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我到上海买股记:仨朋友凑钱买一手

http://www.sina.com.cn  2010年10月07日 16:36  新浪财经

  许志林

  前两天,在整理书柜里的书籍时,不经意间,一本上半截棕色、下半截黄色封面的书籍映入眼帘,《上海深圳股票交易实用手册》,主编李训,厦门大学出版社出版。估计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最早出版的有关股票知识的书籍了。它的出现,勾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那要回朔到1992年,中国社会正处于巨大的转型期,保守和改革,姓资还是姓社,依然在争论之中。此时,中国改革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尽管已经是一位高龄老人,为了推动中国的改革开放,在当年的一月毅然开始了第二次南巡,一路直到南国的开放窗口深圳,广东一位记者为此写了专题报道《东方风来满眼春》,3月26日发表在《深圳特区报》上,很快地,这篇报道通过电波传遍了全国,"大胆地试,勇敢地改",总设计师发话,激起全国人民对改革的巨大的热情,各行各业也出现了一片新气象。而前几年备受争议的股票市场,也开始慢慢地走向公众的视野。

  当时的股票市场,只有上海和深圳有,并且不对外地开放。所以,虽然我时不时地在办公室,从单位订阅的上海《解放日报》上看到上海股票市场的一些评论消息,但具体股票市场什么样,如何操作,也还是不甚了了。在对股票一无所知的情况下,我有幸碰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也并不是在书店里买到的,而是在书摊上买的,当年的书摊也不是现在这种成规模的书报亭,而是地摊。这个地摊当时是在中山南路上的省建设银行门口,主要是当时那个建设银行门口很是热闹,因为省建设银行在改革开放的形势下,也开始尝试金融改革,第一次在南京发行一家投资基金,南京市民的投资热情一下子被激发起来了,为了买到这个基金,市民们提前一天,晚上七八点钟就开始彻夜排队,领号,当时的报纸也有报道,自从这份基金发行后,这家建行的门口就总是聚集着大批的人,因为建行最早发的是一种纸质的认购权证,通过权证才能买到基金,所以有不少人就将认购权证转手卖出,获取差价。总之,这里聚集着一批发财心迫切的市民,迎合大家发财心切的需求,书贩子就将这本书拿到这里来卖了。

  我当时在一家国营的贸易公司工作,单位的效益还可以,但再好的效益,也不可能发财啊,因为我的印象中,我当年的月工资没还有达到100元。所以,我也很想发财,也就到这家建行门口转悠,寻找能买到基金的机会,后来终于从黄牛手中,以黑市的价格买了一份认购权证,并以此成功地买到了建行发的基金(这个以一元为单位的基金,除了每年分红之外,在后来的一些年中,最高价曾经被炒到5元多,应该说,这个投资还是很值得的,按下不表,还是谈买股票的经历)。此时在这个地方看到了这本书,我也就毫不犹豫地买了下来。

  回家后,迫不及待地打开看,发现确实是一本很翔实、很实用的书,从如何开设股票帐户,如何进行股票交易,一直到投资技巧,上海深圳市场的股票介绍,让一个完全不懂的人,可以通过这本书了解到一些基本的操作程序。须知,建国之后,股票市场就被取消了,我们这一代生在新社会,长在红旗下的人,除了从茅盾小说《子夜》中知道旧社会有股票市场外,对交易方法等等都是一无所知,连"空头"、"多头"的说法都觉得很新鲜。读着这本书,我心里渐渐萌生一个想法,既然南京没有股票,而上海有股票,南京离上海不远,我何不到上海直接去买股票呢?

  我将这个想法与一位好朋友交流,他也很赞同,只是,他的工作忙,脱不开身,于是他也委托我到上海后,多多了解这方面的情况,他也想买股票。说干就干,我当时在一家经营纺织品的贸易公司工作,工作相对自由一些,92年那时候还是6天工作制,我也是跟单位请了假。到上海找谁呢?好在妻子家在上海有亲戚,联系过后,决定住在岳父的妹妹(嬢嬢)家,那时候的人都非常穷,哪舍得钱住旅馆啊,印象中当年的嬢嬢家住在黄浦江边的一幢二层的小楼里,是公房,当时上海的住房非常紧张,这幢小楼到底挤住了多少人家我也不知,只是她们一家四口是挤住在一间屋内,为了解决住房紧张的问题,他们家又在这个房间搭了个阁楼(层高很低,直不起腰,抬不起头,只能放床铺),这样,嬢嬢的儿子就每天通过梯子,爬上阁楼睡觉,我来了之后,也就和他一起住在了阁楼上。

  从南京出发时,我还将自己家的积蓄搜罗一空,七凑八凑,也才不到三千元,虽然如此,对每月工资不到100元的我和妻子来说,也是一笔巨款了。为防止被窃,特地让妻子在内衣上缝了个口袋,将钱装进,缝上。一切准备好之后,我就买了张火车票到上海。由于在南京时已经通过电话和上海的嬢嬢联系好了,连从上海火车站下车后坐哪一路公交车都了解清楚了,所以,到上海后我很快就坐公交车来到了嬢嬢家,倒是没费什么周折。

