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2015年初,以融资融券、收益互换、场外配资的大规模加杠杆,使得资本市场经历了一场交易量空前的盛宴,创造了“神创板”近几百倍市盈率的空前神话,券商的各项业务出现跳跃式增长。年中股市突然大规模崩盘,配资账户爆仓,券商在去杠杆的过程中业务结构又再次重新调整。
数据显示,沪指从2014年12月31日收盘点位3234.68点起步,一路扶摇直上,于6月12日站上5178.19点高位,区间累计涨幅59.72%。
这一波牛市始于券商股,半年时间里,券商融资融券、股票质押等业务为市场源源不断地提供杠杆资金。在杠杆牛升级至疯牛的过程中,又引发大量资金“跑步入场”,为券商的经纪业务带来不少增量。
2014年11月,A股新开户数达到1083.5万户,至2015年3月,月度开户数又增至4868.9万户。至6月,A股月度新开户一直维持在四五千万户的区间。
如此大体量的散户令成交量暴增,甚至超过2007年牛市时的峰值。数据显示,上半年沪深两市日均成交额达11337亿元,同比增长515%,成为上市券商经纪业务大幅提升的最重要因素。
牛市凶猛,不仅是券商上半年净利润多数以3倍以上利润增长,而且再次验证券商中的经纪业务成为熊、牛市场最大变量的观点。
2015年上半年,上市券商营业收入合计达到2324.4亿元,同比增长271%,净利润合计达到1087.6亿元,同比增长363%。从经纪业务来看,上半年券商经纪业务收入大幅提升,总计达到970.4亿元,较去年同期增长387%。在上市券商上半年营收占比中,经纪业务份额继续提升,累计份额达到58.21%,同比增长6.65%。
2015年的融资融券金额的大幅增加,成为本轮牛市区别于以往牛市的重要特征,也使得该业务成为券商业绩强有力的支撑,并成为券商2015年的新盈利点。
融资融券规模爆发始于2014年10月初,此后该数据出现跳跃式增长,并在12月19日首次突破万亿元大关,并在随后的不到5个月时间里冲线2万亿关口,在6月18日达到2.27万亿的历史峰值。值得注意的是,当日整个A股市场的股票流通市值仅为50万亿,融资比例远远超出警戒线。
2015年125家证券公司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305.08亿元,上半年实现净利润1531.96亿元,其中增速最快的业务就是两融业务,实现利息净收入366亿元,利润贡献一度超过两成多。除此之外,在信用业务中,上市公司股权质押、约定购回以及收益互换等业务也迅速扩大规模。2015年前三季度股票质押式回购业务总规模突破1万亿元,同比增长337.8%。
有券商分析师称,在两融高速增长阶段,沪深300指数每上升1点可以带来5.96亿元的两融余额。2014年6月至2015年6月,两融余额绝对值增长超过四倍,两融余额占市场流通市值的比例是去年同期的两倍以上。
然而,6月末的一场断崖式下跌,令上证综指两个多月内重挫逾2200点。在这一过程中,向来靠天吃饭的券商业绩一落千丈。
下半年开始,多家证券公司收紧杠杆,正视融资业务风险。监管层多次核查信用业务,并叫停了融资类收益互换业务。两融规模从峰值跌至9000多亿元仅用了不到三个月时间,速度之快、下降幅度之大出乎市场预料,两融业务给券商带来利息收入缩水近2/3。
2015年7月,证监会为防止股市暴涨暴跌,开始清理场外配资。而随后在场外配资爆仓的影响下,券商两融也被动去杠杆,一度出现融资客爆仓。
继此前明确券商不得以任何形式参与场外股票配资、伞形信托等活动后, 7月1日证监会又连夜出台了两融新规,明确两融规模不超券商净资产四倍,同时券商可自主决定强制平仓线。在此背景下,券商纷纷推出了上调保证金比例、控制信用账户持股过于集中风险、调整两融担保股票范围及折算率等多项收紧两融的措施。
除了两融业务,股票质押也是杠杆资金的重要组成,此外,券商还给少数投资者提供的一个杠杆——融资类收益互换。这项所谓创新业务在12月初也被监管层叫停,据估算该项业务的市场规模保持在1200亿元左右。
随之而来的,是经纪业务受挫严重。在股灾中,经常出现“千股跌停”、“千股停牌”的奇观,人心惶惶,市场情绪极度低迷,交易量也随之骤减。7月,月度新增开户数骤减至2048.7万户,环比下降55.86%,自8月开始至11月,月度新增开户数仅维持在1000-1500万户的较低区间内。
根据招商证券的统计数据,7月23家上市券商实现营业收入268亿元,环比下降46%,实现净利润116亿元,环比减少52%。根据证券业协会数据,124家证券公司第三季度代理买卖证券业务净收入共计610.6亿元,仅占前三季度的27%。
不过,经过三季度的去杠杆和清理场外配资,指数在10月开始企稳回升,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热潮再现。截至12月25日,融资融券余额回升至1.15万亿元。
股市大跌,券商也因此出现融资业务上的坏账。2015年12月1日,国信证券提取融资类业务坏账1.5亿元,主要都是投资者借走的钱还不了,在证监会新规下,券商两融杠杆也降到了1:1。
相对于两融,券商的投行业务也受到阻碍。7月初,IPO暂停,券商、投行一下被泼了冷水。中国证券业协会数据显示,2015年上半年125家券商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160.51亿元,上半年投行业务规模是去年全年的2倍。而第三季度证券承销与保荐业务净收入为81.87亿元,虽然,依赖再融资和信用债市场持续扩容的市场机遇,投行业务收入并没有缩减,但整体看来,并没有延续强烈的增长趋势。虽然11月IPO终于重启,但对券商今年的投行利润贡献仍有限。
在股市大幅波动当中,最受市场关注的应是券商的自营业务。7月4日,中信证券带领21家券商周末赴证监会召开救市紧急会议,宣布合计拿出1200亿元救市。此后9月第二批券商再度宣布拿出千亿救市。
不过,7月份,23家上市券商业绩几乎全军覆没,净利润平均下降52%。中金认为,自营板块受挫是业绩暴跌的最大原因。信达证券分析师王小军测算,自营业务收益率由上半年的7.1%下降至7月的4%,自营业务收入的减少严重影响了全年业绩。而三季报数据显示,虽然中信、国泰君安等券商自营收入普遍好于去年同期,但出现了环比下滑。
11月27日,证监会取消券商自营盘每天净买入要求,券商自营盘即日起可以减持,这个紧箍咒终于松开。虽然国泰君安证券做出回应称,“监管层要求与公司自主承诺是两码事,未来仍将继续履行承诺,股票自营规模不会低于7月3日余额。”但多数券商已灵活调整仓位,为全年业绩做最后一把努力。
此外,2015年券商自营规模创新高。今年前三季度,行业整体实现自营收益1029亿元,同比增长572亿元。安信证券非银金融行业首席分析师赵湘怀预计,2016年券商自营收益可达1600亿元。今年三季度,券商的股基资产占比达到峰值,比例接近30%。
在这场轰轰烈烈的杠杆牛和去杠杆的循环里,投资者经历了大起大落,损失不可谓不惨烈。而券商在几经波折之后,仍保持了相当的利润率。随着2016年注册制三年预备期到来,中国券商将通过注册制深化改造业务来源,此后,所谓靠“天”吃饭的格局才可能真正改变。0朱梦楚界面记者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