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股份回购的完成时和进行时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6月12日 09:19  中国会计报

  杨雪

  6月9日15:00,海马股份收于5.57元,深成指收于10740点,此时距离海马股份宣布实施股份回购计划已半年之久。这期间,无论是海马股份还是深成指,都有了不小的涨幅。

  近日,天音控股、丽珠集团和海马股份纷纷发布回购进展公告。不同的回购路径、不同的回购结果,让股份回购再次成为市场焦点。

  “股份回购在成熟资本市场实属常见,虽然在中国还处于起步阶段,但它的积极意义已经显现。”西南证券研究员王大力对《中国会计报》记者如是说。

  一样的梦想不一样的回购

  海马股份似乎和市场开了个玩笑。

  6月2日,海马股份发布公告称,公司截至2009年5月31日,回购股份总数为0股,支付回购资金额为0元。因回购目的不单纯而一直为各方猜测的海马股份再次被推向了风口浪尖。

  “不能因为回购不成功就否定上市公司的回购行为。”中国人民大学金融与证券研究所副所长梅君在接受《中国会计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是在一定期限内进行的,而且股票市场的情况随时在变,公司要根据市场情况行动,而不是为了实现某种承诺去实施回购。

  海马股份2008年12月9日发布了回购报告书,其中明确了公司将以不超过3.6元/股的价格回购不超过3000万股股票,回购资金不超过1亿元。海马股份的回购期有1年之长,回购数量方面则只有3000万股的上限,而没有下限。回购期限过半,海马股份的回购似乎成了一纸“空头支票”。

  号称“A股回购第一股”的天音控股似乎比海马股份实在了许多。

  5月19日,天音控股发布关于股份回购实施完毕的公告显示,截至5月17日,天音控股一共在二级市场上回购358.89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0.378%),耗资1241.6326万元。天音控股的回购价格上限为3.5元/股。全部收购均在第一期完成。由于第二期回购期间公司股价一直运行于回购最高限价上方,因此公司董事会未对第二期股份回购做出具体安排。

  作为B股回购首例的丽珠集团,在去年股指深幅下跌、市场低迷之时,宣布公司自2008年12月5日起正式实施回购部分B股方案。此举在当时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更激起各方对于B股改革的热切期望。

  半年后,丽珠集团也向市场交出了答卷。截至5月31日,公司累计回购B股数量为720万股,占公司总股本的比例为2.3527%,购买的最高价为港币10.50元/股,最低价为港币8.38元/股,支付总金额约为港币6884.21万元(含税费)。

  回购是稳定股价的积极之举

  纵观天音控股、海马股份与丽珠集团的回购之举,虽实现的路径不一,但其回购的原因都是惊人的一致:全球金融危机及国内A股市场深度调整,公司股价因持续下跌已严重低估,为了体现公司对未来发展的信心,回购公司公开发行的社会公众股份。

  “一般而言,上市公司回购其股份是由于公司认为股票价格远远低于公司的内在价值,希望通过股份回购将公司价值被严重低估这一信息传递给市场,从而稳定股票价格,增强投资者信心。”王大力分析道。事实上,上市公司通过回购确实也达到了预期目的。

  就在天音控股去年发布回购股份的消息之后,10月31日和11月3日天音控股连续2天放出巨量涨停,其股价也从未公布回购时的2.6元最高冲到3.29元。海马股份更是在公司正式发布回购公告之前,股价就已经超过了3.7元/股,12月8日涨到了4元/股,12月9日宣布当天更是冲至4.27元/股。丽珠集团在发布回购公告当天,A股、B股均以涨停报收,且丽珠集团回购B股还引发了沪深两市B股的强劲反弹。

  股份回购要牢记“现金为王”

  自2005年证监会发布《上市公司回购社会公众股份管理办法》(试行),至去年证监会发布《关于上市公司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的补充规定(征求意见稿)》,从最初的非全流通股到今天的全流通股,从股份回购仍需行政审核许可到今天只需备案、完全市场化运作,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已蹒跚走过了四个春秋,历经了多次摸索。在市场的跌宕起伏中,股份回购不时成为热点,受到市场的追捧。

  虽然上述三家上市公司的股份回购对维护公司的股价都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其他上市公司如要效仿也要考虑自己的实际情况。

  “股份回购需要足够的现金支持。”在王大力看来,这是决定上市公司是否股份回购的重要因素之一。在天音控股发布的去年第三季度的公告中,记者找到了其在哀鸿遍野的世道中依然豪掷千金的原因所在。公告中显示,天音控股总资产为69.71亿元,所有者权益为15.26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净现金流为4.97亿元,货币资金余额20.91亿元。正是因为有如此充沛的现金流作为靠山,天音控股才敢投入7000万元资金用于回购股份。

  “上市公司回购股份一定要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经营综合判断。”王大力最后说。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