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报记者 韩益忠
本周,权证市场的火热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限制,但权证留给人们的思考才刚刚开始。
思考一:
谁是最大赢家
这是人们现在最为关心的。据记者观察,券商是此次权证盛宴的主角,有人算了一笔账,假设某券商创设了1亿份武钢认沽权证,冻结了3.13亿元资金。如果最终在1.00元卖出,就可以马上获得1亿元现金收入,待1年之后要行权时,如G武钢股价高于3.13元,投资者肯定放弃行权,则1亿元全部是收入;而如果股价低于3.13元,投资者行权,只有当股价低于2.13元时,券商才无利润可赚,而这种情况对于业绩优良的G武钢来说,可能性不大。如果券商在1.00元价格之上卖出,收益率将会更高。
显然,这里有一个权证为何而设的问题,从券商大胜而归的战绩看,权证给券商带来了一块新奶酪,但事实上,设置权证是股改工作中一项“创新”活动,是上市公司少支付对价的一种方法,为此,手里拥有武钢权证的投资者心理自然不平:本来因为想获得“补偿”,才被动地拥有了权证,这应该是对价的一部分,但券商现在靠所谓创设就获得了权证,这是不是“显失公平”?且正是券商的创设,直接导致了他们权证收益下降。
思考二:
“T+0”成烟雾弹
此次权证炒作的最大发现,是在炒作权证的过程中,“T+0”唤回了资金的参与热情。不增加外围资金,行情就可以活跃,资金就可以放大,这是权证带来的意外之喜,市场注意力由此也从对股改方案的关注转移到了捕捉短线机会上,这使得后市股改工作在某种意义上变得更简单、更顺利了。
既然“T+0”功效如此大,有人就推测,今后一旦大盘遇到险情,诸如新老划断等等,管理层会不会再扩大“T+0”的范围,以转移市场注意力呢?
思考三:
信息透明度太低
目前交易所不能向公众投资者提供权证交易时诸如机构投资者、中小散户和庄家游资的每日交易量及持仓比重的具体数据。而上市权证交易数据的披露,在国外是完全透明的,这是投资者每天下单的参考依据。如果交易所不能提供这方面的重要数据,那么人们就有理由怀疑对于权证交易的监管是否有效,更遑论管理层对其中的违规行为是否能进行有力度的处罚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