常巨大。

  (作者均为招商证券研发中心研究员)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