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奥巴哈圣人沃伦•巴菲特的一句名言最近又被他自己和媒体重复了很多遍:在别人贪婪的时候恐惧,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84岁的巴菲特正在实践自己的这一准则。除了宣布自己正在通过个人账户买入美股之外,他还慷慨解囊,向高盛投资50亿美元,购买高盛带有10%股息率的不可转换永久优先股。
如果一个人能活着经过好几次经济危机,那么他的话大概都值得认真考虑一下,更何况巴菲特擅长的是依靠投资汇聚财富。在巴菲特看来,此时的美股已经跌到了它的价值之下。他举了一个例子说,道琼斯指数在1932年7月跌至谷底,但在富兰克林•罗斯福出任美国总统之前就上涨了近1/3。如果有人能在1932年7月开始抄底,他不用等待太久就能赚得盆满钵满。
巴菲特这条建议并不是针对中国人而讲,媒体也将巴菲特的这种举动理解为他在对市场表示信心。但是毫无疑问,手握两万亿美元外汇的中国人正竖起耳朵专心聆听奥巴哈圣人的话——中国人和中国公司,可能也就是这个群体在这一时刻手里还有大把闲钱。问题是,我们现在是不是真的应该去实践巴菲特的教导,在别人恐惧的时候贪婪?
那些曾经表现出了“贪婪”的中国金融机构,此后大都在国内被人指责到体无完肤。《金融时报》的报道说, 中国在2007年所达成的那些备受瞩目的对海外金融机构的收购,目前几乎每项都陷入严重亏损。
2007年,中国自己的国家主权财富基金中投公司正式成立。这家公司可动用大约2000亿美元外汇储备投资高回报资产,比如股票和公司债券。中投成立之后的第一笔投资是购买了著名基金管理公司黑石集团30亿美元股权;接下来投资著名投行摩根斯坦利50亿美元(正好是巴菲特投资高盛的金额)。然而,随着华尔街失火,这两家公司股价跳水,中投损失不菲:两项投资账面价值分别损失42%和16%。国家开发银行对巴克莱银行的投资已亏损超过50%。中国平安保险公司在自己发布的第三季度季报中宣布,自己投资比利时-法国保险公司富通集团股权,因为受金融危机影响,亏损157亿元人民币。中国工商银行购入的南非标准银行20%的股权则已亏损约23%。另一家中国公司中信集团公司旗下香港上市子公司中信泰富发布公告称,公司因为投资外汇失当,面临着高达18.8亿美元的亏损。中信证券去年11月还曾经宣布,计划以约10亿美元收购贝尔斯登约6%的股权,对于中信证券来说,他们很幸运这次交易最终没能完成。
对于跃跃欲试的“抄底”者而言,一个最难确定的问题就是:何时见底?巴菲特做出的判断是,此时已经是一个合适的进场抄底时机。但是记性好的人总是忘不了,在1929年金融危机之后,老洛克菲勒也发出了一项声明,声称出于对美国经济的看好,他和他的儿子买入了市场上一些公司的股票。他们还记得胡佛总统是如何一次又一次地承诺,经济马上会变好,直到胡佛总统自己无可奈何地宣称:“以我个人的经验,在目前这种混乱形势下做出的任何判断,都是不恰当的。”
《金融时报》的社论颇有讽刺意味地对市场之“底”做了一个历史回顾:“1929年万圣节前夕之前的市场很可能看上去像底部:当时道琼斯指数刚刚经历了两个可怕的交易日,与此前的峰值相比已下跌近40%。因为要在别人恐惧时表现得贪婪,逆向思考的投资者就会涌入市场。但随后股市又跌了80%。悲剧不太可能重演,但也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说到底,我们面临着两种情况:首先,机遇看上去很美,但是那些迎着机遇而上的中国金融机构都已经遭遇挫折;其次,市场上声音纷乱,归根结底没有人知道此时是否应该去“抄底”,或者,现在市场究竟是否已经见底。
但是我们仍然需要在一个混乱的局面中知晓大势,以便以此来作为公司的行动纲领,或者制定个人的投资计划,确定我们是否该在别人恐惧时贪婪。项兵院长特为《长江》撰文《金融危机是参股良机》,探讨此次危机给中国带来的机会。长江商学院周春生、梅建平、滕斌圣三位教授分别就“此次金融危机对中国和中国金融的影响”、“金融危机下中国和中国金融机构应采取怎样的行动”以及“中国公司在海外并购中应如何把握机遇和规避陷阱”发表见解。陈志武教授则认为中国是此次金融危机不可缺少的“救市主”,也可能是最大赢家。与此同时,我们回顾了上个世纪80年代末日本收购美国资产的历史,以助我们厘清当下混杂形势;有所庆幸的是,亚洲良好的经济形势为全球一片低迷的经济注入了一针强心剂;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还对来年的中国经济形势进行了宏观描绘以及前瞻性的预测。
(本刊编辑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Topview专家版 | |
* 数据实时更新: 无需等到报告期 机构今天买入 明天揭晓 | |
* 分类账户统计数据: 透视是机构控盘还是散户持仓 | |
* 区间分档统计数据: 揭示股票持股集中度 | |
* 席位交易统计: 个股席位成交全曝光 | 点击进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