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5日,证监会发文称,近年来,证监会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通过大力推进并购重组市场化改革,扎实开展“简政放权”和“放管服”改革,进一步激发了市场活力,支持了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实体经济发展。按全市场口径统计,2013年上市公司并购重组交易金额为8892亿元,到2016年已增至2.39万亿元,年均增长率41.14%,居全球第二,并购重组已成为资本市场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式。

  另一方面,随着A股市场制度建设的不断完善,监管政策的变化也在推动着融资市场变化。从去年下半年开始,IPO加快、监管趋严,并购重组市场一度遇冷。进入2017年下半年,此前压抑许久的并购重组似乎迎来了拐点。近期,上市公司并购重组过会数量明显增加,这也让定增机构信心增强。

  并购重组市场已经回暖

  据证监会公示信息显示,今年1-6月召开的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次数分别为5次、3次、7次、6次、4次和14次。也就是说,今年上半年超三成的并购重组委工作会议在6月份召开。而截至7月31日,7月有20家上市公司并购重组项目过会,延续了6月以来的加速迹象。

  在中青国融CEO鲁盛看来,并购重组市场已经回暖。鲁盛告诉《国际金融报》记者,虽然过去整整一年对于并购重组并没有明显的放松趋势,但是从今年6、7月份数据来看,并购重组上会的次数明显加快,从政策层面上看,监管层对并购重组的审批依旧有序进行。

  鲁盛表示,“2016年并购重组市场适当的监管收紧和整治,在我看来是正常的。监管层收紧并购重组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2015年并购重组市场繁荣的背后市场发展十分混乱。很多上市公司,尤其是市值100亿以内的公司的一些关联资产、不良资产都进入到上市公司的并购项目中去,从而导致了并购重组高估值、高净利润对赌的‘双高’问题。这些都是不合理的现象。”

  鲁盛称,过去一年的监管是市场发展的必然过程,在一整年的约束之后,今年适当地放开并购重组市场,是监管层引导并购重组市场回归正常、回归理性的一个过程,在此前的严监管中,实际上已经把市场不规范、松散的地方进行了重组,现在是一个重新的标准化、规范化的阶段。

  7月底,在全国证券期货监管系统年会上,证监会也表示,要切实加大发行质量审核力度,保持首次公开发行的常态化,规范和支持上市公司并购重组,完善退市制度,加大退市力度,充分发挥好资本市场的功能。

  并购重组和IPO是可以并驾齐驱的

  并购重组与IPO一直是企业参与资本市场融资的重要渠道,从去年下半年监管层对于并购重组监管收紧,同时不断推进IPO进程,到今年6月新股发行进入缩量缓行,并购重组审核悄然提速,市场对IPO和并购重组“此消彼长” 的争议从未停止过。

  对此,鲁盛表示,并购重组和IPO实际上是一个并驾齐驱的存在。“IPO和并购重组是中国优质企业登陆资本市场的重要方式,IPO是解决增量问题,并购重组是解决存量问题,A股市场上存在很多的僵尸企业,还有一批已渐渐走向边缘的依靠传统业务的企业,这些存量股急需通过并购重组进行企业结构重塑、财务优化。并购重组和IPO并非是一个对立的存在。”鲁盛向记者表示,从监管的层面看,过去一年IPO市场的松闸,其实已经消化了很大一部分的“IPO堰塞湖”问题,并购重组市场在过去一年间已经收得很紧了,所以未来会有一定的放开。

  “不过两个虽然是并驾齐驱,但是速度上可能有所不同,比如IPO的过会情况近期可能会稍微收紧,同时并购重组市场中一些优质标的的通过率会高一点,从而导致并购重组的步伐稍微快点,这是IPO和并购重组不断调整的过程。”鲁盛指出。

  鲁盛表示,机构在参与到定增市场的时候,更应该是基于对企业以及行业的长期看好,从而做出长期投资布局。而不是为了短期利润、套利等原因进入到市场中。

  更加看好细分领域的投资机会

  作为一家私募股权投资机构,中青国融在2015年完成了天润控股收购上海点点乐手游等多个并购类项目,同时还参与了中国中铁定增类项目、以及智美达、安科运达等新三板项目。当前投资阶段,鲁盛表示,在进行并购重组标的选择的时候,更加看好物联网、互联网、医疗、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的一些细分领域。

  “比如说物联网行业,可能其他机构看中的是新能源汽车的锂电池行业,现在锂电池的估值也比较高,但是从我个人的观点来看,更加看好一些配套设备制造商,比如说新能源汽车屏幕主板的控制芯片,当新能源汽车占据了一定的市场份额之后,控制芯片可能会有一个广阔的市场空间,这些细分领域是我更加愿意关注的。”鲁盛告诉记者。

  同时,鲁盛表示,当前在投资或者并购重组项目选择的时候,对于高估值的行业会尽量避开。“热门行业估值很高,大家蜂拥而上,跟股市投资一样,在过高位的时候大家也不会选择进入。其实真正的投资机会是在行业的初始阶段或成长期。”

  而在投资的考核标准上,鲁盛告诉《国际金融报》,主要是看公司的管理团队、市场的发展空间、标的的盈利模式。“看公司管理团队的历史业绩,以及公司核心团队对于未来的布局,看市场发展空间的天花板,尽量挑选天花板高、发展空间足够的行业。另外,这个行业的盈利模式是怎样的,行业的公司有没有一个独立的盈利模式,这个盈利模式是不是有一些壁垒,能够阻挡其他的竞争对手进入,其实就是要找到有核心竞争力的企业,并不是做同质化产品的企业。真正优质的标的公司是要对上市公司的业务链条和财务状况有所改善。”

  (国际金融报记者 吴梦迪)

责任编辑:陈悠然 SF104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