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宏观研究 > 正文
 

开放型经济与我国外经贸发展战略定位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6月23日 05:48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国家发改委外经所 张燕生 姚淑梅 刘旭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和重要资源严重不足,从长期发展看,必须力争较多地利用国际资源。为此,必须相应增强对外支付能力,保持出口和资本净流入长期稳定增长,在持续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国外有效需求。

  扩大内需,重要的是增加消费在最终需求中的权重,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要立足于扩大内需,还要形成国外对我国的高外贸依存度,当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度持续上升,未来的发展就主动,中国的影响力就不言而喻。

  可以预见,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仍将上升。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到制造业比重逐步降低和服务业比重逐渐提升时,外贸依存度才会稳定下来。因此,我们需要从国内外两个市场以及中国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中,研讨下一步我国对外经贸的战略定位。

  1、开放型经济战略要求增强内外经济统筹协调的能力

  增强开放型经济战略的内外经济统筹协调能力,一是增强内外经济战略层面的统筹协调能力,使国内的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与对外的经济战略相协调。二是增强内外经济政策层面的统筹协调能力,不断完善外贸与内贸一体化政策、市场准入与产业结构调整政策、外资与内资政策、保持国际收支基本平衡的政策体系。三是增强内外经济体制层次的统筹协调能力,主要包括建立和不断完善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领域中的体制规则、执行程序以及监督体系之间的协调性;建立和不断完善统筹法律、法规和管理体制,如涉外经济方面法律与国内法律,内部管理体制与涉外经济管理体制的协调性。

  作为制定开放型经济战略的保障体系,要解决好三个重要因素。一是解决好知识和信息不足的问题,要适应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的新形势,就必须加快熟悉和善于运用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了解其他国家在处理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和政策方面的经验和教训,加强有关知识的学习和信息的传播。二是要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以及知识经济时代的专业化复合人才。无论是解决贸易摩擦、加快实施走出去,还是研究能源资源的大国定价和避险机制,都需要有专门的人才。因此,加强能力建设是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的前提,是在国际竞争中赢得主动的关键。三是要建立一整套灵活、高效的内外经济统筹协调的机制。

  2、建立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

  我国作为一个大国,内需对国内发展的影响要大于外需,资本流动的影响正在超过贸易,使外部均衡与内部均衡冲突的可能性越来越大。因此,十一五时期,国际收支结构应从双顺差转为基本平衡。在经常账户中,服务贸易差额和投资收益账户在一定时期内将继续保持逆差,未来经常账户的变化仍主要取决于货物贸易变化。在金融和资本账户中,外商直接投资将在中长期继续保持较大的顺差,短期资本流动则受境内外利差和人民币汇率预期影响,未来不确定性影响将越来越大。面对人民币升值压力应考虑改革出口退税机制,尤其要进一步完善中央和地方分担退税比例的现行办法,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减轻财政负担。要重新调整现有贸易政策和贸易发展战略,建立汇率体制与贸易政策的协调机制。在开放经济条件下,要合理搭配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实现内外部均衡。

  3、积极有效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提高产业国际竞争力

  要通过多种方式,鼓励跨国公司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国。要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华设立生产制造基地、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以及更多的管理运营中心、物流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引导和加强中小企业与跨国公司的配套合作,促进国内企业逐步进入跨国公司全球生产、销售网络。其次,要充分认识承接服务业转移的重要性,积极承接服务业国际转移。近年,全球服务体系向新兴市场转移的趋势渐趋明显。特别是承接国际项目外包、软件编程、呼叫中心、金融后台服务、保险精算服务、税务、财务、评估、信息处理等服务的国际代工。再次,在吸收外资先进技术的同时重点培育我国的自主技术研发能力和体系建设:1)建立我国高技术研发能力,特别是在信息、生物技术、航天技术、新材料和新能源技术等我国相对具有比较优势的领域建立和增强我国的自主研发能力;2)应用高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特别是建立制造业的自主研发创新体系。3)出于军事安全考虑因素,一些敏感领域、战略产业以及新兴行业也要积极培育自主研发能力。在今后一个时期,建立我国自主研发创新应着重于研发能力、技术扩散能力和技术体系化建设。在研发能力方面,要将重点由引进、消化吸收能力转向在模仿基础上的创新能力培养上;在技术应用与扩散方面,应将重点由企业内部自身扩散和区域内技术有限市场的扩散转向行业产业和区域外无限市场扩散;在技术体系化方面,积极促进多个技术集成的体系化,着重开发和形成我国自主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体系。最后,在与跨国公司的竞争中培育我国的跨国公司。

