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汇查询:

权证:财富神话破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09月30日 22:45 《资本市场》

  作者:仲志远

  8月初,权证市场全线延续了跌势,无一飘红。8月23日,也就是宝钢权证的最后一个交易日,走势图上演了一场惊心动魄的戏剧。当天的权证末路狂奔,死伤无数,甚至拖累了整个权证市场,哀鸿遍野。在行权日迫近之时,宝钢权证变成了一堆废纸。期望获得行权的权证最终成了泡影。

  权证曾经造就了许多财富神话,其节节飙涨之时已经有业界操盘手预示了其风险,但没有意识到权证的风险竟然如此之大。

  “权证将会回归到原来的样子,一切归于幻灭。一轮又一轮击鼓传花的游戏之后,它们各自的使命已经完成”,国信

证券投资总经理钱海章博士感慨得非常冷静。

  遥想当初,股改对价时为了补偿流通股股东的差价,股改方案将消失已久的权证再度抬出了江湖,股改后的第一只权证就是宝钢权证。

  风云际会之时

  2005年8月22日,股改推行之后,时隔10年之久的权证再次现身。惟一的宝钢权证一时吸引了无数的短线活跃资金入场。权证T+0交易的规则吸引着短线热钱涌向权证,在短短的半天内换手率已超过200%,疯狂的炒作使成交量急剧暴增。

  宝钢权证刚刚面市的两个交易日,强大的赚钱效应已将市场短线资金召唤过来,而同期的许多个股多被冷落,甚至连大盘股的资金也被快速地抽离出来投入到了权证市场。

  权证最初是T+0交易,资金进出相当灵活,具有非常高的投机性,短线操作者蜂拥而来,几乎短兵相接。宝钢之后,武钢的两只权证也紧随其后上市。三只权证的成交额甚至远远超过了2004年排名世界第一的香港权证市场。“后面进去的投资者往往是盲目跟风。在与券商、QFII、基金以及其他机构投资者博弈的权证市场上,普通的中小散户往往只有面临大幅亏损的结局,而主要赢家就是机构投资者”,一名操盘多年的基金经理对《资本市场》记者说。

  原因很简单,机构投资者参与了上市公司的股改,配售获得了原始权证的收益,在权证稀缺之时,短线资金的热烈爆炒几乎会让人失去理智,机构投资者往往会找个时机高位套现走人,留下一堆散户投资者在权证市场上相互倒卖。权证的出现主要就是为股改服务的,既然上市公司大股东不想以股份或现金支付流通股股东的对价,那么,因为稀缺而导致权证的非理性溢价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权证的交易制度满足了相当一批资金的博弈机制和快速盈利的欲望。可以想像,具有赌徒心理的投资者绝不会放过这个难得的机会。此后,深沪股市陆续上市的权证,刚刚面市之后旋即转入爆炒的盛况,甚至每每以涨停开盘,其分流的资金几乎让A股市场边缘化,即使不断投入新的权证上市,也难以遏止这一疯狂的势头。

  惨淡收尾之日

  权证一度涨势凌厉。当各路资金热捧权证而且乐此不疲之时,权证市场的整体行情也节节飙涨,升幅从数倍到几百倍不等,大量的热钱也不遗余力地加盟搅局。多年以前的教训已经抛诸脑后,实际上,绝大多数权证品种根本就不具备投资价值,爆炒往往引发出极度的投机,一有热钱有撤退的迹象,势必带来多米诺骨牌效应,权证随即一泻千里,满目疮痍,而且无法收拾。

  大量的权证掌握在基金公司的手里。这些握有权证的大户们的一举一动即可改变权证的操作手法。“我们拿到手的第一天就全部卖掉了,根本就没有留着过夜”,记者熟悉的一名投资经理毫不掩饰其中的秘密,“还要等待什么时机呢”?

  2005年,市场热炒宝钢权证之时,许多基金在第一轮就干脆利落地离场。当年的基金三季报显示,持有宝钢股权而且获得了权证分配的基金公司其权证数量大多为零。

  权证市场的投机气氛相当浓厚,即使像基金这样专业的操盘手也不敢将它保留个一年半载,结果倒是非常的戏剧化:公募基金金蝉脱壳,私募基金胜利出局,只剩下那些中小散户在最后买单,2006年初夏的茅台权证以此收场,眼前的宝钢权证也将以此终局。

  85.78%的跌幅,1164.77%的换手率,宝钢权证的末日就像一架注定要坠毁的飞机,在其走势图上划过一道凄厉的轨迹;而且一旦宝钢股价无法达到其原定的计划,那么,数百万的权证就连行权的价值也将最终失去,曾经灿烂无比的宝钢权证就在短短的一年里成了一堆毫无价值的废纸。权证市场上的其他权证是否也像宝钢权证那样不得善终,恐怕谁也无法预知,只有等待天意了。

  权证的涨跌幅度太大,自其问世之日期就是一轮又一轮博弈的开始。几番爆炒之后,权证下跌的颓势已经无法扭转,其中蕴藏的风险最终将由中小散户烧钱来化解。

  可以有理由恶意地怀疑控股股东的用心。当初股改对价时,非流通股股东并不想支付流通股的流动性溢价和风险溢价,只想以市价直接上市流通,又怕大面积地引发流通股股东的不满情绪,导致流通股股价暴跌,所以就将流通股股价所包含的流动性溢价和风险溢价用权证来表现,但权证存在一个致命的缺陷,一旦利益关联方的操纵,权证的价格最后可能将会无效。因为谁都不希望认沽权证的持有者真正能够行权,即使熬过了最后的交易,大股东也极有可能在权证到期之日做高业绩,提升股价,最终让认沽权证的价格约等于零,让权证持有者的暴富梦想粉碎。

  “权证就像是一纸合同,到期就作废”,国信证券的钱海章博士解释,“作为一种支付手段,本意是让流通股股东得到一些补偿,实际上大股东并没有付出什么东西。以前还有政府买单,而现在是市场行为,投资者需要自己为自己的行为负责,承担一切后果”。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