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构市”是福是祸
文/皮海洲
过去,在A股的流通市值中,一向以散户占多数。2008年年末,这种格局被打破,机构持有的流通市值已超过五成。A股市场从“散户市”转为“机构市”,这对普通投资者,到底意味着什么
根据中登公司2009年5月4日发布的统计年报显示,截至2008年末,各类机构投资者持有的已上市A股流通市值占比为54.62%,是有统计以来机构投资者持有的流通市值首次超过五成。这意味着机构投资者“绝对控股”了流通股,A股市场因此告别“散户市”,迎来了“机构市”。
在境外资本市场,“机构市”被认为是股市成熟的重要表现之一,因为境外成熟股市的机构投资者确实占据了更多的份额。香港股市是境内投资者及管理层公认的成熟健康市场,其机构投资者占了大约60%的比例,是市场的主力,这种以机构为主体的市场,被认为是香港股市平稳发展的重要原因。
所以,自1998年以来,管理部门一直致力于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尤其是超常规发展投资基金。到2007年年末,境内基金规模超过3万亿大关。全国社保基金、QFII、保险公司、企业年金等机构投资者也相继入市。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境内股市逐步实现了从“散户市”向“机构市”的过渡。2007年底,机构投资者与散户的持股比例基本已平分秋色。2008年年末,机构投资者终于成功地超越散户投资者,成为A股市场的主宰力量。
A股“机构市”的中国特色
机构投资者占比越来越大,这是资本市场发展的总体趋势,A股市场也不例外。不过,鉴于A股市场的“中国特色”,A股市场进入“机构市”时代,所走过的道路与境外股市有很大不同。境外股市的“机构市”是机构投资者发展壮大的结果,而A股市场成为“机构市”,则是由三大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因而更具“中国特色”。
与境外市场一样,A股市场能迎来“机构市”,与机构投资者的发展壮大有关。如果不是十年来监管层大力引入机构投资者,境内股市要完成从“散户市”向“机构市”的转变肯定是不可能的。十年来,投资基金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目前已成为A股市场上最大的机构投资者。投资基金的发展壮大,社保基金、保险公司、QFII的纷纷入市,无疑是A股市场成为“机构市”的重要原因。
不过,A股市场能在2008年年末完成从“散户市”向“机构市”的转换,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还是A股市场的“中国因素”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那就是“大小非”的解禁。虽然机构投资者在这十年有了很大发展,但就2008年而论,这一年机构投资者是处于萎缩状态的。最明显的是投资基金,2007年末,基金规模已达到3万亿元,而到2008年末却只有1.89万亿元。
在机构投资者处于萎缩状态下,A股却迎来了“机构市”,这显然是由于“大小非”解禁造成的。在“大小非”解禁后,这些原来不能流通的股份都变成了可流通股份。而这些股份又大量被机构投资者持有。如此一来,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自然就增加了。
此外,A股市场能在2008年末迎来“机构市”,还有一个不容忽视的原因,就是个人投资者股票市值缩水。2008年是A股市场的大熊市,在这一年中,不只是投资基金的规模出现了大幅度缩水,个人投资者的股票市值更是大幅度缩水,而且,个人投资者股票市值缩水的幅度大大超过投资基金的缩水程度。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投资者的持股市值比重进一步下降,而机构投资者的持股市值比重则表现为上升。
A股“机构市”
还是一个“问题市”
对于当前的A股市场而言,虽然股市迎来了“机构市”,但它绝不意味着中国股市走向了成熟,可以平稳发展了。实际上,A股市场目前仍然是一个“问题市”。
最明显的问题就是“大小非”。众所周知,“大小非”本身就严重损害公众投资者的利益,它有违证券市场的“三公”原则,使得那些持有“大小非”的投资者(主要是机构投资者)一夜暴富,而公众投资者则只能成为“大小非”变现的“埋单人”。
由于“大小非”持股成本极其低廉,数量极其庞大,随着新股发行源源不断,这些“大小非”成为股市不稳定的重要因素,不仅给投资者以震慑力,而且一旦行情走向高位,或行情下行时,这些成本低廉的“大小非”就成了股市下跌的最大动力。“大小非”现象的存在,不仅不会维护股市平稳,还将加剧股市的动荡不安。
另一个明显的问题是,A股市场的机构投资者是“超常规”发展起来的,这些机构投资者本身并不成熟。虽然他们通常打着“价值投资”旗号,但他们在股市里常做的事情就是追涨杀跌。而且,机构投资者由于筹码集中,在追涨杀跌时进一步加剧了股市的动荡。
在股指进入低位时,一些机构投资者仓位常常较轻,相反,当股指进入一个较高位置时,一些机构的仓位又往往很重。这一点反映在投资基金的仓位变化中最为明显。不仅如此,一些机构在投资过程中,往往是通过集中资金优势来拉抬股价,操纵股价,甚至进行内幕交易。随着A股市场进入“机构市”,机构投资者的违法违规行为将会越来越多。
此外,由于境内股市制度的不合理,以致管理层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的同时,往往是以牺牲公众投资者的利益为代价的。比如,为了超常规发展投资基金,管理层给予投资基金以“铁饭碗”,给投资基金以高额的固定管理费收入。2008年,投资基金巨额亏损了1.5万亿元,但基金公司仍然坐收管理费307亿元,较2007年度的管理费上升了8.28%,再创年度管理费收入历史新高。
这种旱涝保收的管理费提取办法,是对基金持有人利益的最大损害。社保基金也在2008年亏损了近400亿元,但基金公司收取的管理费却由2007年的6.2亿元升至8.6亿元,同比增加了约38%,严重危及到全国人民养命钱的安全。
中小投资者生存将更加困难
在A股市场中,中小投资者的生存一直是比较困难的。中小投资者仿佛就是股市里的“唐僧肉”,是机构投资者乃至市场参与各方争食的对象。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总是被拿出来作牺牲,以至造成了中小投资者在股市中炒股“七亏二平一盈利”的悲惨命运。而这样的命运还是在个人投资者占大多数的市场中出现的。如今,随着A股市场告别“散户市”迎来“机构市”,中小投资者在股市中的生存环境,恐怕将变得更加困难。
首先,政策上将更加倾向于保护机构投资者的利益。虽然一直以来管理层一再表明要保护投中小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但实际上,这种保护更多是停留在口头上。相反,机构投资者则成为管理层利益输送的对象。特别是一些机构投资者与管理层关系密切,他们更容易获得管理层的“关照”。如今,机构投资者已占据市场主导地位,管理层更要依赖于机构投资者了。在这种情况下,管理层政策的出台,将会更加维护机构投资者的利益。如此一来,中小投资者的利益更难受到保护。
其次,中小投资者面对的“投资陷阱”将会更多。机构成为市场交易主体,机构投资者与上市公司之间的内幕交易将会更多,机构之间联手操纵股价的事情也会更多。如此一来,带给投资者的陷阱也会更多。特别是,在分析师也要看机构脸色行事的情况下,股市“黑嘴”将会更加流行。因此,面对已经到来的“机构市”时代,普通投资者应尽快提高市场趋势判断能力,增强个股操作技能,避免被“机构时代”的大资金淹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