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正文
 

梁海三:中国经济稳中有降 软着陆可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6日 10:14 证券日报

  □ 上海中期 梁海三

  2005年对中国经济来说是不平凡的一年。在这一年中中国GDP保持快速增长,同时成功地抑制了通货膨胀,经济呈现出“高增长,低通胀”理想的发展态势。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物价水平等重要指标稳中有降。笔者认为如果政府宏观经济政策及国际经济不发生重大变化,2006年中国经济将继续健康成长,“软着陆”可期。

  去年经济总体运行良好

  2005年在稳健的宏观经济政策作用下,中国经济继续朝着预期的方向发展,在合理调整中实现了高增长。从经济运行的总量来看,全年经济增长的波动幅度不大,第一、二、三季度GDP分别增长9.4%、9.5%和9.4%,相对平稳。预计全年GDP增长9.4%左右,同比微降0.1个百分点。经济增长总体上延续2004年以来的调整走势——小幅回落,比新一轮增长的峰值2003年一季度同比增长10.3%回落了1个百分点。

  从2001-2004年消费物价指数月度数据上看我国通货膨胀有抬头趋势,但从1990-2004年消费物价指数年度数据上可以看到我们刚刚走出长达6年的通货紧缩,2004年CPI上涨只能定性为反弹,今后是否连续上涨或拐头向下重新筑底尚有待观察,得出通涨已形成趋势的结论是草率的。

  2005年CPI的走势基本印证了笔者的判断。除了年初略有反弹之外,2005年 CPI一路走低,9月份甚至跌到1%之下。全年物价水平指数增长估计在2%之内,物价压力有限,通货膨胀的危险已非主要危险,通货紧缩的阴影又一次浮现,成为经济分析的热门话题。

  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是导致此轮经济局部过热的主要原因之一。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到位,2005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增幅较前两年相比有了明显下降,并呈现稳定波动态势。我国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房地产投资增长过快,而房地产泡沫严重,对经济发展构成严重威胁。

  令人高兴的是2005年国家对房地产投资采取了一系列调控措施,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11月房地产投资同比增长23.6%,比年初回落了3.6个百分点,比上半年回落1.7个百分点。受宏观调控以及地方政府、房地产商和消费者预期变化的影响,房地产投资回落幅度可能加大。

  2005年工业增加值在较高增速上波动趋于平稳。经季度调整后的工业增加值增速经历了2004年前高后低的增长后2005年呈现出前低后高的增长。2005年消费需求继续平稳增长。自2004年4月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突破11%以后,一直保持在12%-13%的高位区间。预计消费品市场全年增长13%左右,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比2004年加快1.8个百分点。

  2005年出口明显回落,下半年出口增长面临较大的调整压力。近期

国际油价居高不下,将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速度,从而降低我国的外贸需求。加之受2004年四季度基数过高、我国与其他国家的贸易摩擦加大等因素影响,四季度出口增长可能出现较大幅度的回落。不过,前三季度出口一直保持30%以上的高增长为全年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2005年我国出口将再次实现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出口增长25%左右,进口增长18%,贸易顺差创历史纪录,达790亿美元左右。

  从货币供应来看,M1同比增长11.6%,M2同比增长17.9%。广义货币供应量(M2)增长速度明显加快,增长幅度高于预期目标。全部金融机构各项存款同比增长18%,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3.5%。

  总体来看,2005年经济总体运行良好。宏观调控有保有压,GDP增速回落,通货膨胀警报解除,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稳定增长,国内消费需求逐渐增强,经常账户盈余将创出历史纪录,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加快,“宽货币紧信贷”局面不改。

  2006年经济稳中有降

  目前,许多专家和机构发表了2006年中国经济预测。大部分的意见认为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将继续下降,有学者认为2006年经济回落幅度会比较大,并产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笔者赞同2006年中国经济增长回落的看法,但不认为幅度会很大,相反这恰恰是此次宏观调控的目标。产生严重的通货紧缩的可能性也不大,更可能是软着陆,各项经济指标回落至调控范围之内。

  经过几年的大规模投资,在中国经济的许多重要领域中相继出现产能过剩,市场供大于求的矛盾特别是在许多工业品市场上较为突出,且有加大的趋势。

商务部最近公布的《600种主要消费品和300种主要生产资料商品供求状况调查报告》称中国商品市场出现部分行业库存增加、供求关系发生逆转的情况。600种主要消费品中,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只占26.7%,供过于求的商品占73.3%,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

