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部分行业将受益于本轮宏观调控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27日 17:23 广州万隆

部分行业将受益于本轮宏观调控

  提要:本轮宏观调控和2004年的调控将有所不同,整体紧缩压力较小,对股市资金面反而是一次机会,部分行业也将受益于本次调控......

  根据相关媒体报道,近期由国家发改委牵头,政府有关部门已陆续对煤炭、焦炭、铝、水泥、铁合金等五大行业发出产业结构调整意见。下一步,据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王小广昨日透露,国家还将对去年底确定的其余六个产能过剩行业发布结构调整意见。另外,
有关专家预计,这一系列的政策调控措施将在五一之后陆续出台。

  一,此轮宏观调整将有别于2004年

  总体上来看,本轮宏观调控是2004年宏观调控的延续,是为了巩固上一轮调整而来的后续政策。出于宏观经济面的背景不同于上一轮宏观调控时的情况,本次固定资产投资过热的趋势在一定程度上又只是去年下半年调控放松后的一次反弹,所以应该说此次调控产生的压力远较上一次的小。同时也是基于上一次调控的经验教训和目前经济环境的不同,此次调控的具体措施和目标又将较上次有一些区别,具体的调控手法也将较上一次不同。而我们认为最主要的两点不同在于:

  首先,2004年的政策选择有效地抑制了国内需求,同时使出口继续活跃。这种政策效果的后果是人民币的

汇率压力增加,而外部需求因为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存在着不少风险。为维持宏观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本次调控的具体措施上应该会更加注重刺激内需,而适当的抑制出口,尤其是高能耗产品和部分资源性产品的出口。

  其次,本次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政策选项可能是货币政策,即可能通过调整利率环境,推高基础利率水平来控制低效和无效投资。如近期中国人民银行行长周小川就指出,随着货币政策趋紧,长期利率可能逐渐上升。利率进入一个上升周期将导致股市和其它相关市场宏观环境的一系列变化。在这里,货币政策将成为宏观政策的一部分,其它的目标,比如利率对汇率等的影响可能会放在其次考虑。

  二,对股市的影响是结构性的

  1,对行业的结构性影响

  虽然部分行业的调控指导方案仍然没有出台,但是广州万隆网的资料显示,本次调控对行业的影响应该是结构性的。这种结构性的影响无论是行业间还是行业内都是一样的。

  首先行业间的影响将是对部分和固定资产投资密切相关、产能过剩产业的抑制,比如钢铁、焦炭等行业的整体基本面将出现下滑。但是出于调整经济增长模式,扩大内需的角度上来说,消费升级行业则将在刺激消费政策的引导下获得增长,比如中医药,零售等行业。另外部分公用事业行业比如供水行业在水价等资源价格上涨的背景下获得的增长机会也是值得关注。第一季度基金和QFII等明显加强了在这几类个股上的配置,应该就是出于对政策大方向的把握和判断。

  对于行业内来说,由于调控措施对新增产能增长的控制,部分产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得到有效缓和,行业龙头类上市公司反而受益,同时也给这类上市公司带来了产业整合的机会,比如煤炭、工程机械等行业。

  2, 对资金流动的结构性影响

  宏观调控从整体上来说,将无可避免的导致银根紧缩、市场资金供应减少,但是对各类市场的具体影响又是不一样的。首先对房地产和国债市场来说,作为此次宏观调控的重点目标,房地产市场的投机资金将被迫压缩出来,而低利率环境的改变又将导致对利率异常敏感的国债市场收益率下降,这将促使部分资金退出国债市场。这些退出的投机资金因为其性质很难安静的躺回到银行账户上去,必然将寻找新的市场机会,而长期趋势发生逆转的

股票市场恰好就成为吸纳这类资金的最佳场所。

  三,催化部分行业并购的高发

  宏观调控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将是催化部分行业内并购重组的高发,原因在于宏观调控本身将加速某些潜在产能过剩行业的供求矛盾加速出现。

  在广州万隆网以前的文章中曾经提到过,产能过剩和在此背景下的产业政策是促发行业并购重组高发的主要因素,比如钢铁行业就是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出台相关的产业整合政策,促发了以几大钢铁集团为首的并购重组潮。

  那么对于譬如潜在产能过剩的电力行业来说,由于和固定资产相关的高能耗产业如钢铁等产能受到抑制,对电力的需求将会减少,这样将导致电力的供求关系更快的走向供过于求,而供求过剩很可能是电力行业并购整合的催化剂。从第一季度公布季报的主要电力类上市公司的情况来看,国电电力、G华能、G华靖等主要上市公司的发电机组利用小时都在下降,这是电力供求关系变化的先兆,而宏观调控将加速这一趋势。

  总体上来说,本轮宏观调控对股市的资金面反而是一次机会,有可能促使房地产和国债市场的资金流向股市。从行业上来说,消费类行业和部分产能过剩行业的龙头类上市公司将受益于本次调控,而电力等潜在产能过剩行业可能由于宏观调控而加速内部整合并购的步伐。

  广州万隆 成长投资顾问群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