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正文
 

高盛:未来五年金融改革发展黄金期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19日 11:23 证券日报

  □ 高盛大中华区首席经济学家 梁红

  中国经济的持续强劲增长和人们对于中国的长期发展的担忧形成了明显的对比,产生这种分歧的部分原因在于上个世纪最后十年里亚洲“经济体”和日本在经济上令人失望的表现。20世纪90年代不仅没有成为亚洲的时代,反而见证了亚洲许多曾经充满活力的经济体陷入金融动荡或者长期低迷。

  金融改革会再次提高效率

  亚洲大部分经济体过度依赖外需和政府主导投资的发展模式被认为是它们脆弱的根源,而中国的经济发展模式表面上和亚洲发展模式有诸多共同之处。如果中国的国有工业和银行系统的效率更加低下,它怎么能够避免和亚洲其他经济体相同的命运呢? 然而 中国的发展模式在许多其他重要的方面与“亚洲模式”不同。

  在我们看来,推动中国发展的原动力具有很多“中国特色”。生产力的提高和生产要素的积累对中国的发展起到了同等重要的推动作用如果前者不比后者更为重要的话。很明显,中国在很多重大问题上的决策是正确的。人均收入持续而可观的增长提高了亿万人民的生活水准,这样的成果不能轻易地被描绘成“海市蜃楼”或者“泡沫”。

  因此,

中国经济发展的史诗性成果并不在于一个低效的经济体持续快速的增长,而在于它持续有效地消除了经济体制中许多引发低效率的因素。从这个角度看来,如果仅仅应用其他亚洲经济体的经历来推测中国的改革是否能够成功就过于简单化了。比起亚洲其他经济体,中国发展的推动因素要丰富得多,潜力也要大得多,所面临的挑战也更加多样化。

  但是,改革的复杂性已经并将继续给中国带来艰巨的挑战。此前,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成功地完成了从中央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渐进转变。因此,人们很容易把中国的试验武断地定性为错误的甚至是注定要失败的。但是,中国的表现不断给世人带来惊喜。我们只有很好地了解这些变化的推动力,才有可能对中国将来的发展做出较为准确的预测。

  所以,我们预测接下来的几年将是中国生产力发展的一个“黄金时期”,因为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所进行的相关改革将进一步带来可观的“改革红利”。随着中国履行它的入世承诺,放松对主要国有工业的控制,改革金融系统并加强与全球经济的合作,我们将看到资源配置效率进一步大幅度地提高。因此,在中期,中国的生产力将再大幅度提升。

  但是,在中期以后 当中国人均收入超过3000美元的界线后,不确定的因素会增加,适当的谨慎则是必须的。中长期的挑战并不在于收益递减效应造成的增长变缓,而在于那些“滞后”、但是却是必须的政治和经济的改革可能会日渐艰难。渐进的改革会不会有极限?会不会隐藏着最终无法突破的隐性成本?

  整体生产力提高迅速

  很多人认为过去27年中国超过9%的年均增长是源于快速,甚至是过度的资本投入。此外, 中国的低投资效益一直为人所诟病,甚至被视为中国的“阿喀琉斯的脚踵”。大部分对于中国低投资效益和与之紧密相连的低效率金融系统的指责不无道理。但是,对中国生产效率更加全面的评估应该是基于整体生产力的评估,而不仅仅是投资效率的评估。

  全要素生产力TFP是经济学家们在评估整体经济效益时最常用的一个指标。TFP也被称作梭罗剩余或多要素生产力,它是指与要素投入增长无关的产出增长。与仅由技术进步带来的效益增长相比,这个概念更加全面——因为它还反映了更有效的资源配置和管理,更密集的劳动力使用,更有利的经济、法律和制度环境。

  通过使用TFP 指标,很多学术研究发现在1978年之后中国生产力的发展对经济发展做出了相当大的贡献。实际上,利用类似的增长核算评估方法,我们发现中国生产力长时间持续的良好远远好于其他亚洲经济体。

  我们得出了一个和很多学术研究相同的结论:尽管要素积累,即物质资本存量和人力资本的增长,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举足轻重,但是生产力的快速持续提高起到了同样重要的作用。在这一时期,TFP 收益达到年均3.3%, 对中国的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6%,这和物质资本积累的贡献率非常接近。

  包括2005年经合组织发布的报告都支持这样一个基本结论:中国1978年后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源于生产力的增长,其它研究1978对年后的中国生产力年均增长的估值介于2%到4%之间。按照经合组织2005年对国家统计局微观工业数据的分析,私营工业企业的全要素生产力的增长比国家直接控股企业快了两倍以上,比国家间接控股企业快至少60%。与此同时,工业企业的净资产收益率和政府控股的份额成反比。

  入世加速金融改革

  在我们看来,中国改革成功的关键在于通过深入的改革把资源配置的主体逐步转向市场。同等重要的是在这些变革的实施过程中领导人所采取的务实态度。很多时候,改革需要进行初步摸索和先期试验,而为了改革顺利实施还经常需要安排一些过渡机制。因此,早期小规模改革取得的成功会赢得政府和全社会的支持,以进一步推进更大胆的改革试验。

  虽然中国在经济发展上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是向市场经济的转型还没有完成;政府在经济中的角色还需要重新定位;国企改革和银行业重组还有待推进;对私有财产权的保护还需完善;法制建设也有待加强。中国是否会将市场化改革进行到底?中国能够把握改革和维系社会稳定之间的平衡吗?

