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07月05日22:10 证券时报

  题材股炒作此起彼伏,但上市公司盈利未必见涨。

  今年以来,在“雄安题材”“兜底概念”等新题材出现后,曾经红极一时的“互联网+”题材的关注度和板块表现双双大幅下滑,值得当前热衷追逐题材股的投资者警惕。

  券商研究报告数量大幅缩减,意味着市场关注度下滑。同花顺数据显示,2017年以来有关“互联网+”的研究报告共有435篇,不足2015年全年2596篇的两成。一冷一热之间,也呈现出多数券商研究跟着热点随波逐流的现象。

  在关注度下滑的同时,“互联网+”概念板块也大幅下挫。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以来,“互联网+”板块指数下跌了25.31%,大幅跑输两市主要指数。

  市场选择对“互联网+”题材用脚投票后,值得反思的是,板块中股价大幅下跌的上市公司,在融合互联网基因后,2015年以来盈利是否有所改善?当初上市公司跨界进军互联网的路径有哪些?此前“互联网+”火爆起来的背景又是什么?

  22股跌幅超30% 企业净利润未见明显改善

  统计数据显示,在“互联网+”板块跌幅超20%背景下,沪深两市22只“互联网+”题材股2015年以来跌幅超30%。其中,传媒行业有8股、非银金融有5股、医药生物4股、计算机3股,商业贸易和电气设备均为1股。

  从2015年到2017年一季报净利润表现来看,上述22股当中,只有朗玛信息华数传媒上海钢联农产品过去3年净利润连续增长,不过,上海钢联和农产品一季报净利润不足亿元。太平洋九安医疗博瑞传播粤传媒人民网\*ST运盛\*ST智慧等7股今年一季报出现亏损。

  上市公司跨界涌入“互联网+”的三大主要路径

  在“互联网+”涌现的浪潮中,无论是金融、影视等各类创新层出不穷的行业,还是钢铁、化工、房地产等传统行业,均有不少上市公司高调提及过“互联网+”内容。

  概括来看,非互联网行业上市公司进军互联网的路径主要有三种:

  1、  投资电商平台。

  案例:2015年6月15日,东易日盛公告入股家居电商美乐乐公司。

  2、公司网站或者APP上线。

  案例:2015年5月19日,大北农推出猪联网2.0版本,同时还发布了“猪交易”网络平台。

  3、  携手BAT等互联网巨头。

  案例:2015年3月3日,阿里系创投参与光线传媒定增,成为第二大股东。

  上述三种进军“互联网+”的方式相对靠谱。而有些上市公司,在淘宝和京东上开个网店也号称进军互联网,就显得比较荒诞了。

  “互联网+”火起来的背景

  互联网行业还在不断发展迭代,A股“互联网+”关注的热度却已大不如前。回顾过去“互联网+”题材火热起来的原因,有助于投资者在新题材再现时做出进一步判断。

  整体上看,2015年“互联网+”火热的原因来自于三方面:

  1、  政策层面:2015年3月5日,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后,市场对于“互联网+”关注度大幅提升;

  2、  行业层面:智能手机普及率提升后,微信等超级应用的出现,让无论是新兴行业还是传统行业都看到了利用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带来大量用户的潜力;

  3、资金层面:2013年后,A股TMT行业表现抢眼,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市场关注度。

  在政策、行业和资金共同的作用下,“互联网+”成为不少上市公司的着力点。只是不同行业的上市公司,业务基因上存在较大的区别,积极融合互联网并不一定能给上市公司的盈利状况带来良好的化学反应。热衷题材股炒作的投资者,也需要警惕这一点。

  随着“雄安新区”“兜底题材”等歇火之后,“AI(人工智能)+”题材会不会再度重复“互联网+”题材的故事,值得进一步观察。

责任编辑:金黄

热门推荐

相关阅读

0