  到上海之后我才知道,上海虽然是最早开设股市的地方,但是对当时的绝大多数上海人来说,股票也是非常陌生的东西。嬢嬢是一个小学教师,她丈夫是个工厂的工人,对股票只是听说,从来没接触过。所以,当我将来意一讲,他们只能提建议说,听说在靠近南京路的延安中路上,有一家海通证券公司,那里有股票交易,你可以去看看。由于当天天色已晚,住下来后。第二天一早,我就乘公交车,来到了上海最繁华的南京路,在与南京路垂直相交的一条路,就是延安中路。才走进这条路,就看到了海通证券门口聚集着大群的人,走进证券公司,里面更是热闹异常,简直可以用水泄不通来形容。证券公司各个窗口都挤满了人,而显示股票行情的大屏幕,挂在正对大门的墙壁上方,非常高,而且字体非常小,靠近了仰头望才能看清,一些挤不进来的人,居然拿着望远镜,站在门口对着这个行情屏幕看,由此也可见大厅的拥挤程度了。

  由于证券公司的营业窗口都挤着买股票的人,窗口里面的工作人员都是忙碌异常,所以,关于买股票的问题,要想问证券公司的工作人员,让他们解答基本是不可能的。于是,我只能请教在证券公司看行情的人。询问了几个人之后,我终于有了大致的了解,一是买股票是需要起大早排队的,大概凌晨开始,就有人排队了,然后自觉组织起来发有编号的扉子,这样,等到早晨8点证券公司开门之后,你才能拿着扉子,凭这种资格再进证券公司买卖股票。再者,如果是第一次买股票的话,必须至少要有两万元钱,才能够容许你开户买股票……由于我不会讲上海话,只会讲南京普通话,而上海人骨子里对外地人是轻视的,所以,在请教了几个人之后,我只能大致问清了这几个情况,然后又看到大厅里有《上海证券报》卖,又买了一份报纸,就回到嬢嬢家。后来才知道,要想买上海的股票,还有一个关键的问题,那就是要上海的股票帐户,今天这个帐户当然不稀奇,只要花上四十元钱,可以在任何一家证券公司开到,当年这可是希罕的品种,一般上海人手中也没有。比如我的这个嬢嬢家,甚至没有人知道买股票需要这些证件。

  那时的通讯还很不发达,为了将打听到的消息告诉我南京的朋友,只能通过长途电话,而长途电话只有邮局才有,按照每分钟记时算钱的,而且白天和晚上的价格也不一样,我是特地等到晚间,坐公交车到邮局,然后给朋友打了长途电话,将这些情况告知,其中最重要的,是将需要两万元钱才能买股票的情况告诉了他,我觉得这对我们来说是一个难以解决的难题(我的那位朋友在机关工作,当时机关还是很清贫的,工资同样不高,也没有能达到万元的存款)。

  我原来想,如果两万元凑不到的话,看来到上海买股票这个打算只能放弃了,但第二天我与朋友联系时,他告诉我说,他认识一个干个体,做蓄电池生意的,现在也成了朋友,他比较有钱,这样,我们三人将钱凑在一起,两万元就有了,当然,那位个体户朋友一个人也能拿出两万元,但当时大家对股票市场认可度不强,他也不愿意一个人出钱,三个人出钱买股票,也有风险共担的意思。在南京的朋友让我在上海等着,他们第二天就赶来上海。

  第二天上午在约好的海通证券大门口,我们大家见面了,那位个体户是我朋友的朋友,现在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买股票发财,走到了一起,大家都成了朋友。此时,我们再次询问证券公司门口的人,才知道如果要买上海的股票,一定要有股票帐户这个本本。但谁能有这个本本呢?我的嬢嬢家肯定是没有了,好在我这两位朋友在上海也有亲戚。这时候个体户朋友老严一拍脑袋,想起了他的一个远房亲戚,在银行工作,也许,她那里能够提供股票帐户,或者,至少能提供如何取得股票帐户的信息。

  于是我们随着老严的记忆,向他亲戚所在的银行走去,好在银行的地址没变,找到这家银行之后,老严报出他亲戚的名字,她也还在单位,于是,我们在她的办公室里见到了她。老严的这位亲戚也是一位中年女性,对老严而言,可能也是嬢嬢、婶婶这样的远亲关系吧。老严将自己来意一说,还真的非常巧。他的这位亲戚说:“一般的上海人也确实没有这个股票帐户,但我因为在金融系统工作,那年上面发行上海第一只股票飞乐股份,号召大家认购,我就认购了4股(当时股票是百元面值),后来,为了领取股票的红利,买飞乐股份的人每人都有了一个股票帐户,所以,我有一个股票帐户的本子。”哈,这样一来,原来不可逾越的难题就一下子解决了。