  预测未来是困难的,预测中国的未来就更加困难。简单地用亚洲新兴经济体的发展历程来预测中国的经济发展会忽视中国经济的特殊性。我们认为中国改革的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能让市场发挥更大的作用并且赋予民众更多决策权。

  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对中国经济的中期发展前景比较有信心,而承认更远的未来则存在着更多的不确定因素。 我们认为入世会从两个方面推动中国经济在未来五年间继续以年均8-9%的高速增长。

  加速国内改革。我们预计中国会履行入世承诺,在未来的两三年内进一步开放重点产业。政府已经加大了对银行业和资本市场的整顿力度。作为世贸组织成员,中国的商业法规会与国际标准接轨,这将有助于中国提高监管系统的稳定性和透明度。

  进一步工业化和国际化。随着中国企业的产品档次不断提高,全球化将进一步把中国纳入世界产业链当中,继续提高中国的技术水平,并使生产力持续增长并带来巨大的效益。这一点在企业间生产效率差别日益扩大的今天尤为重要。

  尽管履行入世相关改革充满挑战,但中国政府已经对此做出承诺,而且改革似乎也得到广泛的政治和社会支持。我们认为中国会兑现包括向私人投资者开放金融服务业在内的绝大多数承诺。这些改革不但不会威胁中国的社会和政治稳定而且会使中国的生产力水平和人均收入得到很大提高 而这些改革的成果又将成为下一步改革的动力。

  当然,如果中国迟迟不能推进这些改革,长期经济前景会变得比较黯淡。此外,中国也有可能在经济调控中出现失误。到目前为止,中国的价格机制,无论是利率还是汇率机制,在宏观调控中发挥的作用相当有限。

人民币汇率的缺乏弹性并明显低估导致了外需过旺,并同时抑制了内需。美国经济衰退和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都可能导致外部需求的减少,而过分依赖外部需求使中国经济面临这种不必要的风险。 我们相信中国在今后的几年内会做出正确的政策选择。

  收入分配变化是关键指标

  我们认为收入分配的演变包含着许多关于中国经济转型的重要信息。 过去27年来的改革已经显著地减少了中国的绝对贫困人口。但是城乡差距、沿海和内地的差距也不断扩大。

财政部的数据显示中国的基尼系数从1991年的0.28升高到2000年的0.46。

  发展经济学告诉我们随着平均收入的不断提高,“扩散效应”会减小收入差距。但在中国,“扩散效应”发生的速度是否能为社会所能接受是一个问题。另一个问题是中国是否存在阻碍利益分配到低收入人群的制度性障碍。这些制度性障碍包括限制民工的工作机会,及其子女在城市的就学权利,阻碍民营企业进入竞争性行业,保护低效的垄断国有企业等。

  从投资的角度来看,收入分配反映出中国市场的真正规模。收入的合理分配意味着更多的人具有较强的购买力和更大的国内市场,如果中国真是一个拥有13亿具有消费能力的人口的市场,与消费相关的产业的过度生产或过度投资的可能性就很小。此外,作为一个巨大的大陆性经济体,中国的发展不应该也不能够过分依赖出口。因此,通过改善收入分配来促进内需增长对于中国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来看,社会收入分配的改善有助于保持社会和政治稳定,扩大中产阶级的规模,而且也为中国的和平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

  但是,改善收入分配不应该通过平均主义方式来实现。正是这种平均主义使得中国经济在1978年前处于停顿状态。我们认为政策调整应该集中在消除那些阻碍利益合理分配的因素上。另外,通过增强国有企业市场化的透明度和赋予农民更加完整的产权,中国的收入差距能得到进一步缩小,同时社会矛盾也会得到缓和。对于正在努力解决农村消费滞后问题的政府部门来说,中国台湾地区通过土地改革缩小收入差距的经验值得借鉴。总体来说,收入分配是评估中国市场的真正规模和监测社会矛盾风险的一个重要因素。

  对中国未来比较乐观

  最后,中国能够而且已经得益于后发优势。这些优势不仅仅包括技术水平的迅速提升,更重要的是其他国家的经验教训都将帮助中国避免重蹈覆辙。换句话说,中国有机会将其他国家所犯的错误引以为戒,做出正确的决策。一个很好的例子是中国在改革开放初期对韩国式企业集团的发展模式很感兴趣,但是在亚洲经济危机之后中国放弃了这种模式。如果中国能够从日本长期保持低汇率的错误做法中吸取经验,就应该尽早降低对出口的依赖,从而避免日后经历日本那样痛苦的调整过程。

  中国改革的成败意义重大。如果中国能够采取正确的政策,它将成为一个经济强国,而占世界人口五分之一的中国人民将享受到中上发达国家的生活水平。我们的BRICs报告预测到2041年中国将会重新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

  如果中国加快改革步伐,经济发展速度可能比我们的预测还要快。中国经济在本世纪前五年表现出色,它的发展速度将肯定会超过我们以前报告中预测的8%增长率。所以,我们有很好的理由对中国的未来继续保持比较乐观的态度。

  (立方 编译)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