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2008海外弄潮变成海外呛水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2月31日 11:57  南方周末

2008海外弄潮变成海外呛水

  2008,海外弄潮是怎么变成海外呛水的?

  作者: 南方周末记者 黄河

  中国企业不但没有吸取中航油的教训,反而跟同一群职业赌博高手做对赌,这些产品可能本身就是人家设计出来的,跟这样的对手对赌,怎么看怎么像一个三岁小娃娃跟泰森比拳击,人家武装到了牙齿,咱哪能是人家的对手?

  2008年的金融海啸,让那些率先去海外市场的弄潮儿原本兴致勃勃的冲浪,变成了一场“呛水大赛”。

  先是饱受期待的OQII铩羽而归。以往一些专家学者一说到A股,就说泡沫,一说泡沫,就说人家海外股市怎么样怎么样好,惹得国人对海外股市景仰得很,终于有QDII可以让普通人投资海外市场了,自然少不了让大家的热切拥趸。

  战绩呢?据半年报统计,最先出海的4只ODII的700多万持有人几乎全部出现亏损,整个基金系九只QDII的总亏损金额则超过400亿元——这些亏损的投资者中许多人当初还在为自己赶上了出海的第一班船而窃喜。

  相比于QDII还算得上自愿承担风险的投资者来说,输得更加惨烈的银行境外理财客户就不那么甘心了。据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11月底,中外资银行发行的253款境外理财产品中,只有4款实现了正收益,而超损超过50%的竟然有108款(想一想,人家纽约股市股指跟最高点比,也只不过跌了二三成)。

  与基金投资者不同的是,许多银行客户并不清楚境外投资理财产品的风险,只是在业务人员的游说下莫名其妙成了“专业投资者”,然后又稀里胡糊涂地变成了“负资产”。比如内地一位薛女士,在短短一年之内便因购买银行推销的金融衍生品而夸张地亏损1.75亿港币。

  但相比于企业的海外投资亏损来说,个人投资者又显得“小巫见大巫”了。据不完全统计,在2008年的海外投资中,中国企业付出的“学费”就超过了2000亿元。

  中国企业的海外投资大抵分为两条路线:一条是购买海外资产;另一条则是通过套期保值对冲市场风险。

  由于金融海啸带来的资产贬值,中国企业购买的海外资产在2008年大幅缩水,中投公司在黑石和摩根士丹利的股权投资浮亏已超过45亿美元;中国平安投资富通的238亿元只剩下7亿元“零头”;中铝集团入股力拓9%的股权投资浮亏更是高达750亿元。

  在一系列投资亏损中,中国人寿入股VISA公司,并在公司上市后套现而盈利1.3亿美元的财务投资模式,成为少有盈利案例之一。

  尽管面临巨额浮亏,但购买海外资产的中国企业至少还有解释的余地,比如长期战略的需要、比如业务整合的优势,从长远而言它们的亏损或许并不像今天显示的那么严重。

  而对于另一类名为保值,实则投机的企业投资决策者来说,他们面临的就不仅仅是对其投资能力的质疑了。

  从四年前中航油因石油衍生品交易败走新加坡,到2008年的中信泰富对赌澳元、深南电对赌油价以及中国远洋对赌远期运费。中国企业不但没有吸取中航油的教训,反而跟同一群职业赌博高手做对赌,这些产品可能本身就是人家设计出来的,跟这样的对手对赌,怎么看怎么像一个三岁小娃娃跟泰森比拳击,人家武装到了牙齿,咱哪能是人家的对手?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中国石油吧 】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订制滚动快讯,换一种方式看新闻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