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控制方略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3月24日 05:43 上海证券报网络版 | ||||||||
利率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最主要的市场风险,我国商业银行在利率市场化进程中也必将面临日益严重的利率风险,对商业银行利率风险有效管理将是银行经营管理中紧迫重要的任务之一。 利率风险控制是商业银行实现有效利率风险管理的关键,同利率风险衡量一起构成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利率预测和利率风险衡量的基础上,进行利率风险
一、表外衍生工具方法控制利率风险 对以前文献较少涉及的表外衍生工具方法进行了深入分析。在具体规避和控制资产负债表和具体金融资产负债工具产生的利率风险时,国外许多银行大量运用多种金融衍生工具和金融交易创新来实现利率风险控制,如荷兰银行认为:衍生工具的运用与对利率和通货风险的管理是融为一体的;标准渣打银行在对2003年风险管理回顾中专门有一节谈到衍生工具的运用,不论对银行还是其客户而言,衍生产品是一种重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因为它们能被用做管理价格,利率和汇率波动所带来的风险。 在我国,利率市场化为银行使用利率衍生工具创造了条件,风险规避和套利需要也增加了衍生工具的市场需求,《金融机构衍生产品交易业务管理暂行办法》的实施合法化了银行利率衍生工具创新,表外衍生工具方法控制利率风险的实现将日趋现实。根据当前我国市场发展和法律许可的情况,我国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可行的利率衍生工具有: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本研究分别就远期利率协议、利率期权、利率互换等衍生工具的运作机理、开发设计、定价等进行理论和案例实践分析。远期利率协议主要用于远期利率头寸保值,使银行得以锁定发生在未来某一特定时点的单一现金流的利率,使得利率风险降低。远期利率协议相当于一个利率的远期合约,在定价部分证明,协议利率与远期利率存在很大程度的相关性。与利率期货相比,远期利率协议不在交易所成交,没有固定份额标准和交割日期,比标准化的期货合约更具灵活性;但由于远期利率协议在场外交易,与期货,期权相比其信用风险比较大。利率互换是两个公司间达成协议,约定定期交换两种名义本金相等的债券或票据的利率支付。由于交易双方本金相互抵消,现金流只是息票间差额的交换,因此,可以通过改变一家商业银行利息现金流的方向,对商业银行净利差的波动进行一定的保值。利率互换协议可用来改变一家银行对利率波动的风险敞口和取得较低的借款成本。利率互换还能调整商业银行资产或负债的持续期,以减少商业银行的利率风险暴露,如可转换某项资产和负债。利率互换可以被视为一个固定--浮动债券组合,或者将它看成一系列的利率远期协议,这为利率互换定价提供了两种很好的方式。利率期权赋予的是交割或接受交割的权利,而非义务,一个期权的买方可以决定到期是否按事先约定的执行价格交割一定数量的利率产品。通过期权合约实施利率风险管理,不仅可以规避利率风险,而且在利率向有利方向的波动时,也可能给期权买方带来的收益,当然这是以支付一定期权费为前提的。目前在OTC市场上使用较多的利率期权包括利率上限,利率下限和利率双限。最后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运用利率衍生工具可以很好地规避相关的利率风险,但同时也带来了新的交易风险。 二、内含期权风险控制研究 正如内含期权风险衡量一样,内含期权风险控制也是利率风险控制的难点。前文(内含风险衡量部分)指出,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的内含期权风险,主要指银行活期存款随时提前支取和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提前偿付而带来的利率风险。