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正文
 

发改委:3月份物价将继续走低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3月21日 15:41 中国证券报

  内容提要

  ◇预计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呈现温和上涨的走势,价格涨幅与前两个月相比基本相当或略有下降

  ◇一季度累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5%左右

  ◇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可能随着资源价格改革和疏导公共服务价格的各项调价措施的陆续出台而有所回升,但幅度不会很大

  ◇建议资源价格改革应积极稳妥、逐步进行,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还要落实好资源价格改革的配套措施

  

国家发改委价格监测中心

  执笔:徐连仲

  今年前两个月,居民消费价格继续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但价格涨幅继续减小,价格变化的结构格局也相应发生了一些变化。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构成因素是食品、服务和燃料价格上涨拉动的结果。

  前两月价格小幅温和上涨

  2006年前两个月累计,居民消费价格比去年同期上涨1.4%,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5个百分点。从各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变化来看,1月份上涨1.9%,2月份上涨0.9%,涨幅变化呈现减小的态势;从环比来看,1月份上涨1.3%,2月份上涨0.5%,也呈涨幅减小的态势。总体来看,居民消费价格继续呈现小幅温和上涨态势。具体变化呈现如下特点:

  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变化格局发生变化,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前两个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5%,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城市居民0.2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1个百分点。今年的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格局与去年相比发生反向变化。

  食品价格上涨仍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1-2月份,食品价格累计上涨2.4%,涨幅虽然比上年同期减小4个百分点,但仍是今年前两个月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影响因素。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1.0%,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5.6%,鲜蛋价格下降11.3%,水产品价格上涨1.3%,鲜菜价格上涨24.8%。其中鲜菜价格上涨是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

  服务价格上涨是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1-2月份,服务价格累计上涨2.0%,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2个百分点。服务价格上涨是仅次于食品价格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在服务价格中,影响价格总水平上涨作用最大的是居住价格,1-2月份累计,居住价格上涨5.2%,是影响服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其他服务价格上涨幅度较大的是: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服务价格上涨5.7%,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4.5%,医疗保健服务价格上涨3.4%,旅游价格上涨2.6%。

  主要工业消费品类的价格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减小。1-2月份主要工业消费品中,衣着类价格下降1.5%,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0.2个百分点;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0.5%,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5个百分点。其中,交通工具价格下降2.9%,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11.1%,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上涨2.1%,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4.5%,通信工具价格下降17.8%。比较可知,车用燃料价格、市间交通费价格和车辆使用及维修价格的上涨是交通和通信类价格下降幅度减小的主要原因。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6%,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0.9个百分点,其中耐用消费品价格下降0.1%,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价格上涨5.6%,家庭服务及加工维修价格的上涨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由降转涨的主要原因。

  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自从2005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7个月小幅上升,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的下降幅度总体上也在逐渐减小,说明下游产品价格下降的态势在减弱,小幅上涨的态势在增加,对此要引起关注。

  春节过后的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出现不同以往的明显上升。同往常的春节过后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指数下降的规律不同,今年春节过后的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出现0.5%的明显上升,这是近几年从未出现的新情况。

  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保持去年年末以来低迷的走势,月同比价格继续下降,但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继续强劲上升。1-2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累计下降0.9%,而去年同期是上涨6.2%,今年前两个月生产资料销售价格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7.1个百分点。从近几个月生产资料销售价格走势来看,月同比价格从去年10月份以来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环比价格自从去年5月份以来也已经有7个月下降,只是在去年8月和今年的1、2月份分别有0.6%、0.1%和0.8%的微弱回升,去年5月份以来环比价格累计已经下降5%。总体上看,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仍处于低迷的走势。与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形成明显对照的是,前两个月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继续保持明显上涨态势。

  1-2月份,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累计上涨4.2%,继续保持明显上涨的态势。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在生产资料中,采掘工业品出厂价格1-2月份累计上涨25.2%,涨幅比上年同期提高4.5个百分点。但加工工业1-2月份累计仅上涨0.1%,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3.3个百分点,显示出下游产品价格上涨乏力的特点。

  四大因素决定变化

  总体上来看,前两个月价格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春节的季节性因素、政策性调价因素及资源价格改革的预期、天气寒冷和居民消费价格统计权重变化的影响。

