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言:欢迎中国证监会终于开口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4月18日 09:52 证券导报 | ||||||||
《证券导报》记者 尹言 熟悉中国股市的投资者都知道,有关股市的重要政策或官方表态,一般都选择在股市闭市的周末发布。所以4月13日本周三,中国证监会突然以负责人名义答新华社记者问,就显得极不寻常。
我们注意到,从4月1日开始,关于股市的种种传闻便不胫而走、甚嚣尘上。由于描述了这一现象,《证券导报》4月9日头版头条《四月气象 传闻搅热中国股市》便被包括新浪在内的国内数十家网站广泛转载。人们困惑的是中国证监会真沉得住气啊!他们怎么了?他们不看报不上网,不每天关注深沪股市行情吗? 也许在号称“海龟”众多的中国证监会,“金口不开”被认为是“国际惯例”。但不少学者,包括前中国证监会一些官员,并不这样看。他们都认为负责任的机构,在股市大跌四年、几近崩盘时,应该说话。 在多次的期待落空之后,全国的投资者依然在期待。就像全国的球迷在失望于中国足协之后,依然厚望于中国足协。事实上,大家并没有选择。 但没有人会以为本周三会发生奇迹,虽然周二股市的暴跌,让大家再次怀疑那些所谓的利好传闻。由于强调所谓的信息对称,人们也没准备在这样一个平常的日子去遭遇“好事”。但这回中国证监会似乎真沉不住气了,4月13日本周三便在中国证券史中,莫名其妙成为一个大家必须记住的日子。 股权分置、券商风险等八大敏感问题一一道来,还特别声明是“首次明确就如何落实”一年多前公布的“国九条”等问题“作出表态”。显然一切都经过深思熟虑,我们也不难在其中找到那些传闻的影子。股市于是立即做出了强烈反应。 真让人莫名感叹! 但无论如何,我们认为,这是一种进步。毕竟在千呼万唤之后,中国证监会跨出了开口说话的一步。 而且这还不像是一小步。在同一天,中国证监会还发布了“新闻发布暂行办法”。看来,中国证监会这回打算好好“说话”了。虽然本报一直打交道的中国证监会办公厅新闻处,对于正常的新闻采访,总是有接待没回复。我们还是衷心地希望中国证监会从此能与社会公众和大众媒体,有一个良好的沟通管道。 我们也深知监管中国证券市场工作的复杂和艰巨。但沉默不可能解决问题。正如本报去年“问责中国证监会之五”所说:“失火了,消防人员必须出手;有人挑衅国家尊严了,外交部必得发言。否则,老百姓会问你是否涉嫌失职。” 不是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