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正文
 

FDI大量涌入金融风险分析及应对策略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8日 14:09 证券导刊

  周思聪      武汉大学金融系

  提要:2004年,我国FDI利用额已达到535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FDI促进我国经济发展,也代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不确定因素。

  2004年,我国FDI利用额已达到535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这些直接投资行为给我国
的经济运行带来了重大的影响,不仅微观经济变化很大,而且给宏观经济领域和货币金融领域都带来始料未及的影响。FDI在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国民收入提高的同时,也代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和不确定因素。

  FDI风险分析

  一、FDI引进给金融安全带来风险

  (一)金融市场对外开放与内部体制转变的非均衡性造成的威胁

  中国加入WTO后,金融市场对外资开放步伐加快,在华投资的金融机构的数量和种类迅速增加,其业务范围和规模也在逐步扩大。中国金融监管体系很不健全,金融秩序特别是非银行金融机构秩序比较混乱,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对中国的金融安全将构成严峻的挑战,加大中国金融宏观调控的难度。货币政策调控和对资本流动风险控制的难度都将加大。

  (二)债务和金融危机风险

  不少国家积极引入FDI主要是看中其资金的稳定性。因为在FDI的前提下,当经济环境发生不利变动时,国际投资者无法迅速将手中的工厂,股份,合作企业有效地变现。因此,所谓的稳定性强不过是因为投资者无法在短期内对经济条件的变动作出反应而造成的流动性差。基于FDI金额巨大,周期长,风险高的特点,FDI投资者往往要求高回报率,对未来现金流的折现率有较高要求。因此,有学者指出,FDI追逐利润的特性决定FDI不是类比债务,它具有长期债务的性质,国家有可能因为这种债务引起金融危机,甚至会对国家安全构成威胁。

  二、FDI对我国货币供给的影响

  (一)大量FDI的涌入通过储蓄与投资增加了我国的货币供给

  在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尚处于经济发展的初始阶段,投资需求旺盛。虽然国内的储蓄率一直稳定增长,但由于我国金融体制存在的问题,需要发展的行业与企业往往难以从银行贷到所需的资金,这就增加了对外资的需求。在我国,国内的储蓄和引进的外资结合就满足了这种投资需求。FDI的引入在促进国民经济正常运行,国民收入增长的同时,也会促使储蓄水平的提高。可以说,以FDI形式进入我国的资金是非可控的外来货币供给的增加。

  (二)F DI的注入引起我国资本的外逃,降低了我国的货币供给

  一方面,FDI造成外资企业所具有信息优势,使得FDI过度投资对国内资本产生挤出效应。对外国投资者而言,能够掌握企业的管理控制权,能够获取第一手的信息资料是比股权更重要的东西。FDI通过总部在东道国目标企业内派驻管理人员等形式实现对目标企业的控制和管理。FDI投资者实际上成为企业的管理或管理参与者,他们比那些股票持有份额较小的国内投资者拥有信息上的优势。在投资机会一定的情况下,FDI的过度投资也会对东道国的私人投资产生“挤出”效应,从在某种程度上剌激了我国的资本外逃。

  另一方面,FDI技术引进对国内资本也产生了挤出效应。我国大力引入FDI,除了看重FDI的引入能够弥补我国的资金缺口之外,还希望能够通过FDI,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减少国内的开发成本及研发的时间成本。但是,先进技术的FDI流入,也意味着一种比国内企业成本更低的生产方式或方法的进入,它使得国内该行业原有企业的继续生产和R&D投资变得无利可图,因而不得不退出该产品的生产,把这个行业让渡给国外的FDI投资者。也就是说,FDI凭借自身技术上的优势,在产品市场上对国内老企业有一种“挤出”效应Crowding Out Effect。

  (三)FDI会导致货币供应量增加从而引发通货膨胀

  外资的大量流入会增加我国的投资规模,引起我国投放的人民币配套资金数量的膨胀,导致我国货币当局增加货币供给,从而使流通中的货币量大幅度增加,最终引起物价的急剧上涨,导致通货膨胀和国家经济生活的剧烈震荡,对我国国家经济安全造成不利影响。

  三、FDI对我国国际收支的影响

  (一)FDI利润汇回及其金融风险

  自1998年起,每年的FDI均在200亿美元之上,最高的当年收入达到了280亿美元。1995年至2002年FDI的收益总量为1285亿美元。其中80%的收益转化为利润进行了再投资,仅有20%的收益汇回。外商FDI的收益占我国实际已用外资的比重一直在40%以上,1999年更是达到了70%。一旦外商增加利润汇回比率,甚至将利润全部汇回母国,我国将面临FDI流入量减少,流出量增加的双重影响。今后的5到10年我国利用FDI的数量还将以每年5%到10%的速度增长。而且今后FDI投资于服务业的比重将不断加大,这些行业的周期短,收益高。有学者估计,到2006年,中国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总额可达8000亿美元,若外商按照其年利润率的10%汇出其投资收益,则每年约有800亿美元的外汇汇出,大大超出近年年均吸引外资400亿美元的水平。这无疑将会带来中国国际收支的逆差压力。