  春节月份的季节性因素影响。一般来讲,在春节所在的月份,是居民集中消费的月份,也是旅游、交通、食品等服务项目与商品价格集中涨价的高峰月份。因此春节所在的月份的价格变化通常表现为比普通的月份价格上涨幅度较高。而今年春节横跨1、2两个月份,使得今年前两个月的价格涨幅均受到春节涨价因素的影响,因此前两个月价格总水平保持了温和上涨的态势。同时,今年春节横跨两个月的特点,也使春节过后的2月份价格总水平的环比指数没有像以往那样出现明显的下降,而出现了0.5%的涨幅。

  今年1、2月份气温低,天气异常,雪下的比较大,许多南方的城市都下起了几十年罕见的大雪,不利于蔬菜的生长和运输,使蔬菜的供求在时间及空间上脱节,价格上涨幅度很大。前两个月鲜菜价格上涨幅度高达24.8%,充分说明了天气环境对鲜菜价格的影响。

  今年疏导资源价格矛盾和地方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压力较大,各地政府年初对资源性产品及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出台较多,价格上调的力度和影响较大,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例如,许多城市上调了居民用水、电、天然气、液化煤气、公共汽车和出租车等价格,导致前两个月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8.4%,车用燃料及零配件价格上涨11.1%,城市间交通费价格上涨4.5%,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起到了促进作用。

  居民消费价格的构成权重发生了变化,食品价格权重减小,服务价格权重和资源价格权重增加,使得上述商品价格变化对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发生了变化。例如,春节因素中食品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影响有所减小;春节因素中旅游价格、交通价格、家庭服务价格上涨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加大;年初的水、电、燃气等资源价格上调对价格总水平的影响加大。而居民消费价格构成权重的变化以及城乡居民消费结构的差异,也使得对城乡居民消费价格的影响产生不同的变化,因此出现今年的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的不同格局。例如农村居民对粮食、肉禽及其制品、蛋类等食品消费比重较高,但这部分商品价格在前两个月呈现明显下降的态势;而城市居民对水、电、燃气等生活必需品和各种服务性消费比例较大,但这部分商品及服务在今年前两个月涨价幅度较大。因此今年出现了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的新现象。

  一季度CPI预计涨1.5%

  预计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将继续呈现温和上涨的走势,价格涨幅与前两个月相比基本相当或略有下降。

  从环比来看,按一般的规律,春节后的月份环比价格将出现明显的下降。但由于今年的春节跨越1、2两个月份,因此1、2月份因为春节因素环比价格涨幅较高,如果没有其他全国性新出台调价因素影响,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的环比涨幅将低于2月份,很有可能出现下降。

  从同比来看,由于今年前两个月新涨价因素累计已达1.8个百分点,这会对3月份的同比价格涨幅产生直接的影响,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的同比涨幅将与前两个月基本相当或略高。

  从影响居民消费价格变化的其他因素来看,一是资源价格的改革将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如成品油价格的改革(或调价)措施出台,会影响到燃气、电、燃料等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进而会影响到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的加大;二是城市公共服务价格的上调,将会影响居民消费价格的上涨,如居民用水、电、燃气、城市公交运输、出租车、社区服务等公共服务价格的上调,也将会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产生影响;三是气候性因素影响,三月份天气逐渐转暖,鲜菜、鲜果生产供应将明显增加,运输与储存环境明显改善,将促进鲜菜与鲜果价格的回落,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的降低。

  初步判断,3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涨幅与前两个月基本相当,一季度累计,居民消费价格将上涨1.5%左右。第二季度居民消费价格可能随着资源价格改革和疏导公共服务价格的各项调价措施的陆续出台而有所回升,但幅度不会很大,总体上仍将保持温和的上升态势。

  从价格上涨的品类来看,食品价格上涨的幅度将会有所减小,但减小的幅度不会很大;服务价格上涨的幅度会因各地疏导公共服务价格矛盾措施出台数量的增加而略有增大;水、电、燃气、车用燃料等价格会因资源价格改革措施的陆续出台而上涨。其他各类商品价格的变化不会很明显。