这里就更一般更广的意义而言,对商业银行影响较大的内含期权风险有两种:第一种是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第二种是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 (一)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博弈模型分析及其控制 博弈模型分析 针对核心存款客户的随时取款风险,我们可以通过商业银行与存款人的不同信息状态下决策博弈模型分析,设计合理的激励-约束机制、细分客户管理以达到风险控制目的。在简单的两客户间非合作和信息非对称博弈模型中,利率上升时核心存款低于其他高利率存款的利差扩大,往往每一方都是在假定对方非合作的情况下来决定自身的选择,结果导致低效率的纳什均衡(提款,提款),从而损失银行进一步提供一系列优质服务的补偿。这是在利率上升时商业银行流失大量核心存款客户的根源,解决的方法之一就是要强化商业银行的信息披露制度。在扩展的博弈模型中,参与者即银行的核心存款客户是多人(n≥3),所有存款者组成一个连续统一体,都只面临两种选择,要么提款,要么不提。对博弈函数F(I,E,μi)分析表明,商业银行的长期平均核心存款余额是一个稳定的数,只与初始客户分布有关,利率的短期波动并不会对它造成很大影响。商业银行如果能较准确地计算出x1*即采取行动1(提款)的存款者人数占总人数的比重,则将最小限度地受到来自利率波动的影响。 进一步分析不同信息状态下商业银行的决策过程。按照存款动机的标准,银行可将存款人分为交易类群体(着眼于流动性需求)、预防类群体(着眼于安全性需求)和投机类群体(着眼于盈利性需求)。前两类存款人在利率上升时不会行使提款期权,称为A类存款人,对于后一类存款人称为B类存款人,其存款目的就是要赚取利息收入,利率上升使期权从虚值变为实值状态,他们必定要行使期权。但是在现实中银行并不能精确地区分A类存款人和B类存款人。我们引入不完全信息博弈分析框架。分两种情况,其一是银行与存款人具有相同的信息;其二是银行相对于存款人处于信息劣势,有一个贝叶斯学习过程。在不完全、对称信息情况下,银行知道A类、B类存款人在存款人总数中所占的比重,但不能判断具体存款人个体归属哪一类。美国和中国的事实和数据也证明,存款人也根本无法对利率的频繁波动作出较准确的预测,核心存款余额一直处于相对上升之中。当收益曲线总体呈上扬走势时,核心存款提取比例较高,平均存款余额较少;当利率上下波动幅度较大,不能确定方向,或者长期利率下降时,核心存款提取比例较低,平均存款余额较多。对称信息下的核心存款余额基本服从鞅过程。因此,同前面简单扩展模型分析结果一样,在不完全、对称信息模型下,银行的最佳选择是通过大量的模拟试验,准确地计算出核心存款平均余额D*。在进一步放宽约束的不完全、非对称信息情况下,对于银行来说,不仅存款人私人信息,而且两类存款人各自所占比例都是未知的,银行只能根据历史数据设定一先验概率,事件发生后予以修正,形成后验概率,然后再以该后验概率作为下一次先验概率,不断修正。由于存款人始终较银行具有信息优势,银行为了应付利率上升时的提款行为,一方面要不断获得新信息,另一方面可引入激励机制,以最大限度减少利率变动所带来的不确定性。通过贝叶斯学习过程解决了第一个问题,重点考虑第二个问题。为此引入银行生存函数。 令存款利率rD=贷款利率rL。假定银行资产由现金C和贷款L构成,负债由存款D构成,且贷款为存款的一固定比例α。银行单位时间发放的贷款为f,单位时间吸收的存款为d,则生存函数可写成: 其中,W0为银行初始资本,c为单位时间的现金存量,WK,K≥1是一恒正的、独立同分布的随机变量序列,表示第k次的提款额;N(t),t≥0是参数为λ(t)的非齐次泊松过程,表示到时刻t为止发生的提款次数5,并且与WK,K≥1相互独立。 正常情况下,[W0+(1-α)dt]部分足以应付B类存款人以及部分A类存款人出于交易动机的提款需求,π(t)>0,不会发生倒闭风险。但是随着λ(t)的逐渐增大,到达某一临界值时,提款数量和频率迅速放大,可变现资产不足以支付庞大的需求,从而使银行面临挤兑和破产风险。本研究分析表明,银行为了避免λ(t)的急剧上升,可采取一系列措施,诸如进行存款保险、提高服务质量、加强风险管理、发展金融创新等;同时还可从存款客户本身出发,引入激励-约束机制。我们的设想是银行对不同的存款人实行差别定价,其依据就是存款人的行为策略。差别定价并不体现在存款利率上,而是表现在服务水平和服务层次上。 