  4、制定应对涉外经济摩擦的措施

  在21世纪的头十年,涉华经济摩擦加剧是一个不争的现实,意味着我国的对外经济贸易环境整体恶化。一是进一步探索建立我国进口协调机制的可能性,主要是棉花、石油、大豆以及对国内产业形成重大影响的产品;二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国出口协调机制,主要是在国内容易引起贸易报复、贸易摩擦和冲突的产品;三是进一步探索建立和逐步完善我多边和双边经贸关系协调机制,尤其是双边协调机制,如相互反倾销,在对待东亚、东北亚周边国家,应更多通过双边协调机制来处理,而不是硬性反倾销措施;四是在出现重大贸易摩擦并有可能引发争端时,政府部门应快速做出决策,行业组织全力配合,使应对工作的各个环节如搜集情报与数据、总体应对预案策划、多面交涉与游说、媒体宣传报道、司法准备与反击措施等,都要有序而富有效率地进行,最大限度地维护国家利益和产业经济安全。五是提早考虑应对国际摩擦的对策,如设立敏感产品的临时调节税。针对具体的敏感性商品,在可能遭遇WTO成员的摩擦或对被WTO成员提出磋商的情况下,建议采取临时出口调节税办法,抑制出口数量过快增长,所征调节税完全用于建立该产品同业企业的创新基金。六是加快行业组织和自律协调机制的改革。目前最大的困难在于如果政府部门过多介入很容易形成新的干预和管制,而目前依靠行业协会或商会来建立自律机制仍在探索之中,如果任由主要进口国通过特保、反倾销以及其他手段从外部筑起一道贸易壁垒,将严重损害我国的利益。如何统筹协调,要作为一个大战略从体制、机制和利益上综合考虑。

  5、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

  加快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是实现贸易大国向贸易强国转变的必由之路。从当今国际市场发展趋势看,科技含量较低的资源型产品和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市场份额在相对萎缩,而科技含量较高的技术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产品市场空间广阔,增长潜力很大。对此,首先要紧紧抓住当前国际高新技术产业向中国转移的历史机遇,采取既符合我国国情又符合国际通行规则的有效措施,综合运用金融、财税、物流等手段,将政策支持向源头延伸。在研发、建立技术标准、技术引进和技术进步方面,加大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的资金支持力度,推进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创业投资机制的建设。其次,在当前世界传统产业生产能力继续过剩、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情况下,必须增强自主科技创新能力和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的能力,提高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有效突破国外贸易壁垒,减少和化解对外贸易摩擦,实现国民经济和对外贸易稳定发展。第三,加大市场开拓力度,实现市场多元化。在巩固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国家市场份额的基础上,重视开拓发展中国家以及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增强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第四,增加国内短缺的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装备进口,推动产业结构调整,限制高耗能、高耗资源的产品出口,走新型工业化的开放型经济发展道路。

  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首先,加工贸易的转型升级,要重点考虑对国内产业、企业、产品以及产品内部工序的带动、辐射和扩散情况。因此,在吸引外资和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的同时,要考核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内资的发展,尤其中小民营企业为跨国公司和外商投资企业加工配套的情况,鼓励这些国内中小民营企业参与加工贸易和全球采购体系。其次,加工贸易要提升与跨国公司开展深层次合作的档次。使加工贸易环节由简单技术和工序的组装,到附件辅件加工制造,到一般零部件加工制造,到主要零部件加工制造,到关键零部件加工制造,再到高级复杂的知识技术人才密集型组装转型。第三,加工贸易要由外商投资企业为主体逐步向培育国内企业、尤其民营企业为主的结构转型,包括走出去战略。加工贸易是把不同国家或地区比较优势及要素在不同地域完成,并分销到本体以外市场的生产和贸易活动。主体是谁,就决定了资源配置权、供应链管理的决策权、剩余的支配权以及市场的控制权。加工贸易要从严格监管向风险管理、贸易投资便利与规范高效科学的新监管方式转型。第四,加工贸易应有一个长期战略,把引进来(投资环境和配套能力)、本地化(转化为本地企业主导的进料加工贸易)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创造产业、产品、工序升级和技术进步的机制(开放竞争、加快模仿、主动配套、自主作业)。加工贸易应由加工制造为主向采购、加工制造、分销服务、售后服务以及研发、信息资讯为一体的方向转型。加工贸易应与新发展观相一致,向经济、社会和自然协调发展方向转型。加工贸易应逐步适应成本和市场混合驱动型跨国公司的发展需要,制定国内采购、销售、深加工结转的高效、灵活、现实的引导和监管机制。包括加工贸易的针对不同产品、产业和地区的分类管理。

