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多空争论焦点问题的全面客观剖析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12日 16:20 广州万隆 | |||||||||
提要:多空分歧越来越尖锐:大牛市将喷薄而出、与将大幅调整,水火不相容。近期天量由三部分组成。大盘不讲道理上升肯定是主力所为。目前最不明朗就是IPO的出台。目前股民最容易犯的错误…… 近日,伴随着行情奇特的、顽强的、持续盘升,市场多空双方的分歧越来越大,观点越来越尖锐。多方认为:一波具备大牛市特点的行情将喷薄而出。空方认为:主力资金开
一、对近期成交天量的不同理解 近日股市连续剧烈换手,继上周突破千亿成交之后,本周有越演越烈之势。对于成交量急剧放大,目前多空有不同的看法。多头认为:是场外资金蜂拥而至的结果。也有人认为:是先知先觉的大资金敏锐地觉察到大牛市即将到来,从而蜂拥杀入。空头的观点认为:巨量成交只是场内短线资金所为,就像几个月前的权证巨量,实际只是七个亿所为。也有人认为:是主力资金开始出逃,其依据就是有色板块和地产板块的调整。 我们认为近期的天量主要有三个部分组成: 第一、场内资金反复进出。一方面由于大市处于近期相对高位,市场对后市走势分歧极大,投资者的预测也十五、十六。导致他们一看指数上升就赶快入市,一洗盘又纷纷抛出,心态极其不稳。另一方面,近期市场短线机会十分丰富,一大批短线高手跑进跑出,不亦乐乎,客观上制造了不少成交量。我们估计这一部分成交可能高达四、五成。 第二,场外资金的入市。早在三月份,中国证券登记公司披露,头三月有十多万新客户开户,这显示炒房地产的资金、QFII资金、赌人民币升值的国际游资、以及社会各方游资,陆续进入股市。当时的统计,三个月内就有四百亿资金进场,接走了保险资金赎回的四百亿。而四月份随着大市重现暴利,社会游资进入股市的速度明显加快。 第三,敏锐觉察到大牛市到来,而步入股市的主力资金。我们无法从统计数据上发现这批资金的行踪,但是大盘天天创新高、天天创新天量,背后肯定有一股强大的力量拉动着大市,这股力量就是主力的资金。 从数量上看,场内短线资金量最大。但从质量上看,主力资金是决定后市发展的主要动力。只要他决心继续做高,指数就有可能继续上升。目前大盘这种不讲道理的上升,肯定就是这股力量入市所导致的。 二、对政策、尤其是IPO实施的分歧 近期消息面相对偏空。前一、两周有利息上调的可能消息,有准备金上调的消息。上周五成思危再度直言,不认为熊市会很快结束。当然此话他在三月初、千三震荡低位时也曾讲过。另外他上周也谈到IPO应从中小版开始,暗示扩容即将到来。中国股市是一个典型的政策市,而近期对政策市的研判的焦点又集中在IPO实施的时间上。市场相对较多人认为:实施IPO是近期难免的事情,他对市场短期会产生冲击,但中长期反而是个利好。当然也有多空两种极端的观点。多头认为,扩容在大牛市里是一个重大利好,大牛市不怕扩容。空头认为,目前火爆的行情一旦出扩容消息,将导致骨牌效应推倒目前相当投机的市场。 应该说对于经历五年熊市的人而言,对于IPO还是抱着相当敬畏的心理。目前大市最不明朗的因素,就是IPO是否会在近期出台。这一点我们也无法猜透。中国政策市的特点,令很多人都投入大量精力去研究政策取向。然而由于政策常有“出其不意”的特点,博弈成分很大,很难预测。这也是目前任何人都无法说清楚后市将如何发展的根本所在。 三、如何运用技术分析原理去分析当前的市场 深综指连续八阳,大盘以盘升的方式连续五周上扬。空头的观点认为,从技术分析的原理看,大市应有一个阶段性的调整,这样将更有利于后市的发展。多头的观点认为,中国股市是资金推动型市场,只要资金持续向上,大市就不会调整。大牛市是资金说了算,就是不讲道理!这是大牛市的特殊规律,不能用熊市中的技术分析方法,简单地搬到大牛市中。96年股市从936起步,一直涨到4552点,上升了三倍多,从2月一直涨到12月,才有象样的调整。久升必跌的原理,在96年的大牛市中,变成了:久、久、久升才跌。我们认为,技术分析总结于一般的股市行情,其规律性能否适用于大牛市确实是个问题。96年的大牛市,运用技术分析的人是赚钱最少的,这是事实。当然这一次是怎么样,还要进一步观察。但投资者一定要注意:大牛市发展运动有其特殊的规律,不应照搬熊市的一套去分析牛市。这是目前投资者最容易犯的错误。 四、有色金属地产股,有明显的见顶迹象吗? 有色金属古、地产股进入有一定的调整。空头认为,这就是见顶的明显迹象。多头认为,这只是上升中途的调整。其实中途性调整与见顶从来就是技术分析的一大难题,至今也没有什么灵丹妙药能解决这个问题。这种争论恐怕一直要持续下去,一直等大盘盘出一个新格局才能看清。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目前多空各执一词,各有各的道理。而最不明朗的因素就是IPO实施的时间,尤其是其政策出台的时间。如果这个谜底不揭穿,恐怕就只有等大盘走出一个新格局这种争论才能结束。如果投资者确实担心IPO不妨可以先离场观望,等待政策的明朗,就算错过机会也可以认为是回避政策性风险的代价。 广州万隆 成长投资顾问群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