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从“死了都不卖”到“不卖就得死”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8日 12:07 南方都市报

  少壮派・旁观者清

  去年有首歌叫《死了都要爱》,伴随着股票市场高歌猛进,有网友将其改为“死了都不卖”,一时间被奉为经典。好景不长,“5・30”让很多“鸡犬升天”的垃圾股在不到十个交易日内被腰斩,那些“死了都不卖”的投资者损失惨重。

  接着,市场转为蓝筹泡沫行情。网友开始自圆其说,“死了都不卖”适用于那些绩优蓝筹高成长类的股票,至于垃圾股,不在其列。然而,在上证指数突破6000点后,蓝筹泡沫行情也宣告终结。时至今日,大部分蓝筹股也出现了三成以上跌幅,甚至跌去一半。看来,即便是对于蓝筹股,“死了都不卖”也未必可以一概而论。

  在近期央视播出的一期《经济半小时》节目中,著名经济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思危教授也指出“死了都不卖”的做法并不合适,在2008年,对于有些股票而言,“不卖就得死”。

  我觉得成思危教授的话并非危言耸听。在股票市场中,坚持是一种美德,往往也会有可观的回报,股神巴菲特就是一个例子。在2005年末以来的单边牛市行情中,坚持长期持股收益远远超过频繁交易收益。这种坚持长期持股的高收益不仅表现在蓝筹股中,同样表现在垃圾股中。因此,才出现了很多投资者误将长期投资等同于价值投资的判断。

  我也并不赞成频繁的短线交易。但是,价值投资不等于持股不动。尤其是在中国这样一个新兴证券市场中,投资策略应当表现出足够的灵活性。当宏观经济环境、行业景气度以及企业基本面发生明显变化或者股价严重偏离基本面时,成熟的投资者选择卖出股票是一种无可厚非的做法。相反,明知道股价会下跌却为了坚持而坚持,实在不是明智之举。

  我始终认为,一个成熟的证券市场应当包容多元化投资理念,而不是由某种单一理念主导。一味强调长期持股不动的做法本身就是对价值投资的误导,也是对证券市场客观规律的否定。

  从“死了都不卖”到“不卖就得死”,说明投资者的观念在转变,这种转变不同于以往的追涨杀跌,或许是一种悄然的进步与顿悟。

  赵迪《基金经理》作者

  “80后”财经小说作者代表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