风险管理启示 利率上升时,不同的存款人有不同的行为选择。出于投机性动机的存款人将行使提款期权,以投资于高收益产品;出于交易性动机和预防性动机的存款人将放弃提款期权。在不完全、对称信息模型中,存款人提款在两期内完成,利率变动的长期趋势是不确定的,银行的最优选择是计算出稳定的平均存款余额,这是银行满足流动性需求、应对存款人随机提款的重要参数。在不完全、非对称信息模型中,存款人具有信息优势,银行只有通过贝叶斯学习过程才能不断地改进由于信息不对称所造成的决策误差;同时银行并非处于完全被动的地位,通过建立金字塔式的存款人层级制度激励机制,可在一定程度上激励不提款人群和约束提款人群,减少信息劣势的负面影响,并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银行和存款人目标函数的一致性,从而有利于合作均衡解的实现。不考虑个别存款人的流动性需求,忽略高级别存款人的短期行为,当利率上升时,存款人和银行的长期均衡选择应该是(不提款,升级)。而银行在日常的经营管理中,一方面应该加强利率预测,跟踪利率的短期和长期走势,做好事前防范;另一方面要不断增强银行的资本金实力,以提高突发事件下应对挤兑风潮、避免破产风险的能力。由此我们得到以下几点启示: 1、利率变动并非必然导致利率风险,相反利率风险并非全由利率变动产生。本研究的分析建立在利率变动的基础上,其实在实践中利率不变也会导致利率风险。比如,存款人出于交易动机或其他非投机性动机,在利率不变或利率下降时都会提款;借款人由于房屋转让等原因,甚至在利率上升的时候也会提前还款。所以,在考虑人的因素后,利率风险和利率变动之间多了一条传导渠道,使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2、存款人提款是有隐性成本的。他可以随时提款,但要考虑重新存入时的转换成本,特别对中小存款人来说更是如此。一旦由于利率上升而提款,将重新成为存款人层级中的最低级,所得到的服务内容和服务水平与原来是有差异的,这一因素存款人不得不重视。 3、存款人的动机会影响其行为决策,进而影响银行的存款余额管理。投机性存款人较多,银行防范利率风险所需日常资金就要多些;相反,就少些。许多学者对中国存款人的储蓄动机进行了分析,认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居民存款动机主要为预防性动机。 4、一般情况下,存款人动机将超过利率变动的影响,成为存款人行动的最主要因素,所以银行防范随时取款风险的关键是要精确把握存款人动机。 5、当利率上升时,短期内会造成存款余额波动,但从长期来看,却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存款余额。这部分存款对利率变化不敏感,是保持商业银行流动性的核心。为了更准确地计算稳定的平均存款余额,商业银行应采取以下应对措施:一是完善信息披露制度。无论是银行与客户之间,或是客户与客户之间,都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这是导致特定情况下存款人非理性集群行为的根本原因。二是提高服务质量。一般而言,对于服务质量和利率水平,核心存款客户更看重前者,更倾向于支付便利。三是识别不同客户群,实行差别定价。核心存款客户的存款动机是多样的,或者说是异质的,这就需要商业银行对客户进行细致的调查、甄别和筛选,从中区分出利率敏感型客户和利率不敏感型客户,对其进行差别定价。 (二)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分析及其控制 借款人的提前偿付风险分析 提前偿付行为是指借款人在到期之前提前将贷款的一部分或全部归还银行的行为。利率变动并非导致提前偿付的唯一原因,提前偿付行为主要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影响:(1)现行市场利率r;(2)房屋周转M;(3)宏观经济活动E;(4)季节性因素S;(5)人口统计和人口流动因素D;(6)其他因素F。如果提前偿付额Ppre可表示为这些因素的函数,则有: 利率变动始终是导致提前偿付的重要原因。现行市场利率对提前偿付的影响主要表现在抵押利差和利率变动路径两个方面。