  (二)FDI的盛行改变我国原有的国际收支平衡

  目前,中国是贸易与资本双顺差,外资流入已成为中国国际收支顺差主体。有学者认为:中国的双顺差反映了存在于中国市场中的巨大扭曲,中国以后有可能由于出口导向形成贸易顺差,却因为外资企业向外汇出巨额投资利润导致经常项目逆差。目前,中国FDI存量超过5000亿美元,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认为跨国公司在中国的回报率在13%-14%左右。即使按10%计算,每年也要从中国汇出500亿美元的利润,这需要5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来补偿。如果当FDI目标于中国内市场,则可能致贸易逆差,经常项目严重逆差。外资企业的贸易逆差和外商投资利润的集中汇出将使中国的国际收支面临失衡的风险。

  四、FDI对我国外汇储备及汇率的影响

  (一)FDI利润汇回影响我国外汇储备

  FDI利用引致的利润汇出会使我国外汇存量相应减少。外商直接投资有先期资本流入和后期资本流出的问题,利润再投资只是推迟了利润汇出的时间,并使得利润的汇出更加集中。现在外商年均利润再投资已超过了100亿美元,积累到一定规模,有可能超过国家可动用的外汇储备的数量。如果形势发生动荡,外商突然集中进行兑换汇出,将对我国的整体经济运行会造成极大的不稳定影响。虽然我国的外汇储备高达6000亿美元,但如果到时候不足已应对突然地集中增加对外币的需求,则会出现由外汇危机导致的金融危机。

  (二)FDI加大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外资的增多增加了我国的外汇供给,使人民币面临大幅度升值的压力。众所周知的外汇占款,是我国货币供给的最重要的途径之一。作为一个管理浮动的国家,我国必定会通过改变外汇占款的数量来控制我国的汇率稳定。为了维持人民币汇率的相对稳定,中央银行被迫大量购进外汇并抛售本币,以图通过被动干预使本币汇率的实际升幅减小。然而,中央银行在外汇市场被动地大量买入外汇将导致“外汇占款”渠道基础货币供给的大量增加,从而导致货币供应量严重失控。

  关于FDI的建议

  虽然FDI存在着一些不利影响的存在或不可控制的因素,但我们不能否认其积极作用,对于重要的宏观经济变量,我们也不能任由其自主变动,应根据FDI的作用结果再对这样一些经济变量作些提前量的准备或事后的一些调整,既达到利用FDI的积极作用,又不会影响到整体经济的运行控制。

  一、建立有效的金融风险防范机制

  加快我国金融市场内部体制转变。政府应加紧繁荣国债二级市场,加速发展我国的公司债券市场,发展严格的信用管理机制和评级机构。

  控制债务,降低风险。借债在很长时期内一直是我国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20世纪90年代以后外商直接投资这种类长期外债已逐渐成为利用外资的主要形式。按照国际上通行的债务安全指标,中国对外债务规模合理,有足够的偿债能力。但是,我们仍要要居安思危,防患于未然。政府应保质较低的外债水平,银行必须制定清晰明确的债务管理策略。

  二、合理利用外资,防止过度FDI投资

  在利用外资时,应当,固定资本投资主要靠内部积累,让整个金融尽量处于“高储蓄率—高投资率—高经济增长率—高储蓄率”的良性态势中,根据国民经济发展和国家经济安全的需要,引导外资的投资方向;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防范和化解风险。

  外资的引入应该有总量的控制。在对国内的资金进行充分挖掘利用的基础上,来引入资金弥补我国建设资金的不足。避免造成一方面我们在引入资金, 支付昂贵的利润回报,另一方面,国内的资金却大量外逃,得不到或相应更少的资金回报的矛盾状况。

  我国在引入外资的政策上还应注意调整。在总量达到一定程度的情况下,对外资的优惠政策应适当减少,更应避免超国民待遇的出现。而且各地区在引入外资的均衡方面也应注意协调,避免内耗。

  三、均衡引导FDI资金的流入流出

  FDI日后可能出现的集中汇回是应该高度注意的情况。大量的利润的汇回会造成大量的外汇的需求,从而通过我国的外汇占款的改变突然大幅地改变我国的货币供应,会造成我国整体经济的大幅波动。一方面要密切关注汇回利润的波动趋势,另一方面制定政策时应引导外资企业均衡地流入流出。

  四、科学地运用外汇储备来化解风险

  今年年底,金融服务业将面临进一步开放,在国际资本自由流动下,以独立的货币政策实现汇率稳定与利率目标将受到严重制约。因为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实物经济活动将有一部分被金融经济活动所融入,使传统的宏观经济政策失去了原有的威力,利率政策、汇率政策对各类金融大规模投机活动的调控也将显得乏力。为此,必须要有适度的外汇储备,要科学地运用汇率政策。保持充足的资金储备以保持金融市场的稳定和效率。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头文字D》
网络窜红女名人
2005年高考
安徽甲肝疫苗事件
中海油购石油公司
理性购车完全手册
百对网友新婚靓照
湖南卫视05超级女声
《秦腔》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