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正文
 

中国经济强大背后是盈利能力的缺失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7月04日 17:46 证券导刊

  华 声

  提要:

  随着中国公司海外兼并的胃口越来越大﹐这条亚洲巨龙好像一夜间变得富有而强大﹐但现实似乎并非那么乐观。

  在海外人士看来﹐随着中国公司在企业兼并方面的胃口越来越大成为每日的头条消息﹐亚洲最大的这条巨龙似乎突然之间变得既富有又强大。在中国的石油企业中国海洋石油(中国)有限公司(简称﹕中海石油)上周出价185亿美元竞购美国的加州联合石油公司后﹐这一观点变得更加不可动摇。

  但深入了解中国的内部情况后就会发现﹐中国的情况并没有那么乐观。中国越来越多的经济学家相信﹐这类大张旗鼓的海外收购与其说是出于宣扬中国实力的需要﹐倒不如说是有助于应对一个迫在眉睫的难题﹕中国企业的盈利能力正在日渐下降。事实上﹐中国企业正是因为在国内市场的盈利能力不足以及其它经济原因才奔赴海外寻求收购机会的。

  里昂证券(亚洲)驻香港的首席经济学家吉姆.沃克尔(Jim Walker)说﹕“中国正在耗尽利润﹐盈利能力的消失将导致下一次经济低迷。”在他看来﹐中国企业一方面面临着投入成本和员工工资的不断上升﹐另一方面它们由于害怕失去市场份额和客户又不愿意上调售价﹐这种两头受堵的窘境使中国企业备受煎熬。

  与此同时﹐中国日渐收紧的货币政策也开始显效。这一政策在为投资狂热降温的同时也对国内的市场需求起到了冷却作用。这意味着﹐中国的企业老总们不得不破天荒地关注起资金成本和资本收益了。

  里昂证券(亚洲)通过调查发现﹐今年4月有近一半的中国企业报告说投入成本正在不断上涨﹐但却只有18%的企业计划提高售价。截至去年年底﹐在国内股市上市的23类企业中有14类宣布利润下降。与此同时﹐制造业的产能却在继续迅速扩张﹐截至去年年底﹐中国已经拥有年产轿车600万辆的能力﹐而中国市场的轿车年需求量只有300万辆。

  据沃克尔说﹐房地产业在中国经济生活中所占的比重日渐增大。以中国东北城市哈尔滨为例﹐这座在中国的地位与美国“锈带”城市类似的边城似乎不应该是一个孕育房地产泡沫的地方﹐但如果要当地人开一份本市最富有人士的名单﹐你会发现房地产开发商总是在名单上位列前茅﹐这些人用借来的钱建起一幢幢豪华公寓和写字楼。

  最近的这些事态发展使人不禁担心﹐中国许多城市在某些方面可能正在重现亚洲金融危机爆发前的1996年的曼谷。

  与亚洲许多城市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时的情形一样﹐拜放贷方面大手大脚的国有银行所赐﹐中国企业往往能够很容易地获得资金。即使是那些因中国慷慨的招商引资政策而来华投资的外国公司﹐低廉的筹资成本也是吸引它们前来的重要因素之一﹐与低廉的用工成本不相仲伯。

  沃克尔说﹐房地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重要地位以及中国企业普遍重视做大而不是做强令他担心。“我从亚洲金融危机中得到的一个教训是﹐如果在资金使用方面不存在约束﹐企业就会不把钱花完不罢休。在泰国﹐企业直到完全丧失盈利能力时才停止过量投资。”沃克尔说。

  直到最近﹐中国国内的借贷成本还是如此低廉﹐以致企业没有什么节约使用资金的内 在动力﹐相反它们却有强大的投机动力。Victoria Capital驻香港的负责人约翰尼斯.斯科特(Johannes Schoeter)说﹕“如此多的人手里有流动资金﹐房地产开发商和国有企业手中的流动资金超出了它们的实际需要。”

  仍然缺乏有效信贷控制的国有银行体系一直在为中国的房地产开发狂潮输血打气。虽然国家规定贷款规模要与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价值相适应﹐但通过人为虚增房地产开发项目的价值﹐开发商往往可以完全依赖贷款完成房地产项目的建设﹐它们还可以用得到的第一笔贷款作抵押向另外一家银行贷款。而银行也乐于放贷﹐因为降低它们坏帐比率的一个方法就是增加贷款总额。

  当然﹐有些房地产开发活动是理性的。在繁荣的沿海城市和首都北京出现房地产开发热是有道理的﹐毕竟2008年之前的奥运热潮正在席卷北京。而在某些内陆城市出现房地产开发热也是可以理解的﹐因为这些城市正开始从外商直接投资中受惠﹐而新一代企业家的崛起也导致社会财富增加。

  不过﹐市场和行政的力量目前已结合起来以阻止过去几年中那种超宽松的资金供应局面再继续下去。中国央行在最近一份报告中已经对过量的固定资产投资和低质量经济增长所蕴含的危险发出了警告。

  中国政府将如何拿捏其对经济的管理将对世界其它地方产生影响。如果政府的剎车力度不够﹐投资过热的局面将会继续下去。如果剎车力度过大﹐国内需求将进一步下降﹐中国的大量产品将不得不由国际市场更多消化﹐而世界其它国家在吸收中国的产品方面已经不堪重负了。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