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证券 > 正文
 

揭秘大熊市运行规律和血的教训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6日 16:09 广州万隆

揭秘大熊市运行规律和血的教训

  提要:05年没有走大行情,是熊市大C浪杀跌特点,这说明它是大熊市最后一跌,是熊市终结。大熊市是没有赚钱机会,只有输大钱机会的市场。全流通是熊市导火线、熊牛交替是其产生根本原因。

  1、第二主升段(熊市中的大B浪反弹)。时间:03年1月-04年4月,上证指数,1311点——1783点。

  A、行情特点,上升的行情是以比较曲折的方式上升。

  B、主热点:在大市持续上升当中,产生了新的投资理念,这就是核心价值投资。相应地核心价值投资、低价大盘股就成了支撑着一轮持续上升行情的主要动力。由于有一批持续上升的主热点,市场信心逐步恢复。

  2、第三主跌,熊市最后一跌,大C浪杀跌。时间:04年4月——05年6月,上证指数,1783点——998点。

  A、行情特点,在实施新一轮

宏观调控重大利空影响下,大盘连续大幅下跌,几乎没有反弹。其持续时间特别长,整整跌了一年多。

  B、市场特点,连续数年熊市广大投资者已经麻木不仁,不小股民挥泪撤离了股市。

  C、大熊市大C浪的特点。

  一般来说,中国股市有一年一波大行情的规律,即使是02、03年的大熊市都没有例外。93、94年也同样如此。中国股市从91年正式由指数开始,仅有两年是没有年度大行情的,这就是95年和05年。而95年就是上一轮大熊市的C浪杀跌阶段。05年全年都没有走过一波大行情,是大熊市大C浪杀跌的主要特点,这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05年是大熊市的最后一跌。是大熊市的终结,大牛市的开始。

  二、大熊市的几点认识。

  1、所谓熊市无非就是有两个大主跌段,即大A浪和大C浪、大幅杀跌组成,其中大A浪又由两个下跌段组成。就是一个持续、大幅杀跌的长期趋势,就是一个没有任何赚钱机会,只有输大钱机会的市场。

  2、对大熊市产生原因的认识。

  其一、对大熊市产生原因的认识曾令投资者吃大了亏。在大熊市开始的时候,主流观点是:国有股减持是导致这一轮大熊市的决定性原因。结果在6、24行情中,当政策宣布停止国有股减持,加上6、24当天指数全面涨停板之后,不少投资者都认为:指数应该先升回到2000点之上再说。但是指数在远离2000点的、1748点就掉头往下。从逻辑推理上看,如果全流通确实是大熊市产生的根本原因,停止国有股减持后,确实应当如市场当时的预测,先升回2000点。但事实并非如此,这清楚地表明国有股减持决非大熊市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市场在大熊市之初,错误认识其产生的原因,是6、24中吃了大亏的根本所在。

  其二、全流通,最多只能说是大熊市产生的导火线。当全面股改之初,市场对全流通依然很恐惧,但是随着股改的推进,尤其是有大资金支撑股改的

股票。股改的除权,反而成为了炒作的重大利好题材。从现在看,股改远没有前几年那么可怕。看来国有股减持,不过是当时下跌的一个借口、一个契机而已。

  其三、大熊市产生的根本原因,我们认为有两个。

  第一、熊牛交替是股市发展运动的规律。股市就是这样,不是上升就是下跌,持续上升太久了、就要持续下跌相当一段时间。下跌一方面是扫清前面上升造成的巨大获利盘,同时也是为下一次大规模上升创造条件、创造空间。上升也同样如此。股市就是这样升升跌跌,熊牛交替进行的。就像白天完了就是黑夜,黑夜结束了就是白天。冬天过去了就是夏天,夏天过去就是冬天。从来都没有人要为黑夜和冬天的到来,找什么特别的原因,自然规律就是最好的解析。既然股市中上升与下跌是最基本的一对矛盾,熊牛交替也就成为它自身运动的最基本、最本质的规律。大市走熊其实并不需要什么特别的原因。

  第二、96——01年持续上升太久了,股价严重脱离投资价值,是大熊市产生的最根本原因。应该说这就是股市的规律,反过头来讲,当股市大跌了五年之后的今天,股价已经深具投资价值了,大牛市很自然也就要到来。不用什么特别的原因。

  3、熊市是淘汰能人的游戏。这一次大熊市淘汰了许多名震一时的证券强人,

南方证券的刘波,大鹏证券的徐卫国,还有汉唐证券、广东证券等等。著名的主力机构,像德隆系、飞天系等等,都被淘汰掉了。熊市是一个人间的悲剧,熊市中许许多多投资者损失非常惨重,如果用死守的方式,最低要亏七成以上。

  4.熊市唯一的出路就是离场。步入大熊市后无论是证券业人士,怎么想办法都无法摆脱困境,相反越努力会损失越大,越想走出困境反而会陷得越深。回首五年大熊市,上上之策就是远离股市、远离证券业。哪怕是在家中坐着不干活,也远比努力干活的要强得多,不干远比干要强。这就是五年大熊市给我们的深刻启迪。

  (广州万隆 成长投资顾问群)


    新浪声明:本版文章内容纯属作者个人观点,仅供投资者参考,并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