  解决了帐户问题,大家心里的一块石头终于落地,于是,我们大家约好,明天起一大早,争取凌晨三点多钟到海通证券公司门口排队,那时候股票账户的管理也是非常严格的,买股票一定要股票帐户持有者本人来,并带上身份证件,所以,我们也与老严的这位亲戚讲好,在我们凌晨排队领好号牌之后,希望她在第二天早晨八点钟,也能来到海通证券公司,帮我们买股票,这位亲戚还是满帮忙的,一口答应了下来。于是,我们分头回到自己的住处(那时候大家都很清贫,也都是各人找自己的亲戚家落脚,没有住旅馆)。

  第二天凌晨,我很早就起床,然后坐上了夜间的公交汽车,在南京路车站下车之后,略微走点路,就来到海通证券公司门口,此时海通证券公司门口已经有几个人排着队,我那两个朋友也到了,于是我们就顺序排在他们后面。

  那时的马路还没有搞亮化工程,感觉我们所排队的那条延安中路黑漆漆的,在黑暗中,人的面目也看不清楚。由于来得早,排队的人也不多,大家也并不是紧紧地排在一起,而是松散型的,记得海通证券门口有一排铁扶手栏杆,大家或靠着栏杆,或者直接坐在栏杆上面,有人抽烟,有人聊天,当然都是上海话了。估计那些排队的人之间也比较熟悉了,从他们口气中,听出他们是专门做股票生意的黄牛,确实,那时候股票是一个完全新的事物,一般有正经上班单位的人是不来买的。后来这些黄牛中有人问我们,“你们从哪儿来啊?”我们说:“南京啊!”他说:“约,你们南京人满聪明约,能跑到上海来买股票。”我们说:“谈不上,南京人一贯的称呼是大萝卜,实在,比你们上海人差多了……”但他说:“能到上海来买股票就是聪明啊,阿拉上海人很多人都不敢来买呢!”大家谈谈说说,在不知不觉中,天色就开始亮了。这时候,有一个人自发地开始给大家发编号的扉子,那排在前面的几个人很有经验,说这个扉子证券公司是承认的,这样,我们也就拿到了一个扉子(拿多了也没用,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帐户)。

  在焦急的盼望中,天亮了,等到七点多钟的时候,证券公司门口慢慢地聚起了人,但我们因为有扉子在手,所以也就不怕别人插队,将近8点钟的时候,证券公司出来了一位男性工作人员,确认了大家手上的扉子,然后对大家讲了,按照扉子上的顺序买股票。8点钟,证券公司准时开门,大家一起涌进了里面,抬起头,看着远方高高挂在墙壁上的行情显示屏。我们拿着扉子,紧紧地跟着前面的人排着队,向证券公司的窗口走去。此时,老严的那位亲戚也已经来了,虽然有扉子,但证券公司里面依然非常拥挤,好在当时还是五月上旬,天气不太热,不然,在那个拥挤中,肯定要挤出一身汗的。

  此时的上海证交所,挂牌的还只有八只股票,也就是后来所说的老八股,当时的股票还没拆细,是100元为一个股票单位的,这八只股票的挂牌价,早已从当初的100元面值升上去了,印象中,豫园商场的价格最高,其他股票就比较一般,但也都是几百元一股。在之前,我们三人经过协商,决定买延中实业股票,这只股票当时被上海人称作“臭延中”,主要是曾经被炒高至380元,但后来一路下跌,将不少人套牢,而且有一个股民据说在买了延中股票之后,看到它一路下跌后,实在受不了,最后自杀身亡,这是报纸上第一个报道因为炒股而自杀的,以至于延中股票在人们眼中变臭了。但我们觉得,延中股票便宜,而且业绩也没什么问题,既然别人不敢碰它,也许正是我们买进的好机会。于是以209元的价格填单买进了延中实业股票,当时是将两万元全部用完,回来后,再根据个人的资金量大小,分配了一下股票,当然,也是名义上的,因为我们所买的股票实际真实的名字是老严的那位亲戚,好在,我们大家都是讲信誉的,在以后股票不断上涨,卖出过程中,也没有发生任何矛盾。

  买好股票后,我们就回到了南京,没过几天,上海股票市场开始取消了入市的限制(印象中是5.21),有大量的新市民都发现了股票市场是一个让人赚钱的地方,于是纷纷涌入开户,在大量的资金涌入下,上海股市的老八股就呈现一路上涨的态势,当时通讯很不发达,但我在南京通过看《解放日报》,也能了解到上海股市上涨的信息,那些日子,股票几乎天天上涨,我们三人天天喜笑颜开,想不到,这个钱这么好赚啊,后来,等到南京一开始发行上海的股票帐户,我们就都登了记,成了南京的第一批股民。

  此后,我开始涉足股市,而随着中国股市的发展,我的命运也发生了改变。

转发此文至微博 欢迎发表评论  我要评论

> 相关专题: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留言板电话:4006900000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10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