抵押利差是原抵押贷款合同利率Y与现行市场利率r之间的差异,如果现行市场利率低于原贷款合同利率,借款人就会额外承担一笔机会成本。对于一个由各种抵押贷款组成的贷款池,其未来的提前偿付率将会高度依赖它本身所经历的利率周期。 以抵押贷款为例具体分析提前偿付问题,提前偿付风险有两个最基本来源。一是再融资。住房抵押贷款的期限一般很长,当市场利率下降时,借款人为了降低平均借款成本就会提前还款,然后以更低的利率融资。二是房屋周转。抵押贷款到期之前,抵押人有一种倾向,即将抵押的房屋转让给他人,这种决定是由多种因素构成的,可能是由于房屋价格、抵押资产的规模、宏观经济政策等,甚至是季节性因素。显然这两大来源与提前偿付风险存在正向关系,即再融资动机愈强烈,房屋转手的可能性愈大,抵押贷款的提前偿付愈可能发生。 提前偿付风险的防范和管理 对住房抵押贷款提前偿付风险的防范和管理,主要从权利保护、模型建立和数据库建设三个方面着手。对贷款人权利的保护制度一般有三种,即提前偿付期锁住制度、提前偿付罚金制度和收益率维持制度。收益率维持与罚金具有相似之处,也是从维护贷款人利益的角度出发,要求借款人在提前还款时必须支付贷款人一笔额外的收益率维持费作为补偿,收益率维持费的收取比例要以贷款人对是否提前偿付无差异为准。根据计划偿付额的未来值计算方法的不同,收益率维持制度可分为四种模型(见下表)。 通过建立提前偿付模型,对未来现金流进行较为准确的预测,是管理提前偿付风险的有效途径。目前各国开发的提前偿付模型很多,但总体来看可分为以下几大类:第一类是通过建立提前偿付函数计算提前偿付率;第二类是通过分解各组成部分得出提前偿付额;第三类是利用期权调整利差来调整受提前偿付影响抵押贷款的现金流。第四类是各类监管机构建立的提前偿付模型。本研究以新高盛模型、OAS模型和PSA模型为例介绍。 在当前情况下,碍于数据方面的约束,商业银行一时无法建立合适的提前偿付模型以得出一系列提前偿付率。我们认为较好的方式是银行利用住房抵押贷款的时间性特点,采取类似美国公共证券协会(PAS)标准的提前偿付模型的方法对提前偿付行为进行界定(实际上PAS标准也主要来源于住房抵押贷款提前偿付的时间性)。银行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设定一定的住房抵押贷款月提前偿付的增长率以及其趋于平稳的时间,以此作为标准,其他抵押贷款的提前支付情况可以设定为该标准的倍数。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 利率风险衡量是商业银行进行利率风险控制的基础,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利率风险衡量的方法较多,商业银行常用的方法包括期限缺口法、持续期分析法、净现值分析法和动态模拟分析法。期限缺口法、净现值分析法和动态模拟分析法对银行总体利率风险进行衡量,持续期分析法既可衡量银行总体利率风险,也可衡量银行单个(或单种)资产或负债价值的利率风险。从方法基于的价值体系来看,利率风险衡量方法可分为账面价值法和市场价值法。期限缺口法是典型的账面价值法,净现值分析法是典型的市场价值法。持续期分析法的价值体系界于二者之间,但主体仍属于市场价值法。动态模拟分析法则既可用于账面价值分析,也可用于市场价值分析。 1、 我国银行利率风险衡量方法选择 当前我国银行在选择利率风险衡量方法时首先必须适应较低的收益与较高的成本的对比状况,选择能达到一定衡量要求但成本不高的方法对我国银行利率风险加以衡量。其次,在选择具体方法时还需考虑方法的适用性,选择我国已经具备实践条件的方法。综合我国利率风险衡量的收益-成本分析和方法的适用性分析,我国银行适宜选择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总体利率风险,对期限缺口法无法充分反映的重要资产、负债的利率风险尤其内含期权风险等则采用其它方法加以补充。这包括:用持续期法衡量债券资产价值的利率风险,探索建立内含期权行为模型等,此外,我们还以引进了管理市场风险的VaR方法。其中内含期权风险衡量是利率风险衡量的难点,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的内含期权风险,主要指银行活期存款随时提前支取和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提前偿付而带来的利率风险,我们可以分别运用持续期方法和计量建模方法对活期存款提前支取和贷款提前偿付带来的利率风险进行衡量。 