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资本江湖:一个市场和一群人的背影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08日 15:12 《商务周刊》杂志

  一个市场和一群人的背影——兼开栏的话

  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堪惊”的是中国证券市场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只经历了18年,“堪惊”的是第一代证券人或飞黄腾达、或历尽坎坷、或抱憾远足、或清冷向隅的人生际遇

  在资本市场十八年庆典上,又见到了那些参与创建资本市场或活跃在资本市场不同时期的“老证券”们:刘鸿儒、高西庆、李青原、尉文渊、王健、阚治东、汤仁荣、邵淳、王巍、许小年、华生、杨百万……晚宴饮酒,阚治东讲他的获刑,尉文渊见他“辞职”变“免职”、邵淳讲他的“航母事件”、李青原讲1991年联办主持国债第一次承购包销时顶住相关政府部门压力,如何“骗”当时的国家体改委副主任安志文出席“拉大旗”,王健讲深圳证券交易所1990年12月1日试营业时如何“强迫”深国投和特区证券作成第一笔交易,王巍讲他起草完建立证券交易所的建议后如何连夜在纽约街头找传真机发送给王波明、高西庆、刘二飞等同道,杨百万讲他1991年去普陀区税务所交“投机倒把”国库券收益税时税务员张口结舌的表情……

  “忆昔午桥桥上饮,座中多是豪英”。茅台酒催发出语调愈发亢奋的对话,对话中是一双双愈加亢奋的眼睛,仿佛他们都有一肚子话要讲,又仿佛说出的话只是一种形式——形式里面是言语难表的光荣和梦想,委屈与沧桑。“二十余年如一梦,此身虽在堪惊”。“堪惊”的是市值已与GDP匹敌的如此规模的股票市场,“堪惊”的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只经历了18年,“堪惊”的是第一代证券人或飞黄腾达、或历尽坎坷、或抱憾远足、或清冷向隅的人生际遇。“古今多少事,渔唱起三更”,无论怎样臧否评价,这些人注定已成中国资本市场发展史的一部分;无论是绿是黄,这些人都是中国资本市场历史大树上的一片片叶子,甚至他们的一个主意一个举措也是这棵繁茂大树的一片叶子。以我混迹这伙人间16年的经历,触景生情,触类旁通地随想随记,或许能勾勒出一群人的背影,我想这也是一个市场的背影。

  1992年2月27日,创刊号《证券投资周刊》(同年7月改名《证券市场周刊》)墨迹未干,老板王波明便冲我大叫:“带2000本去上海,卖出去啦就接着办,卖不出去你也就地解散、自谋生路”。似乎并不是玩笑,在当时“联办”(中国证券市场研究设计中心)20多人中聚集着高西庆、李青原、王巍、汪建熙、刘纪鹏、章知方、王莉、何斐等精英的氛围里,除了司机和打字员,好象只有我和几个编杂志的人可有可无,况且一开会就听人家夹着英文讲话总有边缘化的感觉。编一本《证券市场周刊》总算让我找到一小块用武之地,我当然很在乎这份工作,特别是想起10个月前我还在秦城监狱受教育、5个月前我还在街头卖服装。告别新婚妻子,我只身闯进上海,我至今还记得那个阴雨总是落不尽的上海的春天,我几乎跑遍了上海界内万国、申银、海通三大证券公司的所有营业部,在吴侬软语和机灵过度的上海人中推销杂志,闯出迈向证券市场的新的生路。

  正是从这个阴湿的上海春天开始,我结识了管金生、阚治东、汤仁荣、尉文渊、左安龙和一大批活跃在那个时期上海股市的人物。正是以《证券市场周刊》记者的身份,十几年来,我上蹿下跳穿梭于从贩夫走卒类的普通散户到风骚独领式的权威人士之间。清夜无眠,总有一些记忆中熟悉又陌生的面孔重新鲜活起来,这次深圳的重聚实在是一针催化剂。

  当然“追昔”也连缀着“抚今”,江湖往事的背景下江山代有新人出,发生在我周遭的资本故事和出现在我周边的资本人物亦不经意间驻留脑海,平凡若打字员,名利双赢若李振宁,一年半炒股炒出50倍的辉煌,从公募到私募踌躇满志才一个月却在“5.30”大跌三天后败落清盘……资本江湖延续到现在,江湖中有运气却最终没有免费的午餐。美人总有迟暮,英雄终将落寞,我们以不同的角色登上了这个舞台,大角色荣光的背后有独上高楼的清凉,小角色狗苟蝇营的过程亦多悲欢离合,那些无名的角色呢?资本市场不仅仅是那些数字、那些所谓的要素主体,资金流动的过程也是“人”浮沉和“事”始终的过程。相会于江湖便不可能真正相忘于江湖,江湖在继往开来,这舞台的各色人等都有各自的江湖视角和各自的江湖故事。如果能够,我想把自己经历和知道的江湖故事慢慢讲来。

  取名“资本江湖”,还有一层意思:不追求故事的完整,只回味故事的余韵,无意正经八百,有心点染成趣。方泉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