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权证动态 > 权证频道 > 正文
 

六个月内完善创设机制 权证整体发展思路已形成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30日 09:59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方 原

  北京报道

  继宝钢权证风暴过后,近日上市的武钢认购和认沽权证再续“权证不败”的神话,上市之后连续涨停,权证席卷之处,市场瞠目结舌。

  11月28日,记者了解到,上交所在本周推出创设权证后,对权证市场的整体发展已形成思路,权证市场的发展将纳入统一规划之中。

  据交易所有关部门透露,具体思路是“连续创设”权证将给予6个月的试验和完善期;在此基础上,于明年二季度之前计划推出备兑权证。

  6个月完善“创设”

  据了解,由于市场的需要,上海证券交易所将在一定程度上增加权证的供应量,而拟定的两种途径是一是创设已有权证;二是新发备兑权证。业内人士表示,交易所的这种安排实际上明确了权证发展“两步走”规划。

  “交易所已经制定了权证发展的一些整体原则,这些原则是对发展权证市场进行全方面的关照。”上证所新品开发小组的有关人士表示。

  据这位人士介绍,一方面要借鉴国际通用模式,并与中国特定的市场环境相结合;另一方面,在操作上要根据股本权证和备兑权证具有不同的性质和特点,对二者的发行上市采取不同的管理模式。同时,以权证为工具解决股权分置问题时,主要考虑备兑认购权证,同时根据公司实际情况将认沽权证作为方案的一种补充。

  据了解,交易所对创设权证完善的另一项内容就是,对创新试点券商创设业务进行观察和评估。

  据悉,未来的6个月的时间内,交易所还会发展一批权证创设业务,而对创设主体券商的选择,将会是“有减有增”的过程。如果在这一阶段由于存在违规操作或不能控制市场风险,10家创新试点的券商部分会遭到淘汰,非创新试点券商也有可能进入权证创设业务。

  深交所会员部的有关人士也对记者表示,深交所也将尽快推出创设机制以适应权证市场的发展。对于创设券商的选择,深交所表示,除了要有能够承担起市场交收能力的经济实力,还必须要求有理性,并且需要较强的风险管理能力。

  慎待“备兑权证”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两个交易所将谨慎推出备兑权证,时间在2006年二季度之前。“相信这一时间跨度,给市场各方作准备是较为宽裕的。”上证所有关人士表示。

  据了解,备兑权证并没有此前业内想象的那么快推出,主要是这一业务对券商业务能力的要求很高。备兑权证需要券商具备相当的设计能力、交易经验和风控水平。另外,备兑权证将进一步考验市场各方的协作与诚信。

  对于备兑权证的风险管理问题,有业内专家表示,如果按照其他市场的做法,可以采用发行高息票据,或者认购权证和认沽权证同时发行的做法。不过,一位券商人士表示,仅以目前国内的技术手段,完全对冲掉风险几乎是不可能的。

  一般来说,备兑权证发行人的直接收益包括权证的发行收益和做市过程中买卖权证的价差收益。但目前交易所的相关法规中,并没有明确给予券商做市商资格。

  有关券商人士表示,券商发行备兑权证产品时机还不成熟,交易所把这一业务放在明年是理智的选择。

  广发证券有关人士分析,权证发行人必须提供履约担保。履约担保条款虽然充分保护了权证投资者的利益,但对于权证的发行人来说,却要承担更大的风险。如果股价下跌,券商需自行承担股价下跌的损失。特别是对于发行备兑认沽权证的券商,股价下跌时券商必须以履约担保金为基础,向权证投资者支付现金差价或实物标的证券。由于理论上股价的下跌幅度是不可预测的,因此券商发行备兑认沽权证所要承担的风险更大。

  上证所有关人士表示,交易所已在几方面为备兑权证的推出作出了制度上的设计和准备。

  其中包括对备兑权证标的股票的定位是,选择规模大、流动性强的市场龙头股作为标的股票,以稳定市场和促进交易。

  同时,在目前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备兑权证发行人的准入资格条件。因为权证市场的一个主要风险来源就是发行人的信用以及其管理风险的能力,因此应要求备兑权证的发行人必须是资产信用优良、具有良好风险管理能力的券商。

  上证所有关人士透露,交易所对备兑权证发行监管的重点,将放在事前从严审查发行人履约能力所应具备的财务条件及诚信,以及对发行人事后风险承担状况的持续监控。

  另外,交易所在备兑权证的制度设计中,也将合理借鉴海外成熟权证市场(如香港市场)的经验,及时设计和增加新的品种,适应市场发展和投资者需要。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2,100,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