  6、进一步完善引进来各项政策,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

  应利用资源进口需求量大的条件来影响国际价格,而不是被动地受制于人。在引进来方面,一是大力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将利用外资的重点从单纯引进资金向引进先进技术、现代化管理和专门人才转变,向逐步培育全球化综合运作能力方向转变。把利用外资与国内经济结构调整、国有企业改组改造结合起来,鼓励跨国公司投资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和一些薄弱环节。二是要更加注重营造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消除对外资的过度优惠。目前,我国现行体制在保障内外资经济公平竞争方面还很不完善。外资企业虽然在市场准入和投资领域等方面受到一定的限制,但在税收、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投资经营等方面享有比内资企业更优惠的待遇和自主权。因此,要为实现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搭建公平竞争平台提供体制上的保障。三是进一步放宽对物流、分销、配送、零售以及同货物流通相关的各类服务的行业准入限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规范市场秩序,促进商品在全国市场自由流通,打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要完善促进贸易便利化的各项政策措施和法律法规体系,建立统一、高效、通畅的内外贸合一的贸易流通管理体制,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开放型经济条件下的贸易运行机制。要依法改进海关、商检等口岸管理,提高通过效率,加快建立有效的贸易摩擦应对机制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理机制,促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和出口结构的优化。要按照世贸组织规则加紧建立产业救济和安全保障体系,修订和完善质量、卫生、防疫、环保、安全等方面的技术标准和市场准入标准,加强运用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公平贸易手段合理调节进口、保护国内产业和维护消费者权益的长效机制,不断完善和健全进口管理体制。

  在走出去方面,战略重点一是在国外投资建设国内有短缺趋势的战略性资源和初级产品的长期稳定供应地,如油气、矿产、木材及纸浆生产基地。这类项目投资大,市场和投资风险高,建设周期长,不仅项目建设会涉及采掘、加工、运输、仓储、销售、融资、投资方式等极其复杂的系统问题;还往往涉及国际政治、经济、技术和生态环境等不可预见性因素。只有动员国家和政府的力量,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进行建设。二是投资开发人力资源密集型产品的长期稳定的海外市场和需求源。人力资源密集型产业包括:劳动密集型的一般工业制成品加工工业;从事贸易、物流和分销、金融保险、专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服务业,人才和技术相对密集型的高新技术产业。这些领域的多数企业普遍规模小,跨国经营的融资能力有限,也缺少国际化的经验和人才。因此,先从试点做起,国家在融资、税收、外汇和出入境等方面制定有时限、有条件、有标准的支持性措施,使这些领域中的有进取和有实力的企业率先走出去。三是鼓励我国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和企业走出去。如家电、轻纺和成衣、食品加工和轻工业产品、一些质量价格比有明显优势的机电产品,可以通过对外投资在当地设立企业和机构,把国内过剩的生产能力、原材料及零部件出口到国外市场。四是通过对外投资寻求建立国际信息情报网络、国际商业资讯中心、一些生产环节和研发机构。通过建立信息、资讯、研发、技术支持以及物流的国际化网络,可以为更多的国内企业和海外中资投资企业服务。

  六大关系影响我国对外贸易格局

  1、统筹协调内需与外需关系

  我国人口众多,能源和重要资源严重不足,从长期发展看,必须力争较多地利用国际资源。为此,必须相应增强对外支付能力,保持出口和资本净流入长期稳定增长,在持续提高出口竞争力的同时培育国外有效需求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支付能力。

  考虑到我国对外贸易中加工贸易比重达47%左右、现行人民币汇率实际低估我国经济总规模等因素,我国的实际外贸依存度远不如名义(2004年超过70%)那么高,但国内消费需求不足强化了增长对外需的倚重,形成了经济的对外依赖。因此,在十一五乃至更长的时期,要立足于扩大内需,形成国外对我国的高外贸依存度,当中国与世界相互依存度持续上升,未来的发展就主动,中国的影响力就不言而喻。