  由于商品供过于求,绝大多数下游企业将因为利润下降和资金紧缺降低投资积极性。而下游企业的投资下降,将导致对上游产品的需求下降和上游企业的效益下降,最终导致包括上游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投资积极性的下降,而企业投资热情的降温必然带来整个投资增长的减速。

  然而另一方面,我国经济目前处于重化工业化阶段,装备工业及汽车工业等加快发展成为一种内在趋势,企业需要大量增加设备投资和技术研发支出。同时,城市化加快会使住房投资继续保持较快增长水平10-15%。而经济结构全面升级及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大力发展作支撑。这些都是投资保持长期较快增长的根本动力。

  2006年作为新的五年规划的开局之年,一些跨五年计划的大项目及新五年计划的重点项目将会继续增加投资或逐步开工,中央财政预算内投资也将保持一定力度,用于继续增加社会发展、西部开发、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及中部崛起的基础性投资,这为2006年投资继续保持适度快速增长提供了可能。上述两方面因素互相作用,笔者认为2006年投资可能有所下降,但回落将是小幅度的。

  消费方面,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已经连续17个月保持12%-13%的增长态势,表明我国消费已经进入新一轮快速增长通道,2006年仍将继续在上升通道中运行。随着居民收入继续增加,新消费热点汽车、住房、旅游、电子通讯、文化休闲等将继续在大城市家庭中普及并进一步向中等城市更多的消费群体扩散,消费增长动力较强。当然,由于企业效益下降,就业增长较慢及居民收入差距的扩大会制约消费增长潜力的发挥。因此2006年城镇居民消费将可能与2005年基本持平。

  2006年我国出口的增长将会下降,从超常规增长期向平稳增长期转变,主要是受以下几个因素制约。首先是国家对能源和资源密集型商品出口将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限制;其次是2005年有许多商品出口大增是因为按照WTO协议,国际市场对我国产品的限制消失了,而2006年这种“政策型”出口将消失;再次是人民币可能持续升值,对一些出口起抑制作用;最后是国际贸易摩擦不会减少。

  这两年我国经济运行中有一个突出的矛盾,即煤电油运的瓶颈问题。随着国家加大在这些领域的投资,煤电油运的紧张状况已有所缓解。2005年全年煤炭需求增速有所缓解,国内需求同比增速从2004年的13.14%下降到2005年的7.60%。2005年7月中旬以来,山西、山东、河南、安徽等主要产煤区的煤炭出矿价格降幅达到10-20%,煤炭库存开始增加。煤炭运输增速高于煤炭需求,水运增速达20%,供需紧张局面进一步舒缓;电力供求缺口缩小,2005年投产装机容量达7000万千瓦,电力供求缺口约2500万千瓦时,电力供应紧张程度低于2003和2004年,缺电的省份从2004年的25个减少到目前的少数省份成品油需求也有所回落,同比增长从2004年的17.9%下降到2005年的7.6%。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的缓解为2006年中国经济平稳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从以上几个方面分析,我国经济增长在2006年将稳中有降。虽然不排除大幅下降的可能性,但从这两年的经济走势中我们见证了中央政府宏观调控的有效性。笔者认为至少在目前阶段由于中国经济未完全市场化,政府有形之手仍将威力巨大。现在政府手中调控手段还很多,向上向下调控余地很大。例如居民对住房的内生性需求非常大,只要稍稍放松房地产调控政策,投资就会产生明显反弹。因此2006年对中国来说仍将是较好的一年,各项指标将理性回归,经济逐步软着陆,产生严重通缩可能性很小。

  中国因素主导商品价格

  2003年以来,世界范围内的商品价格出现了大幅上涨,许多投资者将原因归结为“中国因素”,即中国作为初级产品的消费大国,对全球商品市场的供求格局和市场价格的影响不断加深,甚至成为价格上涨的一个关键因素。

  然而,2005年随着国家宏观调控政策逐步落实,中国经济增长下降,而商品价格却依然牛气冲天,这充分地说明了国际市场中的所谓“中国因素”,主要是国际基金利用其对资本娴熟的运用和对大资金的掌控能力,通过期货市场获取巨额收益的一个借口。

  上面已经分析了2006年中国经济将进一步回落,因而从基本面角度不支持商品价格继续上涨。但由于国际投机基金规模庞大,且已经形成了价格上涨的思维定势。因此笔者预期在2006年中,主要商品如铜、石油等的价格将宽幅、剧烈振荡。投资者可能会看到令人炫目的上涨,也可能会看到巨幅下跌,如一天之内下跌几百美元/吨(铜),近十美元/桶(石油)。风险防范措施在2006年对投资者来说可能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6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