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杨百万:散户滑头20年不变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9月30日 17:46  投资者报

  《投资者报》记者 许瑶

  上世纪80年代末,那个人们梦想成为“万元户”的年代,杨怀定仅靠买卖国库券就在一年之内赚到了100万元。仅有初中文化的杨怀定因此被称为“杨百万”。

  理所当然地,在中国股票市场成立之初的那些岁月里,“杨百万”成了中国散户的代表人物。他是中国第一个靠资本市场发财的普通人,从最初的倒卖国库券,到现在的“股市不倒翁”,他书写着一个个传奇。

  1998年,杨怀定被中央电视台评为“中国改革开放二十年风云人物”。国外的媒体对他的成功也做了大量的报道,美国《时代》杂志、《新闻周刊》甚至肉麻吹捧他为“中国的巴菲特”。

  “我看过《子夜》,只要有证券交易,就有高低价。虽然我们是社会主义经济,但证券交易是市场经济的产物,只要存在,就一定会有高有低。”杨怀定回忆当年时如此总结。

  1988年3月28日,在上海铁合金厂工作的杨怀定,抱着“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想出去闯荡一番”的想法,辞掉了铁饭碗的工作,在家躺了两周,琢磨究竟该干哪一行。那两周,他并没有闲着,订了市场上所有买得到的报纸,一共73份,希望能从这里找到一条出路。

  然而,老天并没有辜负他的期望,4月初的一天,报纸上的一条新闻“1988年4月21日,中国将开放国库券交易”,彻底改变了杨怀定的人生。

  于是,4月21日一大早,杨怀定就赶到了位于上海市西康路101号的国债交易市场。他手里拿着两万元钱站在交易所门口算了一笔账:国库券1985年的开盘价是104元,利息率是15%,如果两万元全部买下,一年就可以挣3000元。而当时钱存在银行的利率是5.4%,全年利息是1080元。而那多出来的近2000元,也早已超出他在工厂一年的工资。

  盘算之后,杨怀定决定把所有的钱都用来买国库券。但是,他又害怕跌,心里忐忑不安,在家中坐如针毡,当天下午又跑到交易所看行情,一看涨到112元,立马卖了。

  此后,杨怀定又发现了一个商机。当时,全国银行并没有联网,所以,全国7个试点城市的国库券价格相差很大,灵机一动的杨怀定又开始日夜兼程,做起了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买卖。

  那时,上海银行国库券日成交额约70万元,杨一人就占去1/7。而此时,他也掘到了自己人生的第一个100万元,“杨百万”的大名也由此而来。而这时,距他辞职刚刚一年。

  1990年12月19日,上海证券交易所开业。杨百万自然成为上海滩第一批证券投资大户。作为中国证券市场的最早参与者,实践者和见证者,杨百万在证券市场拥有许多“第一”:第一个从事大宗国库券异地交易的个人,第一个到中国人民银行咨询证券的个人,第一个个人从保安公司聘请保镖,第一个主动到税务部门咨询交税政策,第一个聘请私人律师,第一个与证券公司对簿公堂,也是第一个作为个人投资者被大学聘为教授。

  2009年9月19日,浙江省衢州市的工人文化宫内座无虚席,一场主题为“不做死多头,不做死空头,做坚定的滑头”的讲座在这里开讲,而主讲人就是杨怀定。

  如今,对在证券市场已摸爬滚打20多年的他来说,炒股已经不再是一种赚钱方式,而是一项爱好。他娱乐道,“因为明年自己就60岁了,不动脑筋地生活很快就会脑萎缩,容易得老年痴呆症。与其这样,不如炒股,炒股是对抗老年痴呆症最好的办法。”

  在上海的第一代股民中,曾经有8位“大哥级”人物备受人们追捧,被称为“八大金刚”。如今,只有杨怀定硕果仅存。在谈及此时,老杨很坦然:“我们老股民有句话——牛市挣钱,熊市挣股。这样想,心里就坦然了。”

  “如果大家调整一下心态,把该赚的赚了,也别赚全部,留点机会给他人,这样心情就快乐了。只要快乐,事情才能做得长久。”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登录名: 密码: 快速注册新用户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