  扩大内需,重要的是增加消费在最终需求中的权重,但这是一个长期过程。可以预见,十一五时期我国外贸依存度仍将上升。从国际经验看,只有到制造业比重逐步降低和服务业比重逐渐提升时,外贸依存度才会稳定下来。但我国高出口依存度加剧了国际摩擦;能源资源硬约束将持续增大对国际市场的依赖;出口对美国市场的过度依赖等都有潜在风险。

  2、统筹协调引进来和走出去关系

  把引进来、本地化、走出去作为不同阶段的发展重点,处理好有效利用国内资金与合理高效利用国际资本之关系、产业内移与外移之关系、经济安全自主与投资准入准出之关系,是内外统筹的重要内容之一。

  引进来与国内发展的统筹协调,包括利用外资与提升国内投融资体系效率和产业竞争力,促进技术进步,维护市场竞争秩序,爱护环境以及合理利用能源资源等方面的统筹协调;国内资源与国外资源利用的长期动态统筹协调,包括战略性开发利用外部资源与合理开发有效利用国内资源,增加就业机会、减贫、降低过度依赖外部资源的政治和经济风险等方面的统筹协调;统筹协调国内资本积累、利用外资与对外投资,立足国内资本积累为主、利用外资为辅、逐步发展对外投资。

  3、统筹协调国内发展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的关系

  实质上是统筹建立统一的国内大市场与促进区域和全球共同市场的关系。目前美国和欧盟的资本输出约占全球资本输出的80%,其经济和贸易一体化范围扩大必然产生对我国贸易和投资的替代,同时加大我国与这些地区经济联系的交易和制度成本。亚洲经济一体化主要涉及中、日、印等大国间关系以及如何利用小国作为杠杆谋求大国地区政治利益的问题。东亚金融合作、亚洲债券市场等也是区域合作的重要内容。长期看,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是努力的方向和长远目标。短期内,应积极统筹协调国内统一大市场建设与参与全球多边、区域合作间的关系。

  4、统筹我国产业结构升级与国际产业转移之关系

  问题的核心是不断造就和提升我国产业的国际动态比较优势,在参与国际产业分工体系中保障我国重要产业安全自主和逐步提高分工层位。十一五时期,国际产业转移的重心开始由原材料工业转向加工工业、由初级工业转向高附加值工业、由传统工业转向新兴工业、由制造业转向服务业,其中第三产业中的金融、保险、旅游和咨询等服务业和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当前国际产业转移的重点领域。积极有效地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包括服务业外包等新形式,进一步密切国内生产与国际生产体系的内在联系,提升我国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同时避免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容易出现的孤岛、飞地现象,将对加快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具有重要作用。

  5、统筹经济体制改革和对外开放之关系

  统筹协调国内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进程与对外开放的制度安排,以全球化的视野来看待世界以及中国的发展,以开放的视角来看待国际通行规则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要求。

  要更加注重营造内资经济与外资经济公平竞争的体制环境,为各类经济主体平等参与市场竞争提供体制上的保障;更加注重完善开放条件下的宏观调控体系,始终坚持把促进发展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建立相应的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不断完善宏观调控的市场体系和微观基础;加快建立内外统一、开放、有序的市场体系,进一步放宽对物流、分销、配送、零售以及同货物流通相关的各类服务的行业准入限制,打破地区封锁和行政壁垒,规范市场秩序,打通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之间的有机联系。

  6、统筹内外部经济,建立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国内发展的均衡(内部均衡)所面对的失业压力将越来越突出,对外开放的均衡(外部均衡)所面对的国际收支结构改革刻不容缓。因此,统筹协调经济增长、价格稳定、充分就业、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建立开放型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并建立相应的市场体系和调节工具。

  一是国际收支结构应考虑由原来的双顺差转为双平衡或贸易项目保持一定规模的逆差,资本项目保持平衡或顺差的结构,降低外汇储备资产规模,扩大能源、重要资源的战略储备和全球战略性收购,大大缓解未来能源和重要资源成为发展的硬约束。

  二是人民币汇率在调整平价(升或贬值)或机制(弹性或灵活的汇率机制)间的政策选择,短期以稳定为主,中长期应加快外汇市场的改革,尤其是作为外汇风险管理手段的金融衍生工具市场的建立和有效监管,逐步推进由平价调整过渡到机制调整的改革进程。