  资源提价应稳妥进行

  当前价格总水平仍然处在平稳运行、涨幅较低的良好态势,尽管存在资源价格改革、疏导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压力,以及居民消费价格权重构成调整的客观因素,价格总水平的运行并没有改变原有的运行趋势,短期内既没有通货紧缩的威胁,也没有通货膨胀的压力。但是这并不等于当前的价格运行不存在问题,在看到价格总水平运行基本稳定的同时,也要看到价格运行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生产资料出厂价格特别是采掘工业、原材料工业产品出厂价格仍在大幅度上涨,而工业消费品价格持续低迷、生产资料销售价格也已经连续5个月下降,价格运行处于相对的不稳定状态。而且,消费需求不足的问题仍然没有根本性改变,部分行业产能过大的压力仍然很大,企业的销售环境仍在恶化,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对资源价格改革和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疏导形成较大的制约等等,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经济运行中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从目前来看,保持下阶段价格运行的基本稳定,应注意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认真落实中央有关农业问题的各项政策措施,确保今年粮食的丰产丰收,进一步稳定粮食价格。经过两年的粮食增产,目前粮食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有效地缓解了粮食供求紧张的矛盾,粮食价格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但对目前的粮食供求关系和粮食价格形势不能盲目乐观,要防止对粮食增产增收工作的松懈。今年冬末春初雪、雨较少,天气变化频繁,影响粮食增产的不确定因素较多,因此要做好各项准备工作,防止不利的气候因素对今年粮食生产的不利影响。目前应首先抓好春耕生产的准备工作,特别是保证种子、化肥等农资供应,稳定农资价格,调动农民生产的积极性。在基本稳定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同时,应建立对农民使用农业生产资料特别是化肥、农药等基本农业生产资料的价格直接补贴机制,以完善合理的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的形成机制。同时要进一步采取有效措施稳定粮食价格,既要防止粮价的大幅度上升,也要防止粮食增产后粮价的下降。

  资源价格改革应积极稳妥、逐步进行,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还要落实好资源价格改革的配套措施。资源价格的改革要考虑四个方面的承受能力:一是农民的承受能力,特别是成品油价格的改革,要充分考虑农民的承受能力,不能因资源价格改革而给农民增加过多的经济负担;二要考虑城市低收入居民的承受能力,水、电、燃气等资源消费是城市居民的生活必需消费,对于这类资源价格的上涨,城市低收入居民没有选择的余地,但会对他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因此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三要考虑企业的承受能力,由于上游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和下游产品价格的持续低迷,部分下游行业的生产经营环境已经相当恶化,资源价格改革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另外,由于上游产品价格的持续上涨和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涨价的控制,部分公共服务性行业企业的经营也是举步维艰,例如城市公交部门、热力供应部门等,他们的承受能力也是有限的,资源价格改革也要考虑他们的承受能力;四是各级政府的承受能力。如果上述三个方面的承受能力难以承担资源价格改革的负担,那么各级政府就要承担相应的负担。而不同地区政府的经济负担能力也是千差万别的,因此资源价格改革更要考虑不同地区政府的承受能力。同时资源价格改革要落实好配套措施。首先要处理好资源价格改革的利益分配,主要是注意资源价格改革的利益不能被少数资源垄断行业独得,而应通过税收及收入调节的形式上缴国家财政,用于资源价格改革的成本支出和政府对弱势群体的转移支付;其次要合理分配资源价格改革的负担,资源价格改革的负担不能只由下游行业和广大居民所承担,资源生产行业本身也要承担一定的负担;三是要防止因资源价格改革而产生新一轮的价格上涨,资源价格改革要选好时机、把握好力度、做好宣传引导工作,使资源价格改革能平稳进行。

  稳定增加中低阶层居民收入,稳定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增长预期,有效的促进消费增长。收入是消费增长的主要源泉,消费的增长,从根本上讲是收入增长的最终反映。从经验上来看,中低收入居民是消费增长的主要动力,他们的边际消费倾向最大。因此,稳定增加中低阶层居民的收入,增加中低收入阶层居民的消费信心是促进消费增长的关键。要合理提高劳动力价格。根据成本及贡献合理确定各行业各地区的劳动力的指导价格和最低收入价格,并把劳动者保护、保险、福利等纳入劳动力价格构成之中;通过加强劳动立法和劳动的执法,加强对劳动者的保护。对于违反劳动法和恶意扭曲劳动力价格、特别是恶意压低劳动力价格的行为以及进行劳动力价格欺诈的行为,要依法严惩;建立稳定的劳动力工资增长机制,督促企业在效益增长的同时提高劳动者工资。应通过加强社会保障体制的建设、强化社会保障体制的功能、提高最低收入标准以增加低收入群体的收入。加快中小企业、个体、私营企业的社会保障制度建设,抓紧解决进城务工人员参保问题。同时,要强化企业参保义务,着力解决中小型非公有制企业、个体经济组织参保率低的问题,扩大各项

社会保险覆盖面,增加中低收入居民的消费信心,从根本上解决中低收入居民消费的后顾之忧。此外各级政府还要加大社会福利的建设力度,增加医疗、教育、环保、
廉租房
及其他公共福利设施的支出,有效地减小居民的支出压力。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