2、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 运用期限缺口法衡量银行的总体利率风险首先是编制准确的期限缺口报告,以便进一步进行利率风险分析。假如以一家银行2003年6月的数据为例,实证分析期限缺口报告编制:从分段缺口来看,除0-1天期的缺口头寸为负,其它时间段缺口都为正,因此该行只在0-1天期内为负债敏感型,其它时间段都属于资产敏感型;如果0-1天内重新定价的贷款余额是存款相应余额(包括同业存放)的3%,可以推知,假设其它利率不变,如果未来一天内存贷利率同时上升,且存款利率变动幅度小于贷款利率变动幅度的3%,则银行的净利息收入将增加,若未来一天内,存贷款利率同时下降,则当存款利率变动幅度超过贷款利率变动幅度的3%时,银行的净利息收入会增加,表明2个月以后利率上升对该行该时间段的净利息收入更有利;如果未来一年内总的利率累计变动是上升,则银行净利息收入将会下降;累计缺口/生息资产(缺口比率)比率越大,银行承受的利率风险越大。解决当前在我国银行运用期限缺口法时数据处理的困难,一是可考虑对定期储蓄的交易数据程序进行改写,对每一天收到的定期储蓄按存期汇总余额,这样就可得出缺口报告所需的准确的管理数据了;二是将每次编制缺口报告处理数据的逻辑写入交易数据生成的程序,则每有一笔交易数据产生,都会自动生成可直接运用的管理数据。 3、用持续期法衡量债券资产价值的利率风险 用持续期法衡量债券资产价值的利率风险。本研究以国内唯一在年报中对所持金额重大的政府债券券种予以披露的民生银行(资讯 行情 论坛)为例,选取组合加权平均法(PWAD法)计算其主要债券组合的持续期:2003年末民生银行所持主要债券组合的持续期为7.124,这说明如果收益率平均上升100个基点,民生银行该债券组合的价值将下降约7.124%,即减少达115327.45万元;2003年12月30日银行间债市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06%,到2004年7月2日的平均到期收益率为3.99%,上升了93个基点,民生银行因此受损达到107254.533万元。此外,在我国商业银行债券资产中有相当一部分属于由国家开发银行和进出口银行发行的金融债券,这其中必有相当一部分属于浮动利率债券,本研究采用Yawitz等(1987)的方法,计算我国浮息债券的持续期。以00国开09债券为例计算它的持续期,2001年00国开09债券的持续期为0.984,2002年利率下调后00国开09债券的持续期为0.987,略有上升,但差别极小,这是由于利差和基准利率相对于前一年的变化相互抵销的缘故。 4、 内含期权风险衡量 内含期权对商业银行的最大影响是改变了利率风险的敞口。我国商业银行具有的内含期权风险主要指银行活期存款随时提前支取和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提前偿付而带来的利率风险。本研究分别利用活期存款价值和持续期计算的方法来衡量活期存款的利率风险。 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提前偿付利率风险的衡量关键在于我国商业银行个人住房贷款提前偿付模型的建立。本研究以某银行的提前偿付率数据为例,采用时间序列分析的原理与方法根据时序数据本身的规律,对提前偿付率作一初步研究。研究表明提前偿付率序列可以建立一阶差分序列ARMA(2,1)模型,且模型得到的预测值与实际值非常接近,因此,ARMA(2,1)模型能够对实际提前偿付率变动较好的模拟与预测。 5、 VaR技术及其在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应用 VaR技术可以对市场各种风险逐步定量化,通过资产收益的概率统计方法对市场风险进行识别和度量。本研究对VaR基本模型进行分析并就其风险度量运用进行了实证检验。在商业银行风险管理中,VaR技术主要在信息披露、资源配置与绩效评价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它也不可避免的在数据要求、使用范围及前提假设的现实性等方面具有一定局限性。 (注:本课题得到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173021)、教育部十五规划项目(01JA790012)资助。) 利率市场化背景下我国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 本课题组首先对我国利率市场进程及其制约因素进行分析,并对利率市场化的总体趋势进行了预测,在此基础上我们还对利率市场化进程中和利率市场化后我国银行将面临的利率风险进行了分析。 商业银行面临的利率风险按其成因可以分为缺口风险(含重新定价风险)、基差风险、内含期权风险、其他风险(包括收益率曲线风险和再投资风险等)。尽管我国商业银行的利率敏感性较低,但银行始终客观地或者潜在地面临着利率波动带来的风险,主要有重新定价风险、内含选择期权风险和其他风险等。利率市场化推进以来,银行利率管理有了一定自主权,利率风险管理得到一定程度的重视,但银行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仍然较低,对利率风险的防范和控制能力仍然较弱,引进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加强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是必然趋势。 我国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中基准利率选择、期限结构构造及利率预测研究 作为金融资产或产品定价的基础的金融市场基准利率的确定、期限结构构造及其预测,是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的前提。本研究在总结金融市场基准利率四个基本属性和评析国外基准利率选择的基础上,围绕基准利率的四个属性,系统比较分析了我国利率体系中各种利率,并对相关利率之间进行了完整的Granger因果检验。比较分析表明,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含回购利率)稳定性和主体的相关性优于交易所债券市场利率(含回购利率)。因此,银行间债券市场利率(或称收益率)可作为长期基准利率,且银行间债券市场的回购利率充当短期基准利率优于交易所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就短期基准利率确定比较分析表明,在基准利率的市场性、基准性、相关性和相对稳定性四个方面,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作为短期基准利率优于同业拆借利率。此外,我们进一步选取相关性较强的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同业拆借利率、一年期存款利率和再贴现利率,进行充当(成因性)基准性作用Granger因果检验,表明银行间债券回购利率作为基准利率无论是在成因性层面还是在无风险性层面均优于同业拆借利率。实证分析总结论:当前处于市场化过程中的我国金融市场基准利率选择,应以银行间债券市场回购利率为短期基准利率,以银行间债券现券利率(到期收益率)为中长期基准利率。 在长期利率预测中,期限结构是非常重要的分析工具。预期是决定期限结构的重要因素,同时市场的供求力量、投资者的流动性偏好、风险态度、法律、习惯等因素也会影响收益曲线的形成。在实际的长期利率预测中,应用较多的是经过改进的预期理论,即流动性升水理论和优先偏好理论。本课题组研究表明,利率期限结构理论在长期利率预测方面具有一定的效果,但是由于短期利率波动频繁,传统理论无法对其进行精确的预测,因此自1970年代以来又产生了一系列新的描述利率行为的模型。根据影响收益曲线因素的不同,这些模型大致可分为单因素模型、多因素模型和时间依赖参数模型三种。对于短期利率预测本研究只作了研究方法探讨,有待进一步实证比较研究。 课题负责人 戴国强 课题参与者汪保健、连平、徐龙炳、陆蓉、张鹏、张勇、肖海燕、刘川巍、谢云山、梁福涛、吴许均、卢向前、杨枫、谢荣记、叶伟春、赵娜、董彦文、徐智斌、汪兴隆、张秦华、陈晗、王凯、游小列、洪椿裕、杨鹏、许力晨、黄岱、李晓晨 本文执笔人 戴国强、梁福涛上海证券报 《商业银行利率风险管理研究》课题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