  三是为配合人民币汇率改革,要加快银行和金融体系的改革,尤其是银行不良债、治理结构和开放的改革;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包括对中小民营金融机构的放开;建立适应汇率长期升值趋势的结构调整机制。

  我国外经贸发展四大基本目标

  基本目标之一:大力发展开放型经济体制,即发展有全球视野、大国责任和公平非歧视性质的开放型经济体制。

  开放型经济不同于传统的一切为了出口的外向型经济体系,也不同于以前的对外开放政策,开放型经济体制首先包括对国内和国外企业都公平对待和非歧视性的开放的市场经济体制;其次包括有全球视野和大国责任的开放的宏观调控体系;再次是包括积极参与全球化、区域经济一体化并贯通国际市场与国内统一大市场之间联系的开放经济体系;第四是包括承接国际制造业和服务业转移的全球综合运作能力,同时对世界开放市场的诚意;最后是包括内需为本、外需为辅、以我为主、差异竞争的大国开放战略。

  基本目标之二:大力推动增长机制向内需与外需互动型的增长机制方向转变。

  首先,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的经济大国,如果过度依赖出口来拉动经济增长,不仅国内能源和重要资源根本无法支撑一个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率、低质量的粗放式外贸增长方式;而且国际市场规模也根本无法支撑一个大规模、低水平、同质化的数量扩张型的外贸增长方式。因此,在我国经济进入结构性生产过剩阶段,扩大和不断深化内需,加快经济增长方式和外贸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将始终是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基本立足点。

  其次,内需与外需互动型经济是一个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在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的同时高度重视对内全面开放,在逐步加深与国际和周边地区经济一体化的同时,大力推动国内经济的一体化,在努力增强跨境物流体系和综合整合能力的同时,优先建立国内跨地区、跨部门的综合物流运作体系,既是发展内需与外需互动型经济的重要内容,也是建立开放型经济的题中之意。实践证明,凡是在国内市场形成规模,并经过激烈国内竞争的产品,都具有很强的国际竞争力。

  第三,内需与外需互动型经济增长,不仅会通过带动进口,改善与主要贸易伙伴之间的经济联系,形成世界经济对中国经济的相互依存关系,而且会通过形成内生性增长机制,带来新出口结构的转型升级。内生性增长机制有几个特点:一是以自主知识积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支撑;二是以充分利用全球化开放契机分享全球知识积累、创新和技术进步为主要动力;三是以人力资源有效开发利用为基础;四是在我国现有的低成本优势、后发优势和大市场规模优势的基础上,逐步形成新的技术优势和差异化优势的新增长方式。

  基本目标之三:大力发展协调型经济,即建立内外部经济协调发展体系。

  一是有序开发和综合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逐步实现资源来源多样化,提高资源的保障能力,确保国家的经济安全。

  二是引进来和走出去协调发展,把引进来、扎下根、本地化、走出去作为不同阶段的目标,建立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竞争、发展加工贸易以及境外融资和扩大对外投资的机制和综合运作能力。

  三是大力发展内外贸一体化。要使国内企业真正成为内外贸的主体,加速比较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的进程,在内外贸一体化的新体制环境中形成全球供应链管理和综合物流运作能力。

  四是建立内外部经济均衡发展的政策体系。尤其是国内的财政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就业和工资政策与汇率、国际收支调整政策之间的有机配合,以保证对内的通胀和就业,对外汇率和国际收支之间的宏观调控导向的一致性和有效性。

  基本目标之四:大力发展差异型经济模式和制定互补型大国竞争战略。

  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我国的产业和企业都将在一个激烈的竞争性市场上成长,市场上新老竞争者众多,产品大多属于成熟产业和适用技术,市场需求成长趋缓,产品缺少差异或转换成本,无论国内还是全球都存在产能大量增加,导致全球性过剩日趋严重、一般工业制成品的贸易条件有长期下降的可能,市场存在过度价格竞争行为,从而恶化我国的竞争效率和出口效益。

  在这种情况下,要综合考虑我国的现有竞争优势与差异化竞争战略之间的有机结合,在国内市场上鼓励差异化竞争而不是低价倾销,在国际市场上鼓励互补性贸易结构,避免在低档市场上与其他发展中国家发生正面冲突。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 】【多种方式看新闻】【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缤 纷 专 题
头文字D
头文字D精彩呈现
疯狂青蛙
疯狂青蛙疯狂无限
图铃狂搜:
更多专题 缤纷俱乐部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