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的学者刘哲对分析师的预测能力有过深入分析,发表了题为《中国证券分析师盈余预测研究》*的文章。
孙旭东/文
作者采用Wind资讯数据库中全部A股上市公司未来一年的盈利预测数据,时间跨度为2005年到2006年,其结论如下:
1. 分析师的盈余预测带有乐观倾向,随着年报披露时间的临近,预测偏差会越来越小。平均而言,在年初预测中,只有约20%的预测能最终落在离真实值正负10%的范围内,而到了年末,这一比例达到约45%。
2. 对同一家公司做预测的分析师人数越多,预测的误差越小。当分析师对公司的盈余预测越趋于一致,结果就越准确。
3. 分析师在钢铁、有色金属等周期性行业上极易产生乐观和悲观的预测,而在信息设备、农业板块上,则总存在乐观的预测。因此,在利用分析师预测进行估值时,需要根据行业不同对预测的可信度做出判断。■
点评:
作者的态度很严谨,在分析数据时采用了缩尾法,剔除了最大最小值两端各1%的样本。虽然如此,在每年年末,分析师的预测结果也只有不到一半能落在实际值正负10%的范围内,而在年初准确度就更差,这对喜欢使用动态市盈率法的投资者来说不是一个好消息。
那么现在,分析师们预测的准确性是否有了进步?4月2日,大恒科技(600288)公布年报,每股收益0.29元。Wind资讯显示,一位分析师在3月20日做了预测,为0.19元。宝钢股份(600019)2008年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6459万元,而分析师的预测平均数是1.05亿元。
其实,分析师预测过于准确也未必就一定是好事。作者发现,“分析师对公司盈余预测越趋于一致时,能有效地减少预测的偏差。”而以我的经验,如果有两位以上的分析师在同一天(或相差一两天)发布了对某家上市公司的盈利预测,且每股收益的预测值在小数点三位后都相同,那多半是参加了该公司的同一场分析师见面会。如果某家上市公司的盈利出现了大幅波动,而分析师在年报发布前几天、十几天做出的预测值与实际数相差无几,我更愿意相信这位分析师与公司的关系不错。问题是,如果分析师将时间和精力大多用在了和上市公司搞好关系、打探消息上,他还有多少时间和精力用来认真地作研究呢?
从美国证券市场的情况来看,很多上市公司会迎合华尔街分析师的盈利预测,这是因为如果一旦公司的盈利状况低于市场预期,股价就会大跌。不过,这种游戏玩的时间长了,上市公司终究会受不了,有些胆大的CEO和CFO便走上了财务舞弊之路。还好,我国证券市场上这种现象还不多见。
刘哲的这篇文章用到的数学知识并不多,但其研究内容与投资高度相关,作者还谦虚地表示文章有局限性,未能根据分析师预测的偏差提供出股票购买策略。学者的态度是严谨的,做出任何一项结论都需要数据的支持。在没有数据支持的情况下,我倒是建议价值投资者多关注周期性行业的上市公司。正如文章中所说,分析师对周期性行业公司极易产生乐观和悲观的预测,这意味着公司的股价也极有可能受影响而大起大落,从而为以公司内在价值为买卖依据的价值投资者提供极好的投资机会。
从更长远的角度考虑问题,我建议投资者学习巴菲特,不要过多关注上市公司的短期盈利情况,而是将注意力放到公司是否具备长期竞争能力上。
*全文详见中国金融学术研究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