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注具备业绩+催化剂的投资极品公司

2013年11月10日 13:38  证券市场红周刊 微博

  《证券市场周刊 红周刊》特约作者 凌芸

   加入私募以来,我参加了不少大型投资策略会,平时和圈内朋友及同事也经常交流,在这个过程中我开拓了视野,比如圈内比较重视主题投资,紧跟政策和趋势,而这一点恰恰是我比较欠缺的。于是,如何把主题投资和我的思路相结合来选股成为我近期研究思考的方向,简单的结论就是:具备“业绩+催化剂”的公司是投资极品。

  所谓业绩不必多说,就是要保证目标公司有比较良好的成长性。中国公司的生命周期普遍较短,预测10年有点离谱,但至少要看清目标公司3年内总体的成长脉络,对业绩有大概的预估,如果公司推出了股权激励,则预估业绩的难度就相对降低(当然不排除股权激励失败的可能),至少可以保证目标公司的业绩不会大起大落,有的股票可以短期暴涨100%,也可以短期下跌50%,这种股票只适合做波段,而不适合中长期投资。

  重点来说说催化剂。我所说的催化剂涵盖国家政策、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利好(如收购优质资产、签订重大合同、募资项目投产、外延扩张等)。先说国家政策,首当其冲的就是这两年的文化传媒股,在政策引导下,行业诞生了华谊兄弟光线传媒等大牛股,再比如近期的民营医院概念,目前两市纯正的民营医院股其实只有爱尔眼科通策医疗两家,再就是投资民营医院较多的复星医药,其余多是非主营,对业绩贡献有限。但投资炒作的是预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沾医院就涨了。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国家政策不能仅看表面,必须注重给公司带来的实质影响,比如上海自贸区概念,尽管诞生了很多牛股,但对多数公司来说利好很难量化,仅能归结为炒作的范畴。再说公司经营过程中的利好,同样要是能给公司业绩带来实质影响的利好,比如七喜控股多年业绩在亏损边缘徘徊,仅靠出资500万成立个游戏公司就连拉5个板,这种哗众取宠的利好使上涨缺乏根基,迟早会打回原型。而注入优质资产、签订重大合同、募资项目投产等利好才能给公司经营带来实质影响,通过测算注入资产的质量、重大合同对利润的贡献、募投项目的投入产出、外延扩张的有效性等动态估算公司业绩,对有的公司来说,催化剂的出现不仅会博得资金的青睐,还会给业绩带来新弹性,享受戴维斯双击,构成双重利好。

  如果目标公司既有良好的业绩,又有丰富的催化剂,那么这个公司就是投资极品。前不久在和一位券商研究员朋友交流一个公司时,认真研究了其基本面,认为公司基本面独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管理层有极强的进取心,而且募投项目会逐步贡献业绩,而且存在外延扩张的可能,满足上述选股标准,关注以来已有20%涨幅,尽管涨幅不大,但这种上涨让人踏实,因为清楚其背后的大逻辑。

  如果选到具备“业绩+催化剂”的公司,请千万珍惜筹码,因为它们将不断制造惊喜,给你带来快乐。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分享到:
保存  |  打印  |  关闭
猜你喜欢

看过本文的人还看过

  • 新闻台风海燕可能是人类记载最强风暴
  • 体育英超-范佩西绝杀 曼联胜阿森纳 视频
  • 娱乐龙应台谈金马奖和张悬“国旗”风波
  • 财经央企好工资引争议 隐形福利助长收入差距
  • 科技策划:双11网上抢购全攻略
  • 博客“团购”越南新娘暴露什么现实
  • 读书苦孩子:光绪儿时饿得偷吃太监食物
  • 教育女大学生光棍节出租自己 新浪教育盛典
  • 江濡山:习李改革新政的十大改革理念
  • 潘英丽:如何看待人民币自由兑换
  • 沈建光:四季度货币政策或将略紧
  • 张庭宾:人民币贬值楼市泡沫必破灭
  • 管清友:经济稳中趋缓 货币信用双紧
  • 张化桥:英国的影子银行
  • 陶冬:美就业骤升 欧利率突降
  • 刘远举:孙杨代言汽车广告有无不妥
  • 海若:我为何劝医生儿子去改行
  • 姚树洁:三